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84)
2023(12706)
2022(11042)
2021(10177)
2020(8492)
2019(19529)
2018(19487)
2017(37756)
2016(20329)
2015(22924)
2014(22908)
2013(22831)
2012(21237)
2011(19501)
2010(19607)
2009(17932)
2008(17179)
2007(15075)
2006(13493)
2005(11822)
作者
(60874)
(50897)
(50594)
(48087)
(32577)
(24211)
(22707)
(19910)
(19403)
(18124)
(17382)
(17375)
(16317)
(16121)
(15612)
(15610)
(14965)
(14797)
(14521)
(14378)
(12655)
(12600)
(12220)
(11691)
(11416)
(11316)
(11243)
(10897)
(10245)
(9976)
学科
(102984)
经济(102887)
管理(58177)
(52710)
(43420)
企业(43420)
方法(41336)
数学(35928)
数学方法(35551)
地方(23986)
(22628)
(22420)
中国(22164)
业经(20375)
(19718)
农业(15592)
环境(14842)
(14640)
地方经济(14600)
(14388)
理论(14286)
(14270)
贸易(14262)
(13693)
(12572)
金融(12567)
技术(12443)
(12028)
银行(11986)
(11982)
机构
大学(303935)
学院(300342)
(127173)
经济(124592)
管理(119210)
研究(104438)
理学(103855)
理学院(102655)
管理学(100887)
管理学院(100352)
中国(75031)
科学(65200)
(64213)
(55005)
(52918)
研究所(48586)
(47703)
中心(45555)
财经(44862)
业大(44765)
(43104)
(40762)
北京(40493)
(40305)
师范(39964)
经济学(39160)
(37490)
农业(37258)
经济学院(35076)
(34550)
基金
项目(207374)
科学(163248)
基金(151597)
研究(150249)
(132351)
国家(131296)
科学基金(112512)
社会(95691)
社会科(90667)
社会科学(90642)
基金项目(81034)
(80013)
自然(73288)
自然科(71546)
自然科学(71528)
自然科学基金(70223)
教育(67809)
(67475)
资助(62220)
编号(59963)
成果(48639)
重点(46236)
(45725)
(44686)
(42466)
课题(41200)
创新(39671)
国家社会(39454)
科研(39313)
教育部(39214)
期刊
(143397)
经济(143397)
研究(91546)
中国(51659)
学报(48589)
科学(45409)
管理(43733)
(43268)
(39380)
大学(36317)
学学(34400)
农业(30129)
教育(29190)
技术(25371)
(23685)
金融(23685)
经济研究(23396)
财经(22327)
业经(21210)
(19087)
问题(18386)
技术经济(16244)
图书(15354)
理论(14944)
(14705)
科技(14311)
现代(13772)
资源(13599)
实践(13448)
(13448)
共检索到436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陈晓华  徐建刚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原理,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县域经济区际区内均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县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地位、交通通达性高度相关。从整体网络密度看,安徽省县域经济联系网络凝聚密度呈现自北向南梯度减弱的特征。空间联系和产业联系共同组成了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因此,安徽应立足水陆交通的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融入新的全球化分工,实现县域经济由产业链到价值链的转型,提升自身附加值。通过多渠道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方式、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化成为加强安徽省县域经济联系的必然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方大春  周正荣  
对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的研究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文章运用引力模型计算不同时点安徽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经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发展不够协调,城市间联系出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和区域性特征的趋势;合肥市在省内城市间有着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城市点出度提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集聚区位于合肥及沿江区域,低水平集聚区位于皖西北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菜花  崔维军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对网络结构的变化、各城市间的经济关系、联系程度以及各城市在安徽省中的经济位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总体而言,经济联系不强,城市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和小团体现象,各城市的经济地位差异巨大。对此,结合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提出安徽省城市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洪  夏明  
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及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中心度经济测定,并对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合肥、黄山为安徽旅游核心城市,安徽旅游存在"双核"联动发展模式且旅游发展"南强北弱"态势明显;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不存在必然联系,安徽存在四大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国际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陈文娣  谢慧玮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7°~117.6°E,31.67°~31.76°N之间变动,有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安徽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其发展状况呈低水平分散均衡型。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徽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朱克俊  余卫民  黄坤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县域经济依旧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需要,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命题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卢新江  陈绪新  
本文在简要论述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之后 ,紧密结合安徽省情 ,从纵向比较的角度 ,深刻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对今后如何发展安徽省县域经济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思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江璐璐  师谦友  
以安徽省及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节点分析、线路分析,结合引力模型测算安徽省与外部区域的经济联系作用量,确定其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分析合肥市的经济实力及其在安徽省所处的地位。研究表明:①安徽省经济联系的基本方向为向东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②受相邻省区边缘大城市经济实力的影响,相邻省区大城市对安徽的经济辐射呈扇形分布,辐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③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中心性和经济联系量突出,但经济实力仍有待提高。安徽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须进一步提高合肥及其各级城市的经济实力,并加强与周边区域尤其是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采用2003—2008年安徽省61个县(县级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运用ESDA方法,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类似的县域在空间上趋于集中,整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并具有进一步加剧态势;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局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转变,发达县域由原先集中式分布于皖江以南逐步转向皖北、皖中和皖南,空间形态趋于分散,欠发达县域则由分散转向集中,在皖南山区形成大面积"块状"格局;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受到经济因素和行政因素的较大影响,边缘化特征以及"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变中同样存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非  黄薇薇  李大伟  任雅茹  黄艳萍  
交通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又互为合作,二者的良性反馈与循环是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切实保证。基于安徽省77个县(市)域研究单元,利用公路交通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交通优势度模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量分析了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域公路交通路网密度北高南低,总体较优;交通可达性呈"单核"圈层分异;区位优势度呈"多核"圈层分异;交通优势度正介于"多核"向"单核"圈层转变的过渡状态。(2)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分化,低发展水平单元基数较大;优势单元多集中于皖江城市带地域;地级市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周边县(市)。(3)全省县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良好,但协调度水平总体偏低,绝大多数县(市)公路交通发展超前经济。如何依托既有公路交通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打造全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史琴琴  康江江  鲁丰先  赵凯娜  任世鑫  
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模型和方法,对山西省107个研究单元的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山西省可达性水平形成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局部来看,东部可达性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2)县际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呈"大"字形,初步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联系格局;城市对外联系总量差异较大,空间上表现为以省会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单元为主的中心—外围格局,西部沿黄河一带的边缘单元与全省其他单元联系微弱,对外联系强度小;各省辖市与北京、石家庄、西安、济南、郑州联系紧密,与银川、兰州等西部省会城市联系较弱。(3)县际经济联系受城市基础规模、交通优势度、区位、城市化水平、地形等因素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向军  薛丽萍  顾雯娟  
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61个市县在经济联系的强度、方向、范围与格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联系强度上,南北梯度差异显著,苏南县市经济联系最强且差异最大,苏中县市经济联系较强,苏北县市经济联系最弱且差异较小,地级市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明显强于县域;在经济联系方向上,各县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等主要特征;在经济联系范围上,江苏12个主要辐射源的作用半径大小不一,其中南京、苏州、徐州三个辐射源的辐射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但苏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大且密集,苏中次之,苏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弱;在经济联系格局上,江苏县市基本上形成了由东南向西北层次鲜明的四大板块,即苏锡常通板块、宁镇扬泰盐板块、淮安板块和徐宿连板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贤斌  傅先兰  倪建华  赵彤  
通过对1997年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分析,揭示安徽省会经济圈内各市县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区域差异,根据相关固碳价格计算省会经济圈市县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省会经济圈总体上为碳汇区,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万t,年均增长14.4%,其中,合肥市碳排放量增长最大。(2)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为1997年的2.18,2.41倍。1997—2007年,省会经济圈内的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3)经济圈内各县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以合肥市最高(78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