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24)
2023(10336)
2022(8829)
2021(7992)
2020(6357)
2019(14383)
2018(14112)
2017(25991)
2016(14475)
2015(16190)
2014(16368)
2013(16018)
2012(15581)
2011(14370)
2010(15001)
2009(13866)
2008(14052)
2007(13075)
2006(12118)
2005(11498)
作者
(43770)
(36486)
(36388)
(34541)
(23587)
(17692)
(16501)
(14029)
(14019)
(13275)
(12524)
(12473)
(11960)
(11779)
(11589)
(11450)
(10882)
(10727)
(10719)
(10583)
(9409)
(9018)
(8904)
(8504)
(8401)
(8231)
(8228)
(8194)
(7640)
(7299)
学科
(66326)
经济(66241)
管理(39454)
(37324)
(29055)
企业(29055)
中国(25427)
地方(24121)
(19183)
方法(17883)
业经(16236)
数学(14355)
数学方法(14023)
(13724)
(13213)
农业(13133)
地方经济(12780)
(12674)
(12316)
银行(12300)
(11985)
(11866)
(11571)
金融(11570)
(11047)
贸易(11028)
环境(11003)
(10514)
理论(10290)
(9857)
机构
学院(209965)
大学(208043)
(81937)
研究(80252)
经济(79599)
管理(73658)
中国(61798)
理学(60562)
理学院(59635)
管理学(58398)
管理学院(57983)
科学(49685)
(47809)
(41366)
(38654)
研究所(36878)
(36773)
中心(36749)
(35373)
(33476)
师范(33164)
北京(30924)
(30101)
(29423)
财经(28838)
业大(28560)
农业(27278)
(27247)
师范大学(26604)
(25712)
基金
项目(128703)
科学(101109)
研究(95114)
基金(90175)
(78564)
国家(77828)
科学基金(66207)
社会(59638)
社会科(56465)
社会科学(56452)
(51937)
基金项目(47147)
(43831)
教育(43578)
自然(41765)
自然科(40824)
自然科学(40817)
自然科学基金(40007)
编号(39158)
资助(36342)
(33746)
成果(33274)
课题(29663)
重点(29612)
发展(27265)
(26809)
(26778)
(25985)
创新(24340)
(24165)
期刊
(109271)
经济(109271)
研究(71076)
中国(53923)
(34661)
管理(31487)
学报(31426)
教育(31391)
科学(30854)
(28760)
(24262)
金融(24262)
大学(23775)
农业(23251)
学学(21741)
技术(19600)
业经(18787)
经济研究(15873)
问题(15254)
财经(14273)
图书(13358)
(12490)
(12451)
(12417)
(11006)
现代(10918)
(10881)
论坛(10881)
资源(10758)
书馆(10202)
共检索到3550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晓勤  曹发义  刘复友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地理上与苏浙沪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了安徽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作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回归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论文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分层次、分时序融入长三角的模式,探讨了"东向发展"的安徽省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并对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做了一些思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旭亮  宁越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经济联系、经济隶属度和国际化程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上海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构,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组团和与上海的联系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将不断扩大。城市国际化异军突起,中小城市国际化充分彰显,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及辐射区、次级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三重城市国际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建富  
世界城市的形成,是与其所在城市群的综合实力与支撑分不开的。如果把世界城市比作是一座高耸的塔,那么其周边的城市群就如同这个塔的“基础”。对于一个要建成世界城市的城市来说,夯实其所在城市群的总体经济实力,加强这个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是极其重要的。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的现代雏形已经初步形成,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目标已经确立,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联动,形成区域内各城市间功能分工明确、经济全面合作、制度统一、互为依托、共同繁荣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褚敏  乔军华  杨朝军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科技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之一,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即将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级城市群。文章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来考察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首先以全球视野审视当前主要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情况,进而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驱动潜能,提出了一个包含空间协同和产业生态协同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框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军  崔郁  
安徽旅游业作为大长三角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大长三角旅游圈内旅游资源区域特征、旅游经济区域特征、旅游支持系统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旅游业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的优势、劣势,指出安徽省应采取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实施精品战略、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等战略更好地融入大长三角旅游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世俊  焦华富  王秉建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成长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16个城市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反"K"型发展模式和网络型发展态势,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调霞  梁双波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用泰尔指数对该区域近15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呈相对均衡化发展的趋势,省域内、等级城市内部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演变的重要原因;江苏和浙江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安徽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有扩大倾向;中、小城市和2010年至今的超大及特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呈扩大之势,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在缩小。据此从高速铁路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鲜鲜  左颖  李婧晗  晋秀龙  
文章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A级景区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为指标,构建旅游发展指数,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市际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发展相对较为均衡,初步形成了上海、南京、杭州和池州四大区域旅游中心分布的空间格局,城市群发展效应已显成效;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应从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注重人文景区的开发、完善交通体系及旅游接待设施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空间布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王娟  
区域内城市群经常被提到,但尚无区域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论证了区域城市网络形成的动因,提出了城市网络表达的内容。对长三角16城市的首位特征与产业集聚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企业关联业务为边、联系程度为权重的有向边权网络,通过复杂方法的测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证明长三角城市已经互动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和杭州等为关键枢纽,以常州等为次级节点和以镇江等为新兴市场的网络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易开刚  
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是其流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典型特征。文章在对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内涵进行深刻揭示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的成因和运作机制,并提出了推进发展的战略举措。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中起  张伊娜  
交通对经济扩散具有重大影响,可利用经济距离来分析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圈层结构。基于目前的交通轴与经济扩散圈层的关系,长三角仍是“之”字型点轴系统结构;该点轴系统结构的进化将趋向于网络系统结构;因此,应构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广域交通体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姜雯雯  武谨  胡安  
数字经济作为实体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中国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力量。但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数字化变革是否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核算指标体系是什么,实现路径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学术界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分析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作为范例,其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发展规模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前,可以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思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群芳  陆玉麒  颜敏  孙汉群  
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60年里的各类统计年鉴和1980—2015年土地利用、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明晰城市化进程特征。根据城市化率、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等指标,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波动发展时期(1949—1978年)、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3年)和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伴随城市化发展呈现5个方面显著特征:(1)城镇数量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密度集聚的特点;(2)城市等级显著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群体系;(3)城市用地面积急剧扩张、建筑空间快速向高空方向延伸;(4)城市建设投资迅速增加、市政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5)城市化促进人口、经济和谐发展,城市经济规模持续上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森林  滕堂伟  袁华锡  周灿  
汽车产业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主导产业之一,其空间集聚特征及发展绩效问题亟待研究。运用核密度估计、Ripley’s K方法刻画长三角城市群汽车产业空间集聚格局;进而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辨析空间集聚与汽车企业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先极化再均衡的演变态势,总体上经历了零星分散集聚-M型集聚-M型连绵集聚3个阶段;(2)汽车企业空间集聚与扩散并存,集聚规模先扩大后趋于稳定,集聚强度则先升后降;(3)空间集聚对汽车企业绩效的作用具有企业发展能级指向性。总体而言,地方化经济对汽车企业发展绩效的提高十分重要,而城市化经济作用为负或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