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4)
- 2023(8136)
- 2022(5995)
- 2021(5171)
- 2020(4025)
- 2019(8770)
- 2018(8555)
- 2017(15575)
- 2016(8914)
- 2015(9985)
- 2014(10028)
- 2013(9467)
- 2012(8497)
- 2011(7577)
- 2010(7702)
- 2009(6886)
- 2008(6977)
- 2007(6295)
- 2006(5832)
- 2005(5330)
- 学科
- 济(35505)
- 经济(35463)
- 管理(22854)
- 业(22228)
- 企(16732)
- 企业(16732)
- 农(13074)
- 中国(12795)
- 方法(11589)
- 学(10062)
- 业经(10047)
- 数学(9607)
- 数学方法(9449)
- 地方(8985)
- 农业(8713)
- 财(8223)
- 制(7216)
- 发(7109)
- 产业(5762)
- 发展(5749)
- 展(5736)
- 理论(5669)
- 环境(5539)
- 银(5443)
- 银行(5420)
- 贸(5216)
- 贸易(5207)
- 行(5205)
- 体(5193)
- 融(5180)
- 机构
- 大学(131079)
- 学院(130017)
- 研究(50148)
- 济(48967)
- 经济(47827)
- 管理(45241)
- 理学(38837)
- 理学院(38255)
- 管理学(37318)
- 管理学院(37103)
- 中国(36219)
- 科学(33376)
- 京(28605)
- 农(27183)
- 所(26310)
- 研究所(24364)
- 财(23041)
- 中心(22285)
- 业大(21535)
- 江(21499)
- 农业(21321)
- 范(20184)
- 师范(19958)
- 院(18599)
- 财经(18276)
- 北京(17512)
- 经(16657)
- 师范大学(16409)
- 州(16257)
- 省(16182)
- 基金
- 项目(91707)
- 科学(72645)
- 基金(66754)
- 研究(64405)
- 家(60671)
- 国家(60238)
- 科学基金(50497)
- 社会(41226)
- 社会科(39000)
- 社会科学(38987)
- 省(35995)
- 基金项目(35293)
- 自然(33206)
- 自然科(32435)
- 自然科学(32424)
- 自然科学基金(31806)
- 划(31097)
- 教育(29272)
- 资助(25601)
- 编号(25275)
- 重点(22086)
- 发(20981)
- 成果(20901)
- 部(19583)
- 创(18646)
- 课题(18606)
- 科研(17823)
- 计划(17737)
- 国家社会(17716)
- 创新(17628)
共检索到195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中东部片区高于西北片区,且差异性较明显;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因素主要由人口与经济方面所形成,而质量评价的驱动因子中主要以生态与经济要素驱动贡献值最高,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推进的过程中,仍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动力,生态因素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为安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评价 时空特征 安徽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评价 时空特征 安徽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洪德和
科学度量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变化,实现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安徽省土地城镇化的总体空间分布、空间分异格局及局部空间差异,借助R语言支持下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安徽省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以铜陵、合肥、马鞍山、蚌埠、黄山、芜湖、淮南及滁州等地市的部分市辖区为核心,构成的高值集聚斑块日益凸显;以安徽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向四周渐进式扩展的环绕式空间结构则为低值区;(2)省内土地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分异显著;(3)土地城镇化受人口、产业、投资、产出等因素影响,影响强度呈区域差异特征,土地城镇化驱动类型可沿淮河分为以北地区的人口—投资驱动型及以南地区的人口—产业驱动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兴梅 李俊 贾伟
基于2000—2013年统计数据对安徽省各城市城镇化协调水平进行测度,不仅考虑传统类型的城镇化,而且考虑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结果显示:1安徽省城镇化协调度处于上升趋势,但协调度并不高。2传统类型的城镇化协调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其大小依次为土地、经济、人口和社会城镇化;2006年之前,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城镇化协调度高于传统类型的城镇化,之后年份前者下降明显,且滞后于后者。3安徽省各城市城镇化协调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具体类型的城镇化协调度差异明显;从地理分布来看,皖北地区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区,皖南地区城市的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菁 刘卫
文章从民生、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三方面构建湖北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三个城市圈(群)的12个地市2007~2013年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3年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从0.34上升到0.56,整体呈现东高西低;7年间各地市民生城镇化发展和质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一致,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受质量发展影响较大;全省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从0.54提高到0.58,耦合程度逐年提高,处于基本耦合阶段。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增才 叶祥松 欧进锋
基于发展层次把新型城镇化划分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优化”“城乡一体化”三个子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10—2021年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三个子系统的变化态势不尽相同,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城镇体系优化指数最低;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趋势,珠三角地区属于中度协调类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中度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交替波动。驱动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政府调控、经济基础、投资拉动、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最后,从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荣天 李传武
基于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以安徽省为例,综合利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GIS趋势面分析及空间统计模型等方法对2000—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后安徽省城镇化效率总体上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技术进步变化是推进城镇化效率增长的主动力,3个时间断面均呈现出效率东西方向递增、南北方向倒"U"型分布形态。(2)城镇化效率在全局空间均表现出较显著的集聚分布,即城镇化效率高(低)的地域空间相毗邻;城镇化效率局部热点区形成"合肥—芜湖"核心区,且不断向周边
关键词:
城镇化效率 DEA模型 时空分异 安徽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红霞 张雪茹 洪永胜 聂艳
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兼顾"质"与"量"、"时"与"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构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和系统聚类相结合的城镇化质量测度的新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近10年的增长幅度为10.35%,3个研究时点各地级市城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新刚 张守文 强群莉
以安徽省61个县(市)4个年份作为研究断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域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ESDA方法,揭示了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演化及成因。研究表明:12000—2013年,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逐年提升,但各县域间相对差异逐步拉大;2005年之前,县域城镇化质量增速缓慢,之后则中东部区域县域城镇化增速和质量高于其他地区;全省县域城镇化全局自相关由不显著逐步增强,出现空间聚集倾向;局部自相关不显著,仅出现少数小范围的高值和低值区。2县域城镇化整体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凸起、南北低洼"的特征;热点区格局由离散分布逐步集中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3安徽省县域城镇化发展受区域发展政策影响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茹伊丽 林仲豪
针对镇域新型城镇化研究缺失的现状,以广东省中心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镇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6年、2009年、2012年中心镇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且区域间差异持续缩小,但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镇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且呈空间集聚态势,粤东次之,粤西粤北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最低且有小规模低质量集聚区。(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上级政府的推力及本地政府的拉力等对其时空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广东省中心镇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茹伊丽 林仲豪
针对镇域新型城镇化研究缺失的现状,以广东省中心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镇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6年、2009年、2012年中心镇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且区域间差异持续缩小,但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镇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且呈空间集聚态势,粤东次之,粤西粤北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最低且有小规模低质量集聚区。(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上级政府的推力及本地政府的拉力等对其时空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广东省中心镇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琳 李冠杰
运用熵值法,依据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评价201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研究表明:①城镇化质量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呈显著"哑铃型"分化;②城镇化质量呈明显空间集聚特征,且殊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领衔全省。③城镇化效率偏低、城乡统筹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发展。④城镇化质量与城镇规模无关,但与FDI有一定对应关系。⑤政府调控、经济驱动及发展要素是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三大因素,其中政府调控是可为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外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沈宏超 洪功翔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邵琳 翟国方 丁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发展不应仅是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而应是"量""质"齐升的过程。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居民的层面建立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为例,选取2000、2004、2007、2010四年数据,对安徽省各市城市化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要素贡献率和贡献弹性的方法分析了安徽省各市城市化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便制定合理决策,更好更快地推动城市化质量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省较为重视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进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相对偏低,亟待总结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一、安徽城镇化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推进速度较高,但整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