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03)
- 2023(8596)
- 2022(7213)
- 2021(6573)
- 2020(5392)
- 2019(12143)
- 2018(11741)
- 2017(21712)
- 2016(12219)
- 2015(13143)
- 2014(12670)
- 2013(12614)
- 2012(11949)
- 2011(10821)
- 2010(10744)
- 2009(9722)
- 2008(9763)
- 2007(8304)
- 2006(7419)
- 2005(6361)
- 学科
- 济(48848)
- 经济(48794)
- 管理(30070)
- 业(29588)
- 企(20761)
- 企业(20761)
- 方法(20072)
- 数学(17905)
- 数学方法(17709)
- 农(16833)
- 学(15004)
- 地方(14004)
- 农业(11725)
- 中国(11422)
- 财(10761)
- 业经(10311)
- 贸(10114)
- 贸易(10112)
- 易(9746)
- 环境(8945)
- 制(7511)
- 地方经济(7374)
- 技术(6934)
- 土地(6798)
- 融(6736)
- 金融(6735)
- 资源(6523)
- 划(6507)
- 银(6342)
- 银行(6285)
- 机构
- 大学(177358)
- 学院(176805)
- 研究(69373)
- 济(68213)
- 经济(67064)
- 管理(63778)
- 理学(56212)
- 理学院(55358)
- 管理学(54130)
- 管理学院(53834)
- 中国(50109)
- 科学(49778)
- 农(47702)
- 京(38842)
- 农业(38327)
- 所(38245)
- 业大(36955)
- 研究所(36040)
- 江(32294)
- 中心(30935)
- 财(28342)
- 农业大学(25195)
- 院(25086)
- 范(24424)
- 省(24303)
- 师范(23970)
- 财经(23373)
- 科学院(23101)
- 北京(22595)
- 室(21581)
- 基金
- 项目(133635)
- 科学(103942)
- 基金(98541)
- 家(92519)
- 国家(91821)
- 研究(85739)
- 科学基金(75433)
- 社会(55261)
- 基金项目(53609)
- 自然(53232)
- 省(52484)
- 社会科(52293)
- 社会科学(52278)
- 自然科(51897)
- 自然科学(51875)
- 自然科学基金(50930)
- 划(45631)
- 资助(38643)
- 教育(37613)
- 重点(31844)
- 编号(31680)
- 发(29336)
- 计划(28889)
- 部(28740)
- 创(27212)
- 科研(26753)
- 科技(26186)
- 创新(25703)
- 业(24028)
- 农(23673)
共检索到249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耕地数量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比例大;土地的投入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②耕地总面积减少与GDP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对数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彬 武恒
利用1978年以来30年的耕地资源统计数据,分析了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总体特征,探讨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有呈直线递减趋势,其中耕地资源总量年均减少率为0.24%,人均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率为1.15%。(2)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具有较明显波动性,粮食安全仍将面临着很大挑战。(3)粮食总产量与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密切相关;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则主要受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影响。1978年以来,耕地资源数量逐渐成为影响该省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粮食安全 影响因素 安徽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祥征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利用覆盖中国国土的Landsat遥感数据,本文监测了1986-2000年间耕地的变化态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区划模型,计算了耕地变化导致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研究表明,1986-2000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65万公顷(或增加了2%),耕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下降了2.2%;研究还发现,耕地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没有造成显著影响。适度的耕地非农化是不可避免的,人为遏制这一转移趋势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丽群 陈伟 吴群 马素华
基于全国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了未来10 a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利用等别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耕地质量总体较优;②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来10 a内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均存在下降趋势,减少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利用等别较高、质量较优的区域;③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高等别、最低等别耕地的标准面积与统计面积相比,减少和增加耕地的比例为0.1∶1,减少和增加标准粮产量的比例为0.52∶1。相对于低等别耕地,高等别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能影响更大;④耕地占补平衡中,由于占优补劣原因使耕地质量下降,导致补充耕地的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玉平 蔡运龙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Excel软件,在分析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78~2004年,浙江省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从而造成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增大趋势。这表明此期粮食供需差距越来越大。在未来15年,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耕地和人均耕地面积降低明显,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却呈降低趋势,这依赖于耕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耕地仍严重超载,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岳伟 曹雯 姚筠 王晓东 段春锋 王胜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棉花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安徽省沿江地区12个棉花主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其变化对棉花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安徽省沿江地区棉花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P0.05);日照时数显著减少(P<0.01),平均每10a减少46.92h。棉花气象产量与...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棉花 生长季 产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邹亚锋 刘耀林 孔雪松
在详细分析2000—2008年广西耕地变化趋势及造成耕地减少原因的基础上,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等方法,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工业化发展所处阶段及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广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测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预测了2020年耕地保有量。结果表明,广西2000-2008年粮食生产处于供不足需的状态,且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工业化发展及城镇化的提高是建立在耕地资源的占用之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傅泽强 蔡运龙 杨友孝 戴尔阜
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 ,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21世纪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 ,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将使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不可逆转地部分流向非农化利用 ,人地矛盾将更趋尖锐。论文分析了耕地数量变化及质量状况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 ,结论表明 ,中国21世纪粮食安全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耕地的数量保持和质量改善。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相关关系 中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言飞 濮励杰 解雪峰 朱明 黄思华
江苏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耕地资源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以江苏省55个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研究2000~2015年江苏省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及粮食生产对耕地资源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相对稀疏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地区,而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北;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与耕地分布基本一致,但总量呈增加趋势,2015年江苏省粮食产量达到3561×10~4 t,为2000年的1.15倍。(2)耕地重心与粮食产量重心的移动方位大致相同,均表现为向北偏西方向移动。(3)对比2000~2009年和2009~2015年两个时期,江苏省粮食产量对耕地资源变化的敏感性逐渐减弱。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区域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亟需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敏感性地区合理布局粮食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蓉珍 李龙
该文以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的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陕北地区1996~2006年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模型法,在分析陕北地区1996~2006年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的变化特点:陕北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值是0.219hm2,耕地压力指数的平均值K是1.389。K值远大于1,因此耕地压力较大。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保障陕北地区耕地动态平衡与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些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莹 孙玉晶
系统考察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从国家全局层面把握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双固定模型等估计方法,明晰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有效赋能全国粮食安全。在地区异质性研究中,辽宁省、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更加明显,吉林省作用渠道有待畅通。在维度异质性研究中,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态质量保障效应不明显。据此,为了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更好地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从提供东北地区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经济补贴、因地制宜制定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策略、打造以生态质量为导向的“优质粮食工程”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红波
本文分析了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耕地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可以促进耕地资源安全程度的提高。提高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的协同保障措施:进口部分粮食,推进土地整理战略、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安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兴华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因耕地的数量减少而使粮食产量减少,还会因其质量下降而使粮食产量降低。在计算全国耕地数量减少导致粮食减产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的计算方法,并据此估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非农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这种损失每年高达6 000万吨左右,损失率约10%。
关键词:
耕地 非农化 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温翠青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发展非耕地技术,既可有效增加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与土地质量,又可有效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矛盾,并具有利用非耕地光热资源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文章通过到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走访农户、搜集数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非耕地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内蒙古非耕地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生产方面。非耕地苜蓿种植一方面有利于非耕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各方面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