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19)
- 2023(10709)
- 2022(9124)
- 2021(8291)
- 2020(6858)
- 2019(15673)
- 2018(15097)
- 2017(28349)
- 2016(15575)
- 2015(17559)
- 2014(17867)
- 2013(17892)
- 2012(17030)
- 2011(15707)
- 2010(15950)
- 2009(14956)
- 2008(14874)
- 2007(13793)
- 2006(12074)
- 2005(10583)
- 学科
- 济(72963)
- 经济(72902)
- 业(39255)
- 管理(37136)
- 农(31547)
- 方法(29606)
- 数学(26735)
- 数学方法(26448)
- 企(26212)
- 企业(26212)
- 地方(22068)
- 农业(21064)
- 中国(19056)
- 业经(17206)
- 财(15513)
- 学(15260)
- 制(14286)
- 贸(11818)
- 贸易(11814)
- 地方经济(11580)
- 易(11366)
- 发(10796)
- 环境(10658)
- 融(10295)
- 金融(10292)
- 银(10234)
- 银行(10204)
- 教育(9840)
- 行(9751)
- 和(9657)
- 机构
- 学院(233254)
- 大学(232459)
- 济(93484)
- 经济(91137)
- 管理(85031)
- 研究(84334)
- 理学(73139)
- 理学院(72140)
- 管理学(70681)
- 管理学院(70230)
- 中国(62020)
- 科学(53928)
- 京(49639)
- 农(49391)
- 所(43475)
- 财(40814)
- 研究所(39674)
- 中心(39047)
- 业大(38483)
- 农业(37877)
- 江(37491)
- 范(34056)
- 师范(33724)
- 财经(31992)
- 北京(30836)
- 院(30315)
- 州(29453)
- 经(28831)
- 经济学(28679)
- 省(28425)
- 基金
- 项目(157792)
- 科学(123143)
- 研究(114907)
- 基金(112065)
- 家(98525)
- 国家(97670)
- 科学基金(82179)
- 社会(72236)
- 社会科(68116)
- 社会科学(68092)
- 省(64535)
- 基金项目(59879)
- 划(53868)
- 教育(52692)
- 自然(52114)
- 自然科(50817)
- 自然科学(50798)
- 自然科学基金(49844)
- 编号(47770)
- 资助(44474)
- 成果(38814)
- 重点(36737)
- 发(36686)
- 课题(34175)
- 部(34024)
- 创(32361)
- 创新(30357)
- 科研(30336)
- 国家社会(29503)
- 计划(29463)
- 期刊
- 济(110056)
- 经济(110056)
- 研究(67319)
- 中国(50824)
- 农(50059)
- 学报(39913)
- 科学(36554)
- 农业(33112)
- 财(30439)
- 大学(29706)
- 学学(28144)
- 教育(27332)
- 管理(26990)
- 融(21368)
- 金融(21368)
- 业经(20964)
- 技术(20062)
- 经济研究(15808)
- 业(15679)
- 财经(15089)
- 问题(14915)
- 版(13659)
- 资源(13182)
- 经(12975)
- 统计(11647)
- 技术经济(11461)
- 科技(10895)
- 策(10701)
- 商业(10634)
- 农村(10629)
共检索到349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璇 李琳娜 程明洋
[目的]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陶宇 欧维新
掌握乡村三生功能水平,揭示功能间的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是未来乡村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基于"三生"空间与土地多功能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综合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江苏省2005、2018年45县(市)乡村三生功能大小,各功能之间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类型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提升;(2)各县市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各功能间耦合度均为协调耦合;(3)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和中级协调型三类;时间上,由濒临失调型以倒"U"型向协调演进,空间上各县市差异客观存在;三生功能中两两功能状态差异明显,并具有明显的南北差距。未来需加强江苏省乡村绿色生产、绿色宜居等建设,以及统筹规划、缩小南北乡村差距。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浚锋
参透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加快形成研究生教育新发展格局。通过测算2001—2020年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效应的β收敛模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其收敛性。考察期内,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的规模效应丧失,耦合协调水平增幅较慢,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阶段性。受地方性特征的影响,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然而,四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意味着其空间差异将收敛至稳态。“十四五”期间,应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充分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远智 周扬 刘彦随
运用层次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Lorenz曲线等方法对2010年和2015年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2010年至2015年云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但呈现低水平的不均衡格局,经济发展的极化现象显著。(2)研究期内,云南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明显,但不均衡空间格局依旧显著,形成了以经济发展极为中心的低值区和以乌蒙山区深山区、滇西边境地区南北两侧为中心的高值区。(3)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负相关关系,2010年和2015年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呈现出轻度失调的特征,并且2015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低于2010年;同期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与农村贫困年均减速以濒临失调为主,主要是由于低层次需求下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贫困人口分布的孤岛效应使得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减弱。在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中,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从多方入手强化措施的精准性,从而确保2020年减贫目标的实现,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翠玲 雷欣 杨丽花 董志良
基于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5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索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三大子系统(TES)耦合协调性时空发展格局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社会效益子系统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增长趋势不显著,且社会效益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2)TES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且地域分布格局呈现东北部>南部>中部>西北部的态势。(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是影响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会对邻近县域的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翠玲 雷欣 杨丽花 董志良
基于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5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索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三大子系统(TES)耦合协调性时空发展格局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社会效益子系统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增长趋势不显著,且社会效益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2)TES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且地域分布格局呈现东北部>南部>中部>西北部的态势。(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是影响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会对邻近县域的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非 黄薇薇 李大伟 任雅茹 黄艳萍
交通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又互为合作,二者的良性反馈与循环是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切实保证。基于安徽省77个县(市)域研究单元,利用公路交通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交通优势度模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量分析了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域公路交通路网密度北高南低,总体较优;交通可达性呈"单核"圈层分异;区位优势度呈"多核"圈层分异;交通优势度正介于"多核"向"单核"圈层转变的过渡状态。(2)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分化,低发展水平单元基数较大;优势单元多集中于皖江城市带地域;地级市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周边县(市)。(3)全省县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良好,但协调度水平总体偏低,绝大多数县(市)公路交通发展超前经济。如何依托既有公路交通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打造全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家玲 张杉 苗红 郑芳 王倩
[目的]探究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地区发展决策的提出和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了我国各省域2011—2021年间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研究期城乡融合指数在小范围内波动,乡村旅游指数波动范围广,增长速度快;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整体由基本协调转化为优质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发展态势,且各省份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15年后变化最为显著;(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集程度逐年增强,研究期高—高聚集省域个数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黑龙江和青海等地;(3)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独立作用,且呈双因子线性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和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影响我国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当前全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但是各地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曾雪 车旭航
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再基于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生”系统的时空耦合态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贵州省各市(州)“三生”系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其综合评价指数差异显著。(2)“三生”系统的重心一直位于贵阳市境内,但偏移方向有所不同;“三生”系统两两之间空间耦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生产—生活”系统、“生活—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3)从时间上看,“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波动上升和保持稳定为主,空间上呈现出以贵阳、遵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结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曾雪 车旭航
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再基于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生”系统的时空耦合态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贵州省各市(州)“三生”系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其综合评价指数差异显著。(2)“三生”系统的重心一直位于贵阳市境内,但偏移方向有所不同;“三生”系统两两之间空间耦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生产—生活”系统、“生活—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3)从时间上看,“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波动上升和保持稳定为主,空间上呈现出以贵阳、遵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结构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随随 李传武
厘清县域城镇化与乡村可持续性的协同机制,对落实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0~2020年江苏省县域城镇化与乡村可持续性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县域城镇化、乡村可持续性及二者耦合协调度均逐渐优化,耦合协调度完成了“拮抗阶段→磨合阶段→协调阶段”的跨越,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异格局;(2)耦合协调类型以乡村可持续性滞后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城镇化滞后型缺失,且总体上经历了由低层次类型向高层次类型的单向演进过程;(3)经济发展、政府行为和对外开放程度共同影响耦合协调状态且其驱动机制空间差异显著,因子交互能够实现两系统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据此,从差异化路径构建、跨区域联动及多主体协同等方面提出分类推进城乡融合共生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李巧珍
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期间,安徽省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存在区域差异,并且耕地生产、生态功能总体呈现增强趋势,耕地社会功能总体呈现减弱趋势;(2)2010—2020年期间安徽省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但下降幅度较小,总体处于协调水平,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总体趋于协调发展;(3)安徽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乡村从业人员数、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规模以上工企业个数、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道路面积的影响较大,但自2015年起主要驱动因素逐渐从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发展水平过渡到工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耕地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欣 方斌 殷如梦 荣慧芳
揭示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协同/权衡关系,可为县域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以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1996年、2005年、2015年三个时期的"三生"功能时间效应及协同/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江苏省"三生"功能生态位宽度变化各异,空间分布各具特色,具体表现为:1996-2015年生产功能生态位宽度时序上总体呈增长状态,变化过程具阶段性;空间上呈"南高北低"格局特征,长江南岸条带状集中分布,长江北岸则呈多集聚斑块状。1996-2015年生活功能生态位宽度不断压缩,空间上具以市辖区为中心向外同心圆衰减规律。1996-2015年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不断增大,空间上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具依山傍水呈高值特征。(2)江苏省1996-2015年间,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均有随时间变化正相关类型(高高、低低)集聚明显,"组团"式分布;负相关类型(高低、低高)集聚性低,"离散"状分布规律。(3)生产与生活功能存在空间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呈协同/权衡波动变化态势,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变化趋势类似于生产与生态功能,交叉变化更明显,不同年份协同/权衡关系在不同单元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以上特征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吻合性,未来应逐步改变以生产功能过速扩张压缩生活、生态功能的现象,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三生"更加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