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24)
2023(15975)
2022(13689)
2021(12763)
2020(10367)
2019(23799)
2018(23628)
2017(45100)
2016(24482)
2015(27153)
2014(27372)
2013(27127)
2012(25463)
2011(23200)
2010(23336)
2009(21299)
2008(20549)
2007(18280)
2006(16233)
2005(14183)
作者
(72752)
(60625)
(59870)
(57136)
(38363)
(29161)
(27176)
(23685)
(23044)
(21660)
(20678)
(20524)
(19294)
(19159)
(18636)
(18552)
(17904)
(17749)
(17228)
(17199)
(15125)
(15027)
(14627)
(13900)
(13555)
(13461)
(13429)
(13409)
(12281)
(12104)
学科
(103456)
经济(103351)
(66198)
管理(63959)
(49452)
企业(49452)
方法(41062)
(37919)
数学(35351)
数学方法(34967)
中国(30755)
地方(29046)
农业(25425)
业经(25192)
(23197)
(23163)
(18976)
(16702)
贸易(16687)
(16632)
银行(16586)
环境(16441)
(16294)
金融(16292)
(16251)
(16067)
(15992)
技术(15812)
(15501)
理论(15368)
机构
学院(348082)
大学(347360)
(136729)
管理(135226)
经济(133499)
研究(123292)
理学(116696)
理学院(115266)
管理学(113182)
管理学院(112552)
中国(90872)
科学(78372)
(75201)
(65485)
(62635)
(61491)
研究所(57108)
中心(56121)
业大(55311)
(52841)
农业(50188)
(49466)
师范(49011)
财经(48586)
北京(47439)
(44752)
(44180)
(43092)
(40120)
经济学(40108)
基金
项目(240049)
科学(188510)
研究(175098)
基金(172664)
(151146)
国家(149783)
科学基金(127948)
社会(109971)
社会科(103953)
社会科学(103924)
(96253)
基金项目(92630)
自然(83053)
自然科(81095)
自然科学(81074)
(79921)
自然科学基金(79577)
教育(79071)
编号(71784)
资助(69848)
成果(58198)
(54949)
重点(53741)
(51918)
课题(49979)
(49371)
创新(46013)
科研(45627)
国家社会(44719)
教育部(43932)
期刊
(159134)
经济(159134)
研究(104090)
中国(72587)
(64438)
学报(58316)
科学(54449)
管理(48185)
大学(43919)
农业(43804)
(43743)
学学(41377)
教育(40722)
(32902)
金融(32902)
业经(29241)
技术(29195)
经济研究(23834)
财经(22762)
问题(20886)
(20571)
(19357)
图书(18873)
科技(17825)
(17586)
资源(16797)
理论(16411)
技术经济(16374)
现代(15743)
业大(15662)
共检索到521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欢欢  李同昇  于正松  李飞  
依据乡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及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对安徽省61个县域乡村性进行空间表达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①运用乡村性指数度量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符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②安徽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和非农主导型三种类型,且各类型分别占县域总数的22.95%、37.70%和39.34%;③安徽省县域乡村性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及正向空间关联性。其中,安徽省北部地区是乡村性发展的热点区域,而南部地区则为乡村性发展的冷点集聚区。并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卢成会   林美静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差异性,并以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以期为新时期下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基于以上测算对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结果] (1)2021年安徽省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高值和较高值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而低值和较低值集聚程度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县域有8个,较高值县域30个,较低值县域19个,低值县域2个;高、较高值县域主要分布于皖北区、沿江区和皖中区;低、较低值县域集中分布于皖西区和零散分布于皖北的西北部和皖南区。(2)安徽省乡村性指数水平高值聚集,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乡村性指数高值簇与低值簇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乡村性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由相关性矩阵分析将安徽省59个县域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自主型、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别对4种乡村类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结论] 安徽省乡村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各地区乡村特征迥异,适宜聚焦乡村特色优势,探索差异化乡村发展路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勇  葛江飞  
探讨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的若干指标,对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特征及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协调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安徽省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并极大地促进了乡村转型发展;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呈同步增长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稳定下降,乡村土地利用转型态势明显;1998—2015年,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间协调度较低,但不同阶段协调水平较为稳定,总体上由低水平耦合过渡到拮抗再过渡到磨合并呈逐渐优化态势,但与高水平耦合乃至有序协调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力阳  李同昇  李婷  龙冬平  陈云莎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村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明显,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2012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指数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乡村性指数空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乡村性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发展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发达均衡型、欠发达均衡型和非农主导型四种类型,各类型分别占总数的31.3%、3.7%、48.6%和16.4%。最后,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类型,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和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耀华  陈荣蓉  杨朝现  信桂新  
选取丘陵区重庆市荣昌区作为研究区,以村(社区)为评价单元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数据统计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村域尺度对137个评价单元的乡村性空间分异性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和乡村产业划分荣昌区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荣昌区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强、中部弱"的差异性格局;②乡村性空间分布趋于空间集聚,已形成环中心城区、重点乡镇的乡村性冷点区域和分散分布于研究区域边缘的乡村性热点区域;③荣昌区乡村发展类型可划分为强乡村性-传统农业型、中等乡村性-现代农业型、中等乡村性-农工混合型、弱乡村性-非农主导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蒋振华   龙花楼   简代飞   古晓铃  
把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可为聚落空间宏观优化布局提供方向和指导。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聚类分析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划分了乡村聚落的类型。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其空间分布呈中南部“热”东北部“冷”的格局;(2)乡村聚落的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态势;(3)聚落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低海拔、缓坡、水热条件适宜的空间指向性,并伴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等级社会经济要素下聚落规模与密度差异显著;(4)乡村聚落总体呈现东南半壁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高,西北半壁形状相对规整、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桂东、桂北样带复杂多样,桂中样带相对简单;(5)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将广西乡村聚落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并归纳了各类型区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区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艳洁  秦烨  康耀武  
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背景下,提升乡村韧性有助于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采用熵值法从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4个维度测度2010-2020年我国乡村韧性指数,并使用莫兰指数刻画乡村韧性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乡村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在区域格局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梯度递减分布态势;各省(区、市)乡村韧性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效应,指数相近省(区、市)的空间集聚效应处于波动状态。未来,应从经济、治理、文化、生态四方面着力提升乡村韧性,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文海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利益冲突,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利益协调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孔森  孔冬艳  王银  杨新军  
以陕西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平台分析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模型)对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及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究,以期为陕西省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设计与政策制订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2005—2017年间,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整体呈现西安及其周边以及榆林北部能源区发展程度高,其余地区发展程度低的特点,且乡村转型发展经历了低度转型主导到较低、中度转型主导的发展过程。(2)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加权路网密度、人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和人均耕地资源量是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3)影响因素中除人均耕地资源量对乡村转型发展整体呈现负向影响外,其余因素均呈现正向影响,且对不同县域影响程度不同,影响效应的空间分异明显。研究对因地制宜地制定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的差异化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光娅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引擎。文章以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的现实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城镇化建设、制造强省建设等方面,梳理了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安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的新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阳  李伟芳  马仁锋  李加林  任丽燕  
借助熵值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并测算浙江2003、2012年浙江省各县乡村性,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县域乡村性水平的空间分异,并以市场力、行政力、内源力和外动力四维探究了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乡村性指数格局较为稳定,但差异较大,由东北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向浙西南地区逐渐升高。2浙江全省乡村性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乡村性水平地区的集聚,且2003—2012年全局空间集聚态势增强。浙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态势日趋稳定,形成以环杭州湾的乡村性冷点区,区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以云和县为核心的浙西南乡村性热点区,为全省城镇化"低地"。3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政府投资与行政区划的调整、农业机械化和对外贸易等是驱动浙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玉玉  马晓冬  赵彤  
以徐州市114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产业结构分析,划分了该市的乡村发展类型,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各乡镇的乡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徐州市的农业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乡镇所占区域比重分别是15.80%、16.70%、14.00%,而综合型乡镇所占比重达53.50%。农业型地区乡村性较强(RI>0.55)和居中(0.4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云  殷杰  
[目的]全面探究乡村旅游体验,厘清其重点改进与优势巩固之处是提升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方法]在对安徽乡村旅游体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IPA分析方法识别乡村旅游体验的优势巩固与重点改进项目,并借助最优尺度分析方法探究优势巩固项目与重点改进项目的市场特征。[结果](1)自然风光与社会治安属于优势巩固项目,而卫生条件、基础设施、交通便捷程度以及服务人员态度属于重点改进项目;(2)优势巩固与重点改进项目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对优势巩固项目表示非常满意的人群主要年龄为18~35岁,以学生、教师、退休人员为主,文化水平在本科及以上,收入主要在1 999元及以下和5 000元以上,其居住地为城区,出游时间为春季且乡村旅游的停留时间为2~3d。对重点改进项目表示非常不满意的人群主要年龄为18~35岁,职业主要为学生、教师、退休人员,文化水平较高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其居住地主要为城区,出游季节主要为春季及秋季,停留时间较短为1d。[结论]乡村旅游体验的优势巩固项目与重点改进项目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可从保持乡村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营销推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清  冯嘉晓  朱春晓  滕文敏  
运用GIS空间技术探讨中国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从全局上看,中国美丽乡村地区分布不均衡,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②美丽乡村类型分布差异明显,历史古村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京津冀地区;中部及东北部分布较多现代新村且具有交通指向性,沿主要铁路呈网罗式分布。③区域密度分布差异较大,经向地带性差异较为明显,呈现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中心密集区,总体表现为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格局。④冷热分布不均衡,表现出"大部分冷、局部热"的格局,热点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山东、河南等地,冷点区多集中在西南地区。⑤美丽乡村的分布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自然因素表现为地形地貌和水文状况,人文因素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深厚程度等。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平衡、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以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缺乏等问题,鉴于此,从发展方式、资源整合及监督机制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文盛  范水生  邱生荣  郑金贵  
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构建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县域层面测度并划定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及主导类型。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发展增长趋势显著,闽南地区、北部地区、闽西小部分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内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2福建省乡村发展受地理、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痕迹明显,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等是主要驱动因素;3将福建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区的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进行政策导向分析与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