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23)
- 2023(13938)
- 2022(11405)
- 2021(10540)
- 2020(9072)
- 2019(20112)
- 2018(20219)
- 2017(39011)
- 2016(20844)
- 2015(23383)
- 2014(22692)
- 2013(22481)
- 2012(20554)
- 2011(18387)
- 2010(18879)
- 2009(17891)
- 2008(17800)
- 2007(16418)
- 2006(14759)
- 2005(13304)
- 学科
- 业(95272)
- 济(91611)
- 经济(91507)
- 企(77511)
- 企业(77511)
- 管理(71721)
- 农(47160)
- 方法(40281)
- 数学(31883)
- 农业(31529)
- 业经(31521)
- 数学方法(31319)
- 财(25964)
- 技术(23682)
- 中国(22936)
- 制(19162)
- 务(18600)
- 财务(18557)
- 财务管理(18536)
- 企业财务(17502)
- 地方(17346)
- 理论(17198)
- 策(16875)
- 贸(15502)
- 贸易(15489)
- 划(15154)
- 易(15073)
- 和(14975)
- 学(14751)
- 体(14624)
- 机构
- 学院(302732)
- 大学(293380)
- 济(127990)
- 经济(125540)
- 管理(123761)
- 理学(106527)
- 理学院(105580)
- 管理学(103723)
- 管理学院(103212)
- 研究(97034)
- 中国(77349)
- 农(65933)
- 京(61382)
- 科学(59469)
- 财(56086)
- 农业(50717)
- 业大(50623)
- 江(49244)
- 所(49211)
- 中心(45940)
- 研究所(44329)
- 财经(43911)
- 经(39775)
- 州(38092)
- 北京(37770)
- 经济学(37105)
- 经济管理(35341)
- 省(35250)
- 范(35157)
- 师范(34739)
- 基金
- 项目(199718)
- 科学(158888)
- 研究(146561)
- 基金(144336)
- 家(125631)
- 国家(124410)
- 科学基金(108593)
- 社会(94538)
- 社会科(89411)
- 社会科学(89384)
- 省(84128)
- 基金项目(76123)
- 自然(70343)
- 自然科(68830)
- 自然科学(68810)
- 自然科学基金(67635)
- 划(66529)
- 教育(66008)
- 编号(59289)
- 资助(58663)
- 创(47363)
- 成果(45655)
- 重点(44572)
- 发(44526)
- 业(43898)
- 部(43439)
- 创新(43430)
- 课题(40813)
- 国家社会(38443)
- 制(37776)
共检索到460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学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文昌 梁剑峰 赵保红
目前国外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主要有美国的“机械型”模式和日本的“生物型”模式。但我国的西部地区并不能简单照搬这种单轨的“机械型”或“生物型”模式 ,而必须创建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新模式—“主辅型双轨制”农业技术进步模式。这种包含着综合与创新内容的新模式在技术结构、发展进程、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这种独具个性的选择和创新的客观依据是制约和支配西部地区的五大因素 :资源、资本、科技、生态、市场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 选择与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晓玲 文刚
纵观世界各国 ,农业技术进步有着不同的路线模式和发展趋势。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其必须根据自身的区情特点 ,创建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新模式——“主辅双轨制”农业技术进步路线模式 ,这是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德元 张杰兮
文章以农业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安徽省各市的14个原始指标构建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市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析和分类,并提出了提升安徽省各市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并在市级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量分析领域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为全面建设安徽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夯实了基础。
关键词: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市级 指标 主成分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巍 张晓莉 李万明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技术进步。本文通过对新疆绿洲农业要素禀赋的分析,提出新疆绿洲农业技术进步模式为"以节水技术为核心、以机械化技术为主导、以生物化学技术为辅助"。
关键词:
绿洲 农业技术进步 生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敬学
大量的历史归纳和理论演绎都充分证明,建立在以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农业发展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为各种农业资源的潜力释放创造了无穷的机会,换言之,农业的进步增长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据美国学者分析,美国农...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邵彦敏
不同国家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不尽相同 ,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美日两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依据诱导的技术变革理论 ,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进步模式 ,为我国提供了经验借鉴。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其资源禀赋的独特性决定了我国应选择以生物技术为主 ,机械技术为辅 ,劳动、技术、资金密切相结合的农户需求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
关键词:
农业 技术进步 模式 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怀玉 菅利荣 焦立新
基于DEA技术效率分析方法和Malmquist TFP指数测算方法,以农业增加值为产出变量,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农业从业人数和年末实有耕地为投入变量,利用2001—2009年安徽各地市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对安徽省农业技术效率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安徽各市农业技术效率在逐年得到改善,全要素生产率也在逐年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水平仍然不高;安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主要受技术变化的影响,引起技术变化的原因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弱有关。因此,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投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乡镇涉农工业发展,就地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以此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福生 匡远配
制度与技术孰优孰先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 ,本文详细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独立变量 ,制度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基础 ,技术进步能诱导相应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作用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令聪 胡永年 王光宇 姜涛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该文对安徽省现已形成的循环农业模式归纳为农业种养结合、立体复合型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农村庭院型发展、休闲观光型发展5种模式。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将安徽省划分为5个循环农业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出发展安徽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区划 模式 安徽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柳百萍 胡文海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安徽由农业资源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安徽农业的地位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即优势农产品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型、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型和城郊都市农业型,并提出了促进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模式 安徽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叶泽方
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技术上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也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政府供给主导特征 ,在方向上而不是过程上可以用连—拉模式进行解释。通过对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进步的分析可以发现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不仅要按技术类型选择 ,还要按技术进步的过程选择。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机械技术进步以农户需求主导型为主 ,生化技术进步则应以政府供给主导为主和为先 ,技术成功后以农户需求主导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模式 杂交水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博 赵芝俊
本文首先解释了农业技术进步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内涵,构造了农业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其次,从农业技术与要素投入的"互补性"特征出发,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研究部门农业技术创新的"诱致性"表现;再次,在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利用劳动生产率指数和土地生产率指数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路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要素"诱致性"特征;最后基于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研究部门对我国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博 赵芝俊
本文首先解释了农业技术进步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内涵,构造了农业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其次,从农业技术与要素投入的"互补性"特征出发,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研究部门农业技术创新的"诱致性"表现;再次,在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利用劳动生产率指数和土地生产率指数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路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要素"诱致性"特征;最后基于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研究部门对我国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