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11)
2023(5977)
2022(4342)
2021(3570)
2020(2888)
2019(6256)
2018(6336)
2017(12311)
2016(6762)
2015(7658)
2014(7868)
2013(7417)
2012(6520)
2011(5726)
2010(5664)
2009(5305)
2008(5295)
2007(4693)
2006(4383)
2005(4129)
作者
(19342)
(16154)
(15989)
(15357)
(10382)
(7698)
(7372)
(6364)
(6170)
(5716)
(5507)
(5448)
(5349)
(5179)
(5124)
(5060)
(4876)
(4699)
(4687)
(4562)
(4204)
(3965)
(3900)
(3743)
(3666)
(3654)
(3621)
(3502)
(3327)
(3246)
学科
(31470)
经济(31429)
(17332)
管理(17250)
(12625)
企业(12625)
中国(11106)
(10832)
方法(10067)
地方(9377)
数学(8656)
数学方法(8568)
业经(8253)
农业(7081)
(6347)
(6133)
(6051)
(5473)
发展(5314)
(5307)
(5005)
贸易(5002)
产业(4946)
(4857)
金融(4856)
(4818)
(4687)
银行(4678)
(4500)
地方经济(4473)
机构
大学(96967)
学院(96368)
(41225)
经济(40379)
管理(35717)
研究(34582)
理学(30562)
理学院(30228)
管理学(29685)
管理学院(29512)
中国(25368)
(20540)
科学(20432)
(18373)
(17185)
(16865)
中心(15593)
研究所(15570)
(15420)
财经(14581)
业大(14218)
(13775)
师范(13637)
经济学(13293)
(13264)
农业(12999)
北京(12738)
(12518)
经济学院(12045)
(11949)
基金
项目(66207)
科学(52643)
研究(49452)
基金(47740)
(41463)
国家(41142)
科学基金(35358)
社会(33266)
社会科(31514)
社会科学(31509)
(26597)
基金项目(24606)
教育(22135)
(21833)
自然(20952)
自然科(20513)
自然科学(20509)
自然科学基金(20101)
编号(19571)
资助(18886)
成果(16241)
(15833)
重点(15155)
课题(14361)
国家社会(14335)
(14310)
(13839)
发展(13231)
创新(13109)
(13024)
期刊
(47337)
经济(47337)
研究(29977)
中国(21550)
(16945)
学报(14451)
科学(13417)
管理(13306)
(12770)
教育(11518)
农业(11419)
大学(11274)
学学(10498)
(9029)
金融(9029)
业经(8210)
技术(8179)
经济研究(7767)
问题(6884)
财经(6721)
(5896)
(5831)
统计(5048)
(4843)
世界(4804)
(4793)
国际(4674)
现代(4662)
(4632)
科技(4628)
共检索到147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兴梅  李俊  贾伟  
基于2000—2013年统计数据对安徽省各城市城镇化协调水平进行测度,不仅考虑传统类型的城镇化,而且考虑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结果显示:1安徽省城镇化协调度处于上升趋势,但协调度并不高。2传统类型的城镇化协调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其大小依次为土地、经济、人口和社会城镇化;2006年之前,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城镇化协调度高于传统类型的城镇化,之后年份前者下降明显,且滞后于后者。3安徽省各城市城镇化协调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具体类型的城镇化协调度差异明显;从地理分布来看,皖北地区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区,皖南地区城市的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中东部片区高于西北片区,且差异性较明显;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因素主要由人口与经济方面所形成,而质量评价的驱动因子中主要以生态与经济要素驱动贡献值最高,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推进的过程中,仍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动力,生态因素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为安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提供指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胡志强  
论文在分析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金融与城镇化发展两个综合评价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匹配度。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安徽宣城市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呈现帕累托改进态势,但两者之间存在功能与时间上的不协调,显现出"城镇化滞后-金融滞后-城镇化滞后"态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倩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在评价农业生态和城镇化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与城镇化评价系数及耦合系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从失调逐渐发展到协调。其中2009年前城镇化的评价指数高于农业生态评价指数,2009年开始农业生态评价指数高于城镇化评价指数;耦合系数自2011年后处于磨合阶段,同时协调度也从失调等级转为协调等级。[结论]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对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昊楠  储金龙  李久林  
为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防灾减灾治理水平,探究城市韧性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改进耦合协调度、莫兰指数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综合城市韧性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耦合度和协调度在2014年显著降低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耦合度得分一直略高于协调度得分,但差距逐年缩小。(3)各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异质性。(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显著正相关,局部上高—高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增加,低—低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减少。(5)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由多因子共同作用,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丛海彬  吴福象  邹德玲  
采用熵值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产城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显示: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产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丛海彬  吴福象  邹德玲  
采用熵值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产城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显示: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产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红霞  张雪茹  洪永胜  聂艳  
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兼顾"质"与"量"、"时"与"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构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和系统聚类相结合的城镇化质量测度的新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近10年的增长幅度为10.35%,3个研究时点各地级市城镇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运用因素分解模型,测算了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份额。基于增量视角,采用曲线回归的最佳拟合优度分析方法,构造了城镇化与能源消费函数关系式。运用Logistic模型,对安徽省未来城镇化演进趋势进行了预测。依据城镇化与能源消费耦合关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值,估算了城镇化演进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前景。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节能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执行产业节能政策;推进建筑及交通节能;培植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晋琳  温燕华  刘蓝琦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江苏省为例,通过统计2006—2015年江苏省各市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和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市县的新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推移而提高,但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这种差异呈扩大趋势;全省城镇化水平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明显形成三级阶梯:苏南、苏中和苏北。为保证全省发展的均衡,省政府应重点关注苏北地区的发展,适当关注苏中地区的发展,该研究思路也适用于其它省份的相关研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沈宏超  洪功翔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虎  尹子擘  薛焱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在构建指标体系及运用方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测度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耦合协调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整体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集聚特征。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干预程度对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金融发展水平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奇中  
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各行其道,不同步、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质量,推动"四化"同步,就必须找准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切入口,加快政策和体制创新步伐,打通两者互动发展的阻碍,增强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整合和供给能力,实现两者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