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66)
- 2023(3906)
- 2022(3101)
- 2021(3124)
- 2020(2358)
- 2019(5576)
- 2018(5743)
- 2017(8556)
- 2016(6091)
- 2015(7034)
- 2014(7191)
- 2013(6290)
- 2012(5996)
- 2011(5726)
- 2010(6038)
- 2009(5192)
- 2008(5227)
- 2007(4832)
- 2006(4462)
- 2005(4113)
- 学科
- 教育(18703)
- 济(12439)
- 经济(12422)
- 中国(10673)
- 管理(10366)
- 业(7422)
- 学(7415)
- 理论(7164)
- 教学(5799)
- 农(5192)
- 企(5000)
- 企业(5000)
- 方法(4816)
- 发(4634)
- 发展(4100)
- 展(3978)
- 数学(3823)
- 数学方法(3683)
- 农业(3548)
- 研究(3434)
- 技术(3371)
- 革(3365)
- 思想(3314)
- 改革(3200)
- 政治(3127)
- 高等(3126)
- 财(2944)
- 思想政治(2934)
- 政治教育(2934)
- 治教(2934)
- 机构
- 大学(84892)
- 学院(78903)
- 研究(34564)
- 教育(28016)
- 范(23252)
- 师范(23126)
- 科学(21783)
- 管理(20990)
- 济(20940)
- 京(20759)
- 经济(20189)
- 师范大学(19378)
- 中国(18330)
- 所(18093)
- 理学(17915)
- 理学院(17485)
- 研究所(16793)
- 管理学(16762)
- 管理学院(16595)
- 江(14261)
- 北京(14009)
- 农(13980)
- 中心(13801)
- 技术(13182)
- 院(12283)
- 职业(11770)
- 业大(11391)
- 农业(11063)
- 教育学(10683)
- 州(10681)
- 基金
- 项目(50437)
- 研究(42657)
- 科学(40762)
- 基金(33013)
- 家(29316)
- 国家(28931)
- 教育(28486)
- 社会(23428)
- 科学基金(22828)
- 社会科(21722)
- 社会科学(21716)
- 省(20569)
- 划(20482)
- 编号(19779)
- 成果(19583)
- 课题(17579)
- 基金项目(16580)
- 年(14808)
- 自然(13894)
- 重点(13626)
- 自然科(13550)
- 自然科学(13542)
- 自然科学基金(13302)
- 部(12973)
- 资助(12876)
- 规划(12709)
- 发(11976)
- 性(11600)
- 教育部(11408)
- 项目编号(11284)
共检索到129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安全感是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也是关涉个体成长的基础性素质。充分的安全感实现在人与人的爱的联系中。亲子之爱对个体早期安全感的满足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父母亲的爱与陪伴是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基本素质。安全感作为当下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地促成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投入,友爱与正义的结合构成学校教育之个体安全感促进的基础素质。伴随个体发展,安全感的获得逐渐地变成一种主动的生命成长,个体对安全感的获得与满足逐步转向一种努力寻求自我突破、以期更高境界的生命实践。安全感的实现最终走向人的自我教化。
关键词:
安全感 亲子之爱 学校教育 自我成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个体成长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绝非个体发展的终结。如果说个体成人或成熟的标志乃是个体的哲学自觉,也即意识到自我作为人的目的与责任,由此而走向自我生命的深度反思,那么个体哲学自觉发生的关键时段在青年期并延伸到成年阶段,个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一般在35-40岁。一个人青春年少,难免血气旺盛,不足以达成深度的反思,因而需要持续的实际生活历练。个体走向哲学自觉的标志性实践形式是成为父母并懂得如何恰切地教育子女,子女的成长成为见证个体完整成人的试金石。我们需要立足终身发展,重新审视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并适当调
关键词:
个体成人 哲学自觉 终身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彬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科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亟待实现从低质量教学向高质量教学的跃升,从而超越技术层面的有效教学,建设高品质的内涵教学,保障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与成效。学科高质量教学须以尊重学科知识科学价值、拓展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赋予学科知识时代意义为表征。建设学科高质量教学的实践路径在于,将教材中的公共知识转变成教师个体可把控的教学内容,将“压缩”而成的教材“解压”成学生可理解的学材,将学科知识的学术语言“翻译”成学生可接受的学习语言,并在生成背景或应用情境中生成学生可感知的学科实践意义。为了保障学科高质量教学得以持续推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教学目标调整机制、学科教学知识积累机制和学科教学绩效认定机制。
关键词:
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 高质量教学 学校教育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潘小芳 程红艳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然而,教育机会均等容易陷入“形式平等但实质不平等”的困境。因此,教育质量公平观应该直接聚焦到教育结果,关注学生能力差距的缩小。本文引入能力平等理论,认为正义社会应致力于公民能力的整体提升,首要关切是减少权利匮乏带来的能力缺失。能力平等视角下教育质量公平的合规范性要求是确保公民底线层次的能力门槛,合发展性目标是提升公民较高层次的可行能力,合需要性理想是扩展公民高阶层次的能力集合。能力平等视域下确保教育质量公平的资源分配应遵循平等原则、优先原则与充足原则,同时,需建立基于能力平等的教育质量公平评价标准,构建“国家-省级”不同层次的教育质量公平监测体系及保障学生能力平等的教育问责制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罗祖兵 温小川
学习独立性缺失是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导活动的绝对主导性而导致学生学习活动受到严重挤压甚至消失的现象。造成该缺失的原因是对教学统一性的强调过甚,对教导价值的过分夸大以及对教师价值的过分推崇。它导致了教学中的过度教导,对学生主体性的束缚和对发展机制的错误理解。本文从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角度论证了学习独立性的存在。学习的独立性是指学习可以脱离或较少依赖教导而存在。其提出有利于实现学习的本体性目的,促进知识的个性化,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使课堂教学以学为本。实现学习独立性的策略是"有限教导",即教师尽量不教,尽量少教和尽量间接教。
关键词:
学习的独立性 知识的个性化 有限教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郅庭瑾 马云
个别化教学最本质的内涵在于,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适合不同学生的特质和强项,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形式"相同"的教学看起来平等但未必公平,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的教学才是最公平的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公平意蕴可以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认识和实践。开展个别化教学需要解决好尊重个性与发展共性的价值冲突、实践中的制度性矛盾、本土问题与国外借鉴、理论研究与学校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个别化教学 公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玉军 韩震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公正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公正占据极其重要的分量。改革发展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盼,回应人民的新要求,着力破解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要把维护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子华
教育实践是人们基于对教育的理解而展开的,而对教育的理解又是以对教育的设问方式为前提的。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方式,即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前者是追问教育本质的哲学思维,后者则是认识和把握教育现象的科学思维。恰恰是关系论的教育思维方式,引入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带来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变化。
关键词:
教育 思维方式 本体论 关系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贺文静
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续传承,也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对促进中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意义重大。加强理论教育、开展实践锻炼、建立协同机制是培育中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劳动精神 价值意蕴 实现路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毅红
儿童哲学与阅读活动融合是指将儿童哲学的教育理念、方法渗透至阅读活动,其融合凸显出重要的素质教育价值,既关注到儿童天生好奇的哲学天性,丰富了阅读推广的实践样态,还有助于改变“以成人为中心”单向推广活动方式、革新馆员专业成长路径,更将激发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对儿童健康成长、推动阅读推广活动向高质量发展等亦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绘本阅读活动 儿童哲学 儿童阅读推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关键词:
完整的人 具身学习 理解教学 全人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人文知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人文知识的语言性。揭示这些特性将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关键词:
人文知识 特性 人文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关键词:
具体人 教育意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武秀霞
同情具有多面性。它不仅仅是情感或情绪的反应,也并不与认知、理智等相对立,甚至也不是将智性因子排除在外的盲目的情感冲动,而是由情感、认知、体验、理解、态度、行为等因子交融而成的具有多个向度和价值追求的多面体。同情拥有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主要向度。不同向度的同情往往也含涉了一定的情感、情绪、理智、行为、意志等成分,并拥有相对不同的价值基点和意义追求。正因为如此,同情性教育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可以实践、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