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3)
- 2023(4890)
- 2022(4173)
- 2021(3536)
- 2020(3006)
- 2019(7008)
- 2018(6806)
- 2017(12593)
- 2016(6748)
- 2015(7613)
- 2014(7970)
- 2013(8116)
- 2012(8026)
- 2011(7401)
- 2010(7706)
- 2009(7342)
- 2008(6958)
- 2007(6486)
- 2006(6046)
- 2005(5458)
- 学科
- 济(58344)
- 经济(58320)
- 地方(18545)
- 管理(17276)
- 方法(16667)
- 数学(15126)
- 数学方法(14999)
- 业(13367)
- 地方经济(12871)
- 企(10320)
- 企业(10320)
- 学(10125)
- 中国(9946)
- 业经(9039)
- 农(8554)
- 环境(7477)
- 经济学(6883)
- 农业(6199)
- 和(6049)
- 资源(6041)
- 发(5787)
- 财(5708)
- 制(5540)
- 融(5387)
- 金融(5387)
- 产业(5177)
- 体(5081)
- 贸(4829)
- 贸易(4826)
- 生态(4772)
- 机构
- 学院(109008)
- 大学(108787)
- 济(56705)
- 经济(55724)
- 研究(43550)
- 管理(40041)
- 理学(33375)
- 理学院(32959)
- 管理学(32463)
- 管理学院(32267)
- 中国(31925)
- 科学(25634)
- 京(23695)
- 江(23127)
- 所(22565)
- 财(22168)
- 研究所(20492)
- 中心(18614)
- 经济学(18223)
- 财经(17440)
- 农(16708)
- 经济学院(15911)
- 院(15818)
- 经(15562)
- 业大(15104)
- 省(14596)
- 范(14126)
- 北京(14118)
- 师范(13995)
- 科学院(13779)
- 基金
- 项目(69212)
- 科学(54025)
- 研究(49860)
- 基金(48883)
- 家(42328)
- 国家(42016)
- 科学基金(35605)
- 社会(33306)
- 社会科(31622)
- 社会科学(31608)
- 省(29074)
- 基金项目(25533)
- 划(22510)
- 自然(21738)
- 教育(21589)
- 自然科(21126)
- 自然科学(21118)
- 资助(20717)
- 自然科学基金(20655)
- 编号(18583)
- 发(16844)
- 重点(16138)
- 部(14927)
- 成果(14559)
- 课题(14283)
- 发展(13934)
- 江(13732)
- 展(13720)
- 国家社会(13713)
- 济(13549)
共检索到178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久苗
以80年代TM卫星影像及各种研究资料作为基本信息源,以地壳稳定性作为一级工程地质分区的基本依据,亚区的划分则综合考虑了地貌条件、岩土体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地面稳定性等因素,将安徽沿江经济带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区、8个工程地质亚区,并分别就其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传统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主要是侧重于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要素涉及较少,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保证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提出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的概念。以县(市、区)为评价基本单元,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需求和主动协调能力4个方面,设计了区域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单元的生态环境竞争力水平分为5个等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西部山地和合肥市区,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和县-无为平原传统农业区和马鞍山、铜陵重工业区。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质量有关,也与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水平、管理水平有关。最后对各区生态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董雅文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例,论文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西部山区一带、长江干流和巢湖等地区;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分析,确定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市的市区及滨江地带是主要的经济优先开发地区。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沿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构建了由3个生态源、7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斑块、生态楔组成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梁星 陈英杰
以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为例,创新性地将主成分分析法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Tobit模型结合,对2007—2016年间水资源的经济、环境、综合绩效进行计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现阶段有必要将环境、社会福利指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沿江城市的三种绩效值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3)财政自给率、政府管制力度、人口密度、产业优化度都会对水资源投入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水资源绩效的建议和策略,补充了水资源绩效评价的理论层面,有利于促进水资源中蕴含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更大程度释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冬生
沿江地区是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依托长江水道、大力建设沿江产业带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体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孔凡斌 李华旭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0-2014年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规模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效率竞争力、产业创新竞争力、产业生态竞争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和排序,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为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江苏、上海、浙江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湖北、四川、安徽、湖南、重庆处于中等产业竞争力区间,而江西、云南、贵州属于缺乏产业竞争力区间,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孔凡斌 李华旭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0-2014年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规模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效率竞争力、产业创新竞争力、产业生态竞争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和排序,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为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江苏、上海、浙江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湖北、四川、安徽、湖南、重庆处于中等产业竞争力区间,而江西、云南、贵州属于缺乏产业竞争力区间,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立新
广西沿海沿边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注重对系统性、开放性的沿海沿边沿江一体化区域经济模式的打造,对系统性产业链的建设,对区域性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资源的再配置。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广西沿海沿边沿江经济带依旧存在对生产要素的使用不充分不科学,区域一体化经济体、产业链及产业市场没有完全建立等问题,区域经济在宏观上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要推动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还需以强有力的政策为支撑,以广西—东盟为切入点,继续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注重类似于生态食物链的自我循环型产业链的建设,促进生产性产业链与服务链的融合,以产业链的延伸来整合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继续推进区域性、主导性、支柱型产业和产业链的建设,打造沿海沿边沿江一体化城市群,强化城市群与产业群的功能性融合。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爱军 邓微微
以《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的工业行业产值为数据源,采用比值对比分析法和结构相似度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优势工业行业和工业结构相似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且重化工业发展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差异较为显著,同构性现象不明显;各省(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相关政策,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纯志
三峡工程与沿江经济发展刘纯志专栏按语: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由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正式开工、这项工程的建设将对大半个中国特别是沿江带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为了跟踪这一跨世纪工程动语向,本刊特辟"三峡采风"专栏,将连续报道有关三峡工程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文科
世纪之交,中国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当数沿江经济带。该经济带的综合优势、树形发展格局,以及浦东和三峡工程,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为此,沿江经济带要坚持以互补互动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思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实行从资源要素协调到产业部门、市场体系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以此促进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沿江经济带,综合优势,发展格局,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庆民 吴秀琳
用融合径向与非径向距离函数特征的EBM方法测度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借助效率核密度图和技术分解分析效率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继而利用泰尔熵量化区域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总体差距,并将其分解结果运用于地区差异的成因识别中。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环境效率普遍偏低,在经历短暂的上升期后,近年来持续走低,规模效率下降是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区域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总体差距逐渐缩小,区域间差距仍为驱动总体差距的主导因素,缩小上游区域内差距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述华
长江开发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形势十分逼人。湖北位于洞庭湖之北,依托江汉平原,是长江上游的起点,全国经济地理中心,拥有武汉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还有沙市、宜昌、黄石、襄樊、十堰这样著名的中等城市,她开发开放步伐如何,不仅关系到湖北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全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加快长江尤其是湖北的开发开放步伐,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思路。王述华先生在本文中提出的构想,可供人们参考。现发表如下,希望引起对此有兴趣的同志们开展讨论。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波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战略决策及安徽居于长江经济带"咽喉要地"的重要战略地位,给安徽进位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精准定位是推进安徽长江经济带进位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有的放矢的基础要素。由此,安徽应紧密围绕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正确定位,尽享"长江经济带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大政策红利期;统筹谋划好"规划、交通、金融"三招开局"先手棋",协同推进"区域、产业、生态"三大对接着力点;强化"‘自贸区化’开放、‘飞地经济’共享、‘跨江区划’调整"三大机制创新力,促进安徽可持续地进位发展。
关键词:
地位 定位 进位 长江经济带 安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晓蕴 朱传耿 仇方道
文章在分析江苏省域内沿江经济带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背景和经济差距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模型对两大经济带之间经济联系进行了科学判断,并构建了沿江经济带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互动发展框架体系,同时提出了两带互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