- 年份
- 2024(2440)
- 2023(3584)
- 2022(3225)
- 2021(2939)
- 2020(2524)
- 2019(5861)
- 2018(5730)
- 2017(10952)
- 2016(6160)
- 2015(6749)
- 2014(6813)
- 2013(6964)
- 2012(6395)
- 2011(5840)
- 2010(5757)
- 2009(5495)
- 2008(5386)
- 2007(4746)
- 2006(4402)
- 2005(3654)
- 学科
- 济(29374)
- 经济(29360)
- 管理(17357)
- 业(14875)
- 方法(13842)
- 数学(11492)
- 数学方法(11360)
- 企(10752)
- 企业(10752)
- 地方(10181)
- 农(9661)
- 农业(7317)
- 资源(6945)
- 环境(6619)
- 业经(6566)
- 中国(5561)
- 和(5191)
- 学(5152)
- 财(4968)
- 理论(4437)
- 发(4429)
- 地方经济(4273)
- 划(4011)
- 生态(3776)
- 技术(3629)
- 农业经济(3401)
- 制(3391)
- 人事(3089)
- 人事管理(3089)
- 经济理论(2916)
- 机构
- 学院(90115)
- 大学(87516)
- 管理(37730)
- 济(33285)
- 经济(32414)
- 理学(32362)
- 理学院(32002)
- 管理学(31464)
- 管理学院(31311)
- 研究(29762)
- 中国(21451)
- 科学(21287)
- 京(18646)
- 农(17203)
- 业大(15130)
- 所(15103)
- 江(14962)
- 范(14939)
- 师范(14836)
- 中心(14491)
- 研究所(14076)
- 财(13901)
- 农业(13373)
- 省(12646)
- 师范大学(12018)
- 州(11911)
- 北京(11328)
- 财经(11267)
- 游(10790)
- 经济管理(10702)
- 基金
- 项目(64761)
- 科学(50994)
- 研究(46346)
- 基金(45333)
- 家(39312)
- 国家(38983)
- 科学基金(33798)
- 省(30548)
- 社会(29609)
- 社会科(28147)
- 社会科学(28130)
- 基金项目(25619)
- 划(22395)
- 自然(22245)
- 自然科(21483)
- 自然科学(21473)
- 自然科学基金(21044)
- 教育(20052)
- 资助(18858)
- 编号(18766)
- 发(15703)
- 重点(14466)
- 成果(13347)
- 部(13328)
- 课题(13006)
- 创(12550)
- 计划(12373)
- 发展(12307)
- 科研(12151)
- 展(12073)
共检索到128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胡小海
文章引入错位指数对旅游业发展的"资源诅咒"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旅游资源的相对效率评价,提出安徽省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研究表明:2005、2010年合肥负向错位指数最大,宣城正向错位指数最大;皖中旅游资源总效率受纯技术效率驱动较大,旅游资源利用集约化程度较高,皖北旅游资源总效率受规模效率驱动较大,旅游资源利用属于粗放型方式;区域旅游资源相对效率除了与旅游资源禀赋相关外,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货物进出口总额、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等因素也密
关键词:
旅游资源 错位现象 相对效率 安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张宏 彭倩 陆玮婷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因资料有限,未计算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构建错位指数,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错位(诅咒)"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旅游资源相对效率,对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总体上大陆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向错位现象,正向错位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且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发生负向错位现象的地区主要位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效率的驱动模式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驱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效率排名与错位指数排名表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洪 时浩楠
在构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 19.0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计算出各地市的空间错位指数,对安徽16个地市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安徽16个地市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可分为4种类型,即低度正向偏离型城市、低度反向偏离型城市、高度正向偏离型城市和高度反向偏离型城市。安徽省整体上以旅游经济反向偏离旅游资源为主,且偏离程度多为轻度。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 空间错位 安徽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贾慧敏
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模糊分析、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多因子、分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构建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该模型分别对安徽的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然后用贡献率这一指标来研究旅游资源价值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传康
一、引言安徽省亳县位于淮北平原的北部,滨临淮河沿岸。津浦铁路和京汉铁路未修时,从南方通往北京的主要国道从亳县穿过,亳县是这一国道与通往我国东南的涡河的交汇点,又是山西、陕西、河南向东要道的一个出口。亳县位于这种水陆交通交汇处,因此,在历史上它曾经是商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方。公元前1600年商汤曾建都于此,故称汤都。西周初称焦国,据《通典》称“武王克殷,封神农之后于焦”,因而亳县旧有“神农衣冠冢”。至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时筑谯城,与谯先后建筑的古城在本县境内尚有城父、梅城、古城三座。由于这里是曹操故居,魏时(公元220年)建为谯郡,北周时称为亳州,隋至宋均沿袭之,以后建制等级虽有变化,但皆以亳为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钦安 郭爽 吴俏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分析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业绩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从宏观上看,旅游资源、经济水平、可达区位、人口丰度与旅游业绩重心呈现空间错位态势,相对于几何中心,人口丰度指数、可达区位指数重心略偏西北,经济指数、旅游业绩指数重心略偏东南,旅游资源指数重心明显偏南;从组合矩阵看,全省16个地市表现为同步与错位并存态势,同步型组合主要集中在皖中,偏离错位型组合主要集中在皖北、皖西和皖南;同步性较好、偏离错位较弱的是旅游业绩与旅游资源、区位可达的组合,同步性较弱、偏离错位较强的是旅游业绩与经济水平、人口丰度的组合;同步型组合较好的地市为合肥、蚌埠和滁州,偏离错位较强的地市为六安、阜阳。
关键词:
错位理论 旅游业绩 空间组合 安徽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颖若
文章从其他学科引入"羡余"这个概念,用以描绘本身具有较高资源品质却在经营中显得"多余"、"无用"的旅游资源。阴影效应、互代性、旅游效率的要求是产生羡余现象的原因,羡余的资源作为后备资源可在提高旅游地旅游资源的丰度等方面发挥作用。羡余概念在资源评价和资源开发中都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羡余 原因 作用 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闫静静 张满林
一、引言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它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旅游业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品位,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旅游发展越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但在有些情况下,旅游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耀星
从福建省旅游资源特点来看 ,旅游资源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空间环境、地质地貌环境、气候水文环境、生物土壤环境和环境差异对旅游资源的重要的以往认识不够的影响 ,并对这些影响作了综合分析 ,考虑旅游资源的区位、数量、种类、质量、开发情况、适游期、多功能等与旅游资源生成环境的关系 ,提出了自然环境对旅游资源影响的综合性、辩证性和相关性。本文提出对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要作补充和完善 ,调整资源要素价值与市场要素价值的评价比重 ,增加资源要素价值中稳定性因素 ,完善资源市场价值要增加区位、可接近性、安全性、多功能性、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作用等因素。
关键词:
旅游资源评价 自然环境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冬霞 孙碧清
广西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种类各异,对旅游资源的正确评价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建立了广西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广西旅游资源存量和开发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并给出结论,以期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独具特色 开发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本文认为,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只适用于观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则不适宜。文章对度假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评价,认为度假旅游资源由观赏游憩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服务设施及服务、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五大要素构成,生态环境类旅游资源是度假旅游资源的基础要素,生态环境在度假旅游地可直接转化为度假旅游产品,与游客进行着能量交换。度假游客对度假旅游地的需求,对度假旅游吸引物的评价决定了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本文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标准作了尝试
关键词:
度假旅游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评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宋子千
旅游资源是从需求出发的定义,对市场具有吸引力是其本质特征,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必须以对市场的吸引力为依据。彻底的旅游市场化评价体系可以从旅游吸引力的广度、强度、指向、可持续性等方面来衡量。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评价拓展了关于旅游资源的认识,从市场化评价可以推断出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资源才是好资源、环境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差异构成旅游资源等结论。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市场化 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晋江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生态农业自身特色,从资源的自身景观价值、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山西省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得分值,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山西省14个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1)对于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言,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权重相同,总权重占比达到90%,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部分,资源条件权重最低;(2)对于评价体系的项目层而言,资源生态质量权重最大,其次是资源科教价值,再次是文化价值;(3)对于评价体系的因子层而言,资源的奇特性权重最大,其次为资源的生态稳定性,两者权重值相差不大,均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因子。[结论]山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在Ⅱ~Ⅳ级,且Ⅲ级水平最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少华
客观评价古关隘的综合价值是正确保护和利用古关隘的科学依据。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评价山西省古关隘旅游资源。研究发现:(1)山西省古关隘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2)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明显的分异规律;(3)大多数古关隘因当地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地处偏僻等因素还没得到有效的开发;(4)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为下一步整体开发利用古关隘旅游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关隘旅游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
古关隘 旅游资源 评价研究 山西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