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93)
2023(17816)
2022(15085)
2021(14075)
2020(11407)
2019(26181)
2018(25871)
2017(48905)
2016(26711)
2015(29662)
2014(29720)
2013(29168)
2012(27044)
2011(24375)
2010(24657)
2009(22697)
2008(22164)
2007(19866)
2006(17698)
2005(15985)
作者
(76443)
(63456)
(62957)
(59725)
(40465)
(30379)
(28552)
(24665)
(24062)
(22873)
(21641)
(21542)
(20315)
(20195)
(19564)
(19455)
(18782)
(18509)
(18190)
(18163)
(15896)
(15674)
(15222)
(14467)
(14219)
(14209)
(14194)
(14094)
(12758)
(12523)
学科
(106527)
经济(106392)
管理(83608)
(78948)
(66178)
企业(66178)
方法(41035)
数学(34214)
数学方法(33821)
中国(33086)
(30147)
(28076)
业经(27305)
地方(26812)
(24467)
技术(22542)
(21719)
农业(20376)
(19288)
银行(19243)
理论(18566)
(18507)
贸易(18488)
(18480)
(18212)
金融(18208)
(17881)
环境(17788)
(17443)
(17132)
机构
学院(375202)
大学(374876)
(148537)
管理(147427)
经济(145120)
研究(128203)
理学(126152)
理学院(124705)
管理学(122767)
管理学院(122050)
中国(96580)
(81318)
科学(77675)
(71551)
(63886)
(58266)
中心(57864)
(57589)
研究所(57515)
财经(55483)
业大(53537)
北京(52020)
(51354)
师范(50903)
(50213)
(47100)
(46754)
农业(44959)
经济学(43678)
财经大学(40994)
基金
项目(250952)
科学(198036)
研究(189205)
基金(179294)
(154971)
国家(153570)
科学基金(132397)
社会(118526)
社会科(112266)
社会科学(112242)
(99982)
基金项目(95008)
教育(87191)
自然(83786)
(83298)
自然科(81794)
自然科学(81778)
自然科学基金(80293)
编号(78057)
资助(72274)
成果(64498)
(56758)
重点(56234)
(55473)
课题(55066)
(54804)
创新(51122)
(49007)
项目编号(48236)
国家社会(48107)
期刊
(173631)
经济(173631)
研究(117197)
中国(82688)
管理(58321)
学报(55708)
(54712)
(54618)
科学(52679)
教育(51244)
大学(43058)
学学(40040)
农业(37599)
(36103)
金融(36103)
技术(34558)
业经(29744)
财经(27101)
经济研究(26589)
(23143)
问题(22047)
图书(20169)
科技(19885)
(19563)
技术经济(18374)
理论(18133)
现代(17367)
(16633)
商业(16602)
(16536)
共检索到575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勇  张小路  刘志迎  
智能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也是安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在梳理智能制造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政策体系、基础支撑、发展成效、平台搭建和示范带动五个方面考察了安徽智能制造发展实践,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体系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支撑要素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安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为优化顶层设计、抢占发展先机,夯实发展基础、强化战略保障,完善支撑要素、提升竞争水平,构建产业生态、释放发展动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武军  刘凡  薛朝改  
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制造业支撑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05-2019年27个细分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自主创新、国内技术引进和国外技术引进三条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线性及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于国内技术引进,而国外技术引进则表现出反向的抑制作用,且三种创新路径在高技术、中高技术和低技术三类制造行业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叶圣  查笑梅  唐志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经济效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服务保障和信息化水平5个方面构建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系统分析安徽省整体及各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以下结论:2008—2018年,安徽省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在高低交错中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特征。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均指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地级市;铜陵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淮南市、亳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速最快。应以有效政策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以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提高制造业发展效益。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东海  刘星  王鹏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职业教育全方位转型,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行业“标配”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建设、国际合作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从适应转向引领,应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智慧化”;构建“数字智能+工匠精神”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育复合化;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匹配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化;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推动教育治理法治化;完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世界职业教育共同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江波  
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智能制造不仅成为中国制造业变革的核心,而且可被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与未来发展方向。智能型制造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其是企业为逐步适应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生产范式,经历单件小批量制造范式、大规模生产范式、大规模定制范式以及智能制造范式的演变过程。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发展背景、基本框架、重点突破领域、执行目标、行动路径以及未来前景规划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迥异性。德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制定的工业4.0作为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中国制造2025的完善及其在实践中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理念启示价值。为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进而抢占未来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一是陆续落实创新驱动,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标准先行;二是不断强化制造业"两化"的深度融合,启动国家智能制造大型专项工程建设,逐步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三是借助于互联网大力发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个性定制、网络化制造以及服务型制造;四是不断拓宽政策覆盖面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增强相关政策的支撑和保障功能。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红军  
<正>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四川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四川正大力推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开启了制造业发展新征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四川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路径。《四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一书,是由蓝定香研究员主持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集体攻关项目“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基于全球价值链重塑视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客观分析了四川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进而明确了四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动力机制、基本路径和保障机制。总体上看,该书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特色突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思源  刘玉奇  
随着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持续提速,数字产业化稳步推进,数据价值化进程加快,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不断形成。然而,目前数字经济助力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数字基建瓶颈、数字化消费模式亟待升级以及数字市场消费需求尚未充分释放的困境。因此,应基于以产业数字化为抓手、以数字产业化为基石、以数据价值化为导向的逻辑机理,创新数字经济助力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路径: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强化消费新基建;深化双渠道融合,重塑消费新模式;加速消费服务升级,引领消费新需求;落地“数字+实体”经济,实现消费新平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恩奉  
目前,安徽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过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期经济的重要特点是经济结构变化加快,产业更替和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经济高速发展,工业成为拉动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工业中的制造业则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同时,转型经济期既是经济高速发展期,又是社会矛盾多发期,经济转型必然伴随着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国内外环境变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因此,把握安徽转型期经济的重要特点和历史机遇,选准安徽制造业转型路径和发展对策,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和安徽经济跨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胡亚男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内在要求,将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解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能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产生了创新效应、反馈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制造业技术路径的转换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服务型要素的嵌入,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及时转换产业技术路径,能够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国  何建波  方蕾  
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2004—2017年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后上升速度加快;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次之,东北最弱。之后,基于依托基础、发展动力、生产方式、产品模式、支撑行业、配套产业与发展目标七个维度,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燕翔  
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有力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三个方面。但随着内部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优势绝对水平依然存在但相对领先幅度逐步缩小,未来需要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未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体现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完善为动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大中小优质企业梯度发展为格局,以制造业高效融合服务业为协同。建议未来政策重点关注四个方向:一是强化关键领域产业政策,二是用好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三是构建统一大市场挖掘规模经济潜力,四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发展机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季良玉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并基于2003-2013年制造业二分位数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集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且近1/2的制造业行业实现了集约化增长,但细分行业的集约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自主创新对制造业的集约化发展尚无明显作用,而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创新则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的集约化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季良玉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并基于2003-2013年制造业二分位数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集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且近1/2的制造业行业实现了集约化增长,但细分行业的集约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自主创新对制造业的集约化发展尚无明显作用,而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创新则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的集约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