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67)
- 2023(10097)
- 2022(8531)
- 2021(7606)
- 2020(6586)
- 2019(14913)
- 2018(14410)
- 2017(28066)
- 2016(15195)
- 2015(17089)
- 2014(17345)
- 2013(17429)
- 2012(16734)
- 2011(15374)
- 2010(15558)
- 2009(14660)
- 2008(14296)
- 2007(13153)
- 2006(11742)
- 2005(10663)
- 学科
- 济(89514)
- 经济(89455)
- 管理(40245)
- 业(36567)
- 方法(32920)
- 数学(29565)
- 数学方法(29345)
- 企(27108)
- 企业(27108)
- 地方(23806)
- 农(20250)
- 中国(19254)
- 学(17788)
- 财(16078)
- 业经(15593)
- 地方经济(15085)
- 农业(14181)
- 环境(12346)
- 制(12343)
- 贸(12318)
- 贸易(12311)
- 易(11763)
- 和(11224)
- 融(10689)
- 金融(10686)
- 银(9992)
- 银行(9965)
- 行(9538)
- 发(9446)
- 经济学(9332)
- 机构
- 大学(232396)
- 学院(231897)
- 济(107361)
- 经济(105189)
- 研究(85277)
- 管理(84919)
- 理学(72917)
- 理学院(71907)
- 管理学(70648)
- 管理学院(70202)
- 中国(63545)
- 科学(52547)
- 京(49105)
- 财(45785)
- 所(44489)
- 农(40890)
- 研究所(40369)
- 中心(38317)
- 财经(36364)
- 江(36026)
- 经济学(34713)
- 业大(34248)
- 经(32863)
- 农业(32118)
- 范(31233)
- 经济学院(31147)
- 师范(30968)
- 北京(30868)
- 院(30286)
- 州(27887)
- 基金
- 项目(151177)
- 科学(119399)
- 基金(110636)
- 研究(107934)
- 家(96948)
- 国家(96224)
- 科学基金(81718)
- 社会(70937)
- 社会科(67260)
- 社会科学(67240)
- 基金项目(59092)
- 省(59040)
- 自然(51921)
- 自然科(50662)
- 自然科学(50645)
- 自然科学基金(49715)
- 划(49704)
- 教育(48421)
- 资助(44502)
- 编号(42350)
- 发(34938)
- 重点(34682)
- 成果(34349)
- 部(33503)
- 创(30631)
- 国家社会(29942)
- 课题(29702)
- 创新(28834)
- 科研(28804)
- 发展(28343)
共检索到351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文升 姜玉培 曾菊新 王晓芳
以县市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借助Arc GIS10.0和Geo 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安徽省1996—2012年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不考虑空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但OLS残差值和空间自相关模型证明安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空间依赖现象。为此,引入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滞后模型进一步开展收敛研究,证明在考虑空间因素后,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的趋势,而地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的分析具体表达了县市区间的空间联系与溢出效应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对此,应通过加强县市区间的联系与合作,调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速安徽省区域经济收敛进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集聚区位于合肥及沿江区域,低水平集聚区位于皖西北地区。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区域差异 空间格局 安徽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合肥及皖南沿江区域是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北中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皖中地区内部差异急剧扩大,是影响全省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水平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区域差异 空间格局 安徽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陈文娣 谢慧玮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7°~117.6°E,31.67°~31.76°N之间变动,有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安徽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其发展状况呈低水平分散均衡型。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治栋 司深深
文章利用2006-2015年的安徽省县域面板数据,运用OLS-FE-2SLS方法考察安徽省县域城镇化和工业集聚对县域工业增长的实际效应,旨在为县域工业发展汇聚新思路。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工业集聚度在推动工业增长上异常显著,两者共同作用能够加强城镇化和工业集聚对县域工业增长的推进效果,但是会引起不同要素效应在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的政策启示是:为了增强城镇化、工业集聚对县域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布局,打造促进工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引导县域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城乡工业的产业关联性,促使城乡产业水平的竞争转变为垂直生产链上的相互合作,通过产业互补,支撑产业升级,进而促进县域工业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集聚 县域工业增长 安徽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一松
本文基于SWOT分析模型,以肥西县为例,从分析该县科技、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探索其发展优势与条件,指出存在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二者中间的协调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科技创新 SWOT分析 协调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蕾 张耀光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旧交替、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将出现历史性转变之际,文章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方面在理论上弥补了对我国沿海经济区分析侧重空间差异忽视互动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大经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加速作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尤其东部沿海经济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是其必然趋势。而促进空间作用则主要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关键词:
沿海经济区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蕾 张耀光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旧交替、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将出现历史性转变之际,文章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方面在理论上弥补了对我国沿海经济区分析侧重空间差异忽视互动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大经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加速作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尤其东部沿海经济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是其必然趋势。而促进空间作用则主要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关键词:
沿海经济区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非 黄薇薇 李大伟 任雅茹 黄艳萍
交通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又互为合作,二者的良性反馈与循环是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切实保证。基于安徽省77个县(市)域研究单元,利用公路交通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交通优势度模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量分析了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域公路交通路网密度北高南低,总体较优;交通可达性呈"单核"圈层分异;区位优势度呈"多核"圈层分异;交通优势度正介于"多核"向"单核"圈层转变的过渡状态。(2)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分化,低发展水平单元基数较大;优势单元多集中于皖江城市带地域;地级市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周边县(市)。(3)全省县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良好,但协调度水平总体偏低,绝大多数县(市)公路交通发展超前经济。如何依托既有公路交通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打造全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采用2003—2008年安徽省61个县(县级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运用ESDA方法,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类似的县域在空间上趋于集中,整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并具有进一步加剧态势;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局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转变,发达县域由原先集中式分布于皖江以南逐步转向皖北、皖中和皖南,空间形态趋于分散,欠发达县域则由分散转向集中,在皖南山区形成大面积"块状"格局;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受到经济因素和行政因素的较大影响,边缘化特征以及"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变中同样存在。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综合竞争力 空间格局 安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徽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朱克俊 余卫民 黄坤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县域经济依旧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需要,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命题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县域经济 财政 转型发展 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卫东 朱胜清 罗健
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实现了偏离份额分析从区域考察期增量中分离出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和规模差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目标。新结构分量同时测度区域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速结构差异,揭示了区域规模和增速占优产业的集中分布情况。安徽省各地级市2001—2010年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合肥和芜湖同时拥有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宿州、六安和池州竞争优势明显,但结构优势不足;而竞争优势不足,却拥有一定结构优势的有亳州、蚌埠、阜阳、马鞍山、铜陵、巢湖和黄山;其余的淮南、淮北、安庆、滁州和宣城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都不足。以环比式动态算法下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历年变更情况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动态演变过程,可划分出5种演变类型:竞争增强结构优化型、竞争增强结构衰退型、竞争减弱结构优化型、竞争减弱结构衰退型和结构相对稳定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姚辉 赵晓园 高启杰
基于中国省域层面10大农业科技专利分类数据,通过测算区域农业科技专业化指数、区域农业科技发展优势,分析中国省域农业科技发展走向,同时,构建区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指数,表征省域间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趋势,明晰各省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差距;最后,借鉴引力模型,测度由区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发现:2000-2018年我国大部分省域农业科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省域优势农业科技数量开始回落;大部分省域间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偏小,各省域农业科技结构呈现出同构化;部分省域农业科技结构差异较大。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与举措。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婷 李红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以珠三角1997-2011年24个县市级人均GDP为样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和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1年,珠三角24个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与传统空间计量模型对比,文章选用能消除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的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发现:各县市间存在β-收敛,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受到自身初始水平的影响,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扩散作用。因此,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慧敏 方国斌
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调整。文章首先分析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接着通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转变以及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研发费用的投入分析安徽技术创新的基本现状。为了进一步了解安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中部六省的技术创新情况加以对比,具体说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利用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