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31)
2023(18125)
2022(15064)
2021(13782)
2020(11378)
2019(25778)
2018(25521)
2017(48395)
2016(26718)
2015(29696)
2014(29640)
2013(29165)
2012(26884)
2011(24405)
2010(24305)
2009(22067)
2008(21351)
2007(18861)
2006(16813)
2005(14962)
作者
(80439)
(66834)
(66550)
(63012)
(42442)
(32110)
(29954)
(26361)
(25563)
(23796)
(22756)
(22744)
(21471)
(21106)
(20599)
(20588)
(20033)
(19919)
(19183)
(19084)
(16982)
(16516)
(16196)
(15263)
(15063)
(14871)
(14850)
(14806)
(13510)
(13236)
学科
(110308)
经济(110196)
管理(71853)
(70539)
(55518)
企业(55518)
方法(44537)
数学(38247)
数学方法(37858)
中国(33426)
(32356)
地方(28399)
业经(26230)
(24940)
(24332)
农业(22097)
(19842)
贸易(19827)
(19148)
(18852)
环境(18086)
技术(17445)
(17247)
银行(17170)
理论(16967)
(16881)
(16758)
(16586)
金融(16583)
(16467)
机构
大学(379276)
学院(378273)
(148281)
经济(145037)
管理(144800)
研究(134829)
理学(125060)
理学院(123530)
管理学(121246)
管理学院(120578)
中国(98549)
科学(87295)
(82783)
(72396)
(69478)
(65535)
研究所(63689)
业大(62496)
中心(60044)
农业(56878)
(56675)
财经(52384)
北京(52288)
(52168)
师范(51555)
(48949)
(47676)
(45876)
经济学(43867)
师范大学(41816)
基金
项目(262497)
科学(204938)
基金(188531)
研究(186552)
(167597)
国家(166157)
科学基金(140808)
社会(117085)
社会科(110923)
社会科学(110895)
(103752)
基金项目(100831)
自然(93031)
自然科(90854)
自然科学(90826)
自然科学基金(89150)
(88051)
教育(84956)
资助(76349)
编号(75340)
成果(60360)
(59529)
重点(59450)
(56113)
(54337)
课题(52800)
创新(50754)
科研(50248)
计划(49195)
国家社会(48060)
期刊
(166284)
经济(166284)
研究(111083)
中国(76509)
学报(68276)
(66836)
科学(60608)
管理(52846)
大学(50374)
学学(47472)
(47076)
农业(45932)
教育(43869)
(32916)
金融(32916)
技术(31578)
业经(28910)
经济研究(26395)
财经(24707)
(23759)
问题(22287)
(21149)
图书(20716)
科技(20053)
(18918)
业大(18241)
技术经济(17907)
资源(17493)
理论(17212)
商业(17091)
共检索到559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苟小菊; 许锐; 扶元广;  
将空间计量方法应用到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利用安徽省的市域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滞后和误差模型,对所提出的6个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在相邻城市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和居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最后,对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冲  吴玲  
在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2002~2011年间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模型,并通过对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多个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以安徽省城镇化比率为因变量,以安徽省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SPSS16.0软件对安徽省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乐勤  
探索城镇化演进对碳排放影响最小的极限时刻,对制定碳减排规划及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碳源、碳汇两层面,对安徽省1995—2011年碳排放进行了测算;运用KAYA恒等式及因素分解模型,考察了城镇化发展产生的碳排放量;借鉴经济学边际理论及求导方法,构造了城镇化演进的边际碳排放变化率模型,并据此测算了研究时序边际碳排放变化率;借助Excel软件,通过作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方法,对边际碳排放变化率变化趋势进行了刻画,采用二次函数求极值方法,对城镇化演进碳排放影响的极限时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安徽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2 182.39×104t增至2011年的10 120.20×104t,年均增幅1...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伯娜  殷李松  贾敬全  
文章综合运用系统论、地理区位论、生态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的空间计量建模技术构建实证模型,锁定研究城镇化的市-市、市-区、区-区就业状况,详细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下的就业接收效应:市-市间的接收效应大小、正负效应、净效应、效应在市际间的来源;揭示了市-区、区-区间相应的接收情况;给出了市/区-区间交互效应的共生路径、竞争路径、抢夺路径、单边路径、空白路径。据此可指引各市/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提升各市就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实现多边共赢。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红霞  张雪茹  洪永胜  聂艳  
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兼顾"质"与"量"、"时"与"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构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和系统聚类相结合的城镇化质量测度的新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近10年的增长幅度为10.35%,3个研究时点各地级市城镇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洪德和  
科学度量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变化,实现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安徽省土地城镇化的总体空间分布、空间分异格局及局部空间差异,借助R语言支持下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安徽省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以铜陵、合肥、马鞍山、蚌埠、黄山、芜湖、淮南及滁州等地市的部分市辖区为核心,构成的高值集聚斑块日益凸显;以安徽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向四周渐进式扩展的环绕式空间结构则为低值区;(2)省内土地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分异显著;(3)土地城镇化受人口、产业、投资、产出等因素影响,影响强度呈区域差异特征,土地城镇化驱动类型可沿淮河分为以北地区的人口—投资驱动型及以南地区的人口—产业驱动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运用因素分解模型,测算了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份额。基于增量视角,采用曲线回归的最佳拟合优度分析方法,构造了城镇化与能源消费函数关系式。运用Logistic模型,对安徽省未来城镇化演进趋势进行了预测。依据城镇化与能源消费耦合关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值,估算了城镇化演进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前景。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节能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执行产业节能政策;推进建筑及交通节能;培植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以最优加权组合模型,预测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考察了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边际水资源需求。依据城镇化边际水资源需求规律及城镇化演进趋势,测算了安徽省至2020年的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的需求,认为应当从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两个层面来纾解城镇化进程的水资源压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奇中  
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各行其道,不同步、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质量,推动"四化"同步,就必须找准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切入口,加快政策和体制创新步伐,打通两者互动发展的阻碍,增强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整合和供给能力,实现两者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郇红艳  谭清美  孙君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安徽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2000年和2010年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低收入集聚区自安徽西部向西北部转移,高收入集聚区随皖江城市带"两点一轴线"蔓延;城镇化发展在局域呈现以淮北为"极点"和巢湖为"洼地"的格局;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农民收入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避免经典回归忽视空间因素导致对影响程度的高估,城镇化发展有助于农民增收,2010年较2000年作用程度增长188...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小菲  宋雪茹  武云亮  
本文采用综合指标熵值法对安徽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运用莫兰和吉尔里指数检验了安徽县域就地城镇化的空间相关性,并基于2005-2014年我国安徽60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于安徽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影响。结论表明:安徽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第二产业集聚对于县域就地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第三产业集聚正向作用不明显,并提出了促进安徽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倩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在评价农业生态和城镇化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与城镇化评价系数及耦合系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从失调逐渐发展到协调。其中2009年前城镇化的评价指数高于农业生态评价指数,2009年开始农业生态评价指数高于城镇化评价指数;耦合系数自2011年后处于磨合阶段,同时协调度也从失调等级转为协调等级。[结论]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对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潇君  施国庆  黄健元  
在安徽省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及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的背景下,文章利用安徽省历年统计数据,基于DEA模型和分元素人口预测法的测算发现,在当前安徽省内各地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安徽省的人口机会窗口也会在"十三五"末期关闭,迎来人口红利拐点,就业形势严峻。因此,需从利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劳动参与率并适当调整退休政策以及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着手,实现安徽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建飞  程迪  丁志伟  李燕菲  张浩  
基于1 244个镇域研究单元的人均财政收入数据,采用多种空间方法分析安徽省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如下:(1)从不平衡度指数看,该值在研究时序变化上先升后降,表明近期研究区内部差异程度有所减小;空间序列上南北差异较大,黄山、宣城等市内部差异较小,阜阳、亳州等市内部差异较大。(2)从Zip指数来看,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集中的力量逐渐减弱,但实力强劲乡镇的发展速度依然较快且其垄断性较强。(3)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值区主要有两大组团,一处在皖南区集聚且逐渐向北扩展,但2016年有所缩减;另一处则贯穿南北形成条带状"串珠",呈现先逐渐扩大后几乎消失的变化特征。中值区呈基底状分布在皖中区域。低值区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其中西北区逐渐向南扩大,东北区逐渐减小。(4)从空间集聚状态看,4种显著类型区均存在且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在黄山市周围集聚,并逐渐向池州、宣城扩展;显著LL区在阜阳、亳州等市集聚,并逐渐向南延伸;显著HL区和显著LH区数量较少且集聚现象不明显。(5)从影响因素来看,基于回归系数的平均值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建成区人口/总人口>常住人口>从业人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业人员>行政面积>建成区面积/总面积>工业增加值>人均工业产值>地均工业产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以快速城镇化的安徽省为例,在计算出该省1995~2013年生态足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STIRPAT模型研究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从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来看,该省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较大,且呈不断上升态势,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均对生态足迹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总数的增加、三大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增加均会造成生态足迹增加;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提升1%,人均生态足迹就会上升0.210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