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0)
2023(8609)
2022(7166)
2021(6488)
2020(5334)
2019(11818)
2018(11107)
2017(20835)
2016(11637)
2015(12429)
2014(11887)
2013(11620)
2012(10565)
2011(9528)
2010(9498)
2009(8478)
2008(8529)
2007(7301)
2006(6495)
2005(5421)
作者
(37038)
(31271)
(31171)
(29226)
(19749)
(15180)
(13827)
(12170)
(11890)
(10892)
(10874)
(10602)
(10230)
(9840)
(9702)
(9664)
(9655)
(9198)
(9059)
(9019)
(8043)
(7602)
(7480)
(7325)
(7096)
(6907)
(6901)
(6604)
(6388)
(6284)
学科
(43938)
经济(43882)
(29426)
管理(28916)
(21483)
企业(21483)
方法(20028)
数学(17872)
数学方法(17661)
(13941)
(13304)
中国(12445)
(11086)
农业(10098)
业经(9745)
(9243)
贸易(9242)
(8953)
地方(8793)
环境(7819)
(7395)
人口(7256)
技术(6878)
(6244)
银行(6184)
产业(6156)
(6135)
财务(6131)
财务管理(6123)
(6030)
机构
大学(171362)
学院(168023)
(65183)
经济(63966)
研究(62988)
管理(60587)
理学(54138)
理学院(53335)
管理学(52116)
管理学院(51843)
科学(44090)
中国(43854)
(40120)
(35909)
(34098)
业大(32838)
农业(32331)
研究所(32053)
(27946)
中心(27661)
(24182)
财经(23403)
(23398)
师范(22997)
(22513)
农业大学(21956)
(21522)
北京(21457)
经济学(20725)
科学院(19816)
基金
项目(126760)
科学(99959)
基金(95064)
(88302)
国家(87625)
研究(81412)
科学基金(73199)
社会(54041)
基金项目(51652)
社会科(51325)
社会科学(51311)
自然(50974)
自然科(49855)
自然科学(49834)
自然科学基金(48943)
(48824)
(43138)
教育(36966)
资助(36868)
重点(29690)
编号(29396)
(27372)
计划(26937)
(26903)
(26374)
科研(25288)
创新(24848)
国家社会(23641)
科技(23573)
成果(22510)
期刊
(63392)
经济(63392)
研究(44719)
学报(38850)
(34850)
科学(34211)
中国(29054)
大学(27684)
学学(26724)
农业(23615)
管理(19167)
(18989)
(12674)
教育(12468)
业大(11477)
经济研究(11115)
财经(10966)
(10599)
(10399)
金融(10399)
业经(10352)
技术(10138)
农业大学(9630)
资源(9522)
(9412)
科技(9286)
问题(8982)
林业(7703)
商业(7490)
技术经济(7258)
共检索到228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苏北  朱宇  晋秀龙  田盼盼  
引入迁移选择指数概念,利用安徽省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数据,计算了2007—201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人口综合迁入指数、人口综合迁出指数、人口净迁移指数和各地级市间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并建立了关于人口净迁移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着重从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流的视角,揭示了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环省会迁出圈"、"皖南迁出区"是主要的迁出地;"省会迁入区"、"马芜铜迁入区"和"两淮迁入区"是主要的迁入地。省会合肥和"马芜铜"沿江城市带是人口迁移强度最大的区域:在空间上,它们呈现出"点—轴"形态;省会合肥的辐射范围覆盖全省,而"马芜铜"沿江城市带是安徽南部地区最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各主要迁入地之间的人口对流较弱。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城市公园数量是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的重要"推—拉"因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乡人口迁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推拉模型为理论依据,利用1992—2005年省级人口城乡迁移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人口城乡迁移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人口城乡迁移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都明显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迁移,而实际迁移距离和"无形"迁移距离制约着城乡人口的迁移。本文认为,完善当前的农地制度以增加农民进城的启动资金,为迁移人口提供稳定和适宜的居住条件,是政府促进人口城乡迁移健康、有序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卢现祥  李小平  
交易费用的测量是新制度经济学里面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制度转型及其经济增长为检验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本文力争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贡献。第一,我们采用沃利斯和诺思(Wallis,North,1986)的基本思路,首次对中国各省的交易费用进行了测算。第二,我们对制度转型、经济增长和中国的交易费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制度转型降低了中国的交易费用,证实了好的制度就是节约交易费用;但是经济增长却没有显著地促进交易费用的增加,这与正统的新制度经济理论预期不符;第三,我们证实了交易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当市场上的交易费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由于规模效应可能会节省每笔交易的交易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利用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本文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在决定个人是否进行省际人口迁移方面有着显著影响作用。 利用该次调查提供的省际人口迁移“时间”信息,本文对“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人口迁移发生时点上的个人特征来分析个人进行省际人口迁移的概率,比利用调查时点上的个人特征来分析个人进行省际人口迁移的概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当一个人作出迁移的决定之后 ,还需要作出向何处迁移的决定。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于人口迁移的迁入地选择过程缺乏研究。本文利用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通过建立人口迁移分析矩阵 ,探讨了对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过程进行分析的实现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启明  
本文以人口为基本出发点,从控制论角度提出人口迁移空间过程的一般数学表达,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物理场论及最大熵原理,初步提出迁移场理论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一、人口迁移空间过程的一般数学表达 人口迁移过程首先是由区域外部的动因作用于区域内部,然后再由区域内部向区域外部扩散的过程,即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龙  
通过收集中国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第4次至第6次人口普查中的跨省人口迁移数据,在一个扩展的引力模型基础之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跨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基于Hausman-Taylor估计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由4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分别是迁出省份的"推力"因素、迁入省份"拉力"因素、迁出省份人口迁移"能力"因素和迁出迁入省份人口迁移的"成本"因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影响中国人口跨省迁移前四位的决定因素依次是:迁出省份的人均GDP、迁出省份的总人口、迁入省份的人均GDP和迁移存量。由于中国人口迁移的动力因素仍然存在,而人口迁移的成本正在降低,中国将面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宇  林李月  柯文前  
文章从人口迁移流动的不同形式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整体强度的国际对比、人口迁移流动的微观生命过程、以及人口循环流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近期演变等4个方面回顾了国际上对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趋势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并根据从中获得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未来走势做出判断,认为目前我国人口在区域和乡城间迁移流动的减缓更多预示的是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改变,而不是其整体规模和强度的下降,后者还有着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今后仍不可忽视针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各种公共服务的转移、接续问题,并要根据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在城市间和城市内部迁移流动上升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改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戎  
迁移是人口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当人们在各个地域之间、在不同的居民点(城、镇、乡村)之间迁移以改变自己的居往地点和工作地点时,这些迁移活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往往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迁移者的种种追求联系在一起,人们的迁移活动在迁移距离、迁移时间等方面也会因此采取不同的形式。由于人们的迁移活动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本人这三个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关迁移的研究有时在迁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五普数据 ,根据户记录的有关信息 ,证明了家庭迁移是我国 1 990年代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目前的家庭迁移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 ,利用罗吉斯蒂回归分析了家庭特征对于家庭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 ,除了家庭特征以外 ,户主的个人特征在家庭迁移中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明芬  
本文基于在杭州务工的543名农民工1995~2008年的追述式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态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4年中,杭州外来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发生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夫妻携子女迁移的情形日益增多,人口迁移间距越来越短,入迁居住方式更加城市化。除了个人特征外,以新迁移理论为依据的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行为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杰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5—20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省际迁入人口达679万,占全国省际迁移总数的21%,纷纷涌入的外来人口对当地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背景,引入流空间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人口吸引中心和来源地分布以及迁移流流场特征,并从迁移距离、经济水平差异和空间可达性角度对人口迁移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揭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浙江省的人口吸引能力不断加强,迁入人口来源地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并呈现出"大尺度集聚、小尺度分散"的特征;②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推力"作用大于"拉力",空间可达性指标成为影响迁移决策的首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家龙  
对时变性因素的处理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人口迁移选择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文章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解析了处理时变性因素的三种方法(调查时点法、局部倒推法和全面倒推法),剖析了不同方法下数据结构、统计模拟及实证结果的变化与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数据处理方法将导致不同的数据结构,且导致时变性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出现变化;时变性变量和非时变性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力度和统计显著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当对全面倒推法下分年的迁移人口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教育的选择性与传统方法出现差异,这与经验观察相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左  王芳  张运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重要商品粮食基地,因受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旱灾频发。论文基于MOD16产品,利用作物缺水指数CWSI,结合气象数据和MOD13数据,分析2000—2014年安徽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基于MOD16产品计算的作物缺水指数可用于安徽省干旱的监测。2)2000—2014年间安徽省CWSI多年均值为0.524,最大值在2011年(0.569),最小值在2003年(0.458),整体上呈现弱增加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表现为南部湿润、北部干旱。各市多年CWSI年均值相差不大,但变化趋势各异,淮北平原地区和江淮之间地区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而皖南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3)安徽省CWSI年内月变化整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单谷型趋势,1—6月和10—12月CWSI值较高,最大值在3月,为0.66,7—9月CWSI值较低,最小值在8月,为0.27,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淮北平原易出现春旱、秋旱和冬旱,江淮丘陵易出现春旱及秋旱,沿江地区易出现春旱。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CWSI年内变化特征差异明显,林地和草地整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单谷趋势,其月均最大值在3月,城镇和耕地则表现为多峰趋势,最大月均值在6月。5)CWSI与降雨、温度以及植被的关系密切,在降雨较多的地区,温度较低,植被指数较高,CWSI值较小,干旱程度较轻,说明降雨对CWSI变化的影响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