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03)
2023(15144)
2022(12268)
2021(11043)
2020(8905)
2019(19920)
2018(19440)
2017(37003)
2016(20174)
2015(22277)
2014(22223)
2013(21987)
2012(20490)
2011(18211)
2010(18644)
2009(17694)
2008(17792)
2007(16327)
2006(14779)
2005(13848)
作者
(57480)
(47992)
(47696)
(45177)
(30841)
(22733)
(21482)
(18502)
(18201)
(17274)
(16511)
(16018)
(15511)
(15372)
(15089)
(14504)
(14177)
(13991)
(13879)
(13716)
(12077)
(12039)
(11543)
(10983)
(10910)
(10797)
(10755)
(10742)
(9538)
(9418)
学科
(91909)
经济(91767)
(86482)
(76444)
企业(76444)
管理(76430)
(32107)
业经(31942)
方法(30767)
(30248)
中国(27195)
地方(24841)
(23277)
农业(23021)
数学(22287)
数学方法(22108)
(21207)
财务(21173)
财务管理(21142)
企业财务(20081)
技术(19179)
(16994)
(16258)
(16070)
(15580)
理论(15461)
(15452)
银行(15438)
(15075)
金融(15072)
机构
学院(292427)
大学(284099)
(124684)
经济(122098)
管理(114620)
研究(97638)
理学(96702)
理学院(95718)
管理学(94615)
管理学院(94052)
中国(77852)
(62399)
(60150)
科学(55366)
(49289)
(48970)
(48485)
财经(47425)
中心(45164)
研究所(42767)
(42743)
业大(40201)
(38298)
北京(37925)
农业(37849)
(37038)
经济学(36835)
师范(36736)
(35636)
财经大学(34501)
基金
项目(183952)
科学(147156)
研究(141888)
基金(131662)
(111738)
国家(110606)
科学基金(97233)
社会(92313)
社会科(87504)
社会科学(87483)
(77157)
基金项目(69387)
教育(64204)
(60773)
自然(59221)
编号(58051)
自然科(57801)
自然科学(57787)
自然科学基金(56774)
资助(52027)
成果(46923)
(44982)
(41551)
课题(41501)
重点(41292)
(40418)
(40311)
(39111)
创新(37948)
国家社会(37605)
期刊
(156217)
经济(156217)
研究(92274)
中国(68380)
(51720)
管理(49246)
(48818)
科学(38022)
学报(37292)
教育(34205)
农业(33209)
(32114)
金融(32114)
大学(30158)
业经(29050)
学学(28488)
技术(28098)
财经(23946)
经济研究(23054)
(20656)
问题(20050)
(18843)
技术经济(16317)
现代(15005)
(14793)
世界(14432)
商业(14419)
财会(14109)
经济管理(13715)
科技(13480)
共检索到468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叶圣  查笑梅  唐志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经济效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服务保障和信息化水平5个方面构建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系统分析安徽省整体及各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以下结论:2008—2018年,安徽省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在高低交错中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特征。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均指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地级市;铜陵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淮南市、亳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速最快。应以有效政策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以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提高制造业发展效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国  何建波  方蕾  
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2004—2017年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后上升速度加快;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次之,东北最弱。之后,基于依托基础、发展动力、生产方式、产品模式、支撑行业、配套产业与发展目标七个维度,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路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芳  石鑫  
以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发展效率和出口技术结构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内部要素供给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年均提升3.17%。从影响因素来看,前期积累的发展质量存在良性循环和示范作用,继而形成持续不断的“高质量提升效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及要素禀赋结构等内部要素供给质量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促进作用,外部环境因素中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从产业维度拓展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范畴,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梓旭  戴志敏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长期向好态势,但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系统展示高质量导向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为完善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春艳  乔文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二阶段熵值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进行静态、动态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四大地区的时空差异演化。研究发现:发展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态势,大致经历扩张期、培育期、提升期三个阶段,这与经济发展轨迹一致;空间维度上呈现非均衡性,静态发展水平与动态发展实力均为“东强西弱”,而发展速度为“西快东慢”。区域差异时间维度上总体差异略有下降,空间维度上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勇  张小路  刘志迎  
智能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也是安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在梳理智能制造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政策体系、基础支撑、发展成效、平台搭建和示范带动五个方面考察了安徽智能制造发展实践,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体系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支撑要素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安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为优化顶层设计、抢占发展先机,夯实发展基础、强化战略保障,完善支撑要素、提升竞争水平,构建产业生态、释放发展动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向玲凛  
文章基于2011—2018年西部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采用ESDA-GIS、DEA-Malmquist等分析方法,从产出、分布和效率三个方面着手,研究西部制造业的发展动态,进而筛选总量、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的指标,测算西部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以评价西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讨新时期西部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制造业总量增长、结构趋良、生产质量趋好,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旧较低;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上升态势,但省际发展均衡度较低,成渝地区发展优势明显,但存在投资和劳动力冗余等问题;西部各个省份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效率不高,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推动西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爱琴  张海超  
基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值法组合权重与TOPSIS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13—2018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指标体系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企业的数字水平与智能程度的提升,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技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引领发挥作用不够,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有待强化;从发展趋势上,整体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分地区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正态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提出推进"新基建"建设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数字转型治理体系等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晓艳  李道芳  
文章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机理,并分析了安徽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祥凤  王居华  
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引进和自主发展两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深化,安徽省的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文章充分调研了近年来安徽省制造业的经济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地区产业的整体规划,对我省制造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需求提出若干建议,供有关决策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祥凤  王居华  
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引进和自主发展两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深化,安徽省的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文章充分调研了近年来安徽省制造业的经济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地区产业的整体规划,对我省制造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需求提出若干建议,供有关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胡亚男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内在要求,将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解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能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产生了创新效应、反馈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制造业技术路径的转换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服务型要素的嵌入,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及时转换产业技术路径,能够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燕翔  
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有力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三个方面。但随着内部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优势绝对水平依然存在但相对领先幅度逐步缩小,未来需要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未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体现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完善为动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大中小优质企业梯度发展为格局,以制造业高效融合服务业为协同。建议未来政策重点关注四个方向:一是强化关键领域产业政策,二是用好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三是构建统一大市场挖掘规模经济潜力,四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发展机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