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64)
- 2023(13038)
- 2022(11063)
- 2021(9999)
- 2020(8303)
- 2019(18980)
- 2018(18342)
- 2017(35692)
- 2016(18390)
- 2015(20515)
- 2014(20208)
- 2013(20011)
- 2012(18596)
- 2011(16887)
- 2010(16828)
- 2009(15565)
- 2008(14657)
- 2007(12888)
- 2006(11347)
- 2005(9426)
- 学科
- 济(107327)
- 经济(107141)
- 管理(53137)
- 业(52525)
- 方法(46483)
- 数学(41239)
- 数学方法(40879)
- 企(40659)
- 企业(40659)
- 农(31240)
- 中国(23126)
- 地方(22638)
- 业经(22519)
- 财(21304)
- 农业(21064)
- 学(15538)
- 制(15242)
- 地方经济(13707)
- 贸(13664)
- 贸易(13656)
- 易(13184)
- 和(13141)
- 环境(13139)
- 融(12959)
- 金融(12957)
- 理论(12453)
- 务(12395)
- 财务(12357)
- 财务管理(12328)
- 发(11885)
- 机构
- 学院(268576)
- 大学(267777)
- 济(128829)
- 经济(126714)
- 管理(109440)
- 理学(95972)
- 理学院(95093)
- 管理学(93726)
- 管理学院(93212)
- 研究(85917)
- 中国(65372)
- 财(56538)
- 京(52041)
- 财经(46140)
- 科学(45941)
- 经济学(42384)
- 经(42184)
- 中心(41094)
- 所(39225)
- 农(38605)
- 经济学院(38158)
- 江(37803)
- 研究所(35356)
- 业大(35142)
- 财经大学(34479)
- 范(32922)
- 师范(32680)
- 北京(31689)
- 院(30471)
- 经济管理(30316)
- 基金
- 项目(184135)
- 科学(149252)
- 基金(139357)
- 研究(137151)
- 家(118567)
- 国家(117556)
- 科学基金(104425)
- 社会(95801)
- 社会科(90132)
- 社会科学(90108)
- 基金项目(73697)
- 省(70307)
- 自然(64211)
- 教育(62882)
- 自然科(62831)
- 自然科学(62820)
- 自然科学基金(61745)
- 划(57918)
- 资助(56363)
- 编号(53136)
- 部(42774)
- 成果(41687)
- 国家社会(40886)
- 重点(40575)
- 发(39964)
- 创(38426)
- 教育部(38367)
- 人文(37725)
- 创新(35935)
- 课题(35724)
- 期刊
- 济(141464)
- 经济(141464)
- 研究(80007)
- 中国(46408)
- 财(43122)
- 管理(39609)
- 农(39032)
- 科学(34641)
- 学报(34059)
- 大学(28565)
- 学学(27392)
- 融(26087)
- 金融(26087)
- 农业(25862)
- 财经(24236)
- 技术(24039)
- 经济研究(23502)
- 业经(23166)
- 经(20870)
- 教育(20396)
- 问题(18474)
- 统计(15520)
- 技术经济(14999)
- 策(13821)
- 世界(13400)
- 贸(13038)
- 商业(12543)
- 决策(12452)
- 理论(12205)
- 经济问题(11973)
共检索到388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渤 曹玉栋 王玉庭
研究目的:基于产权理论评估宅基地确权的社会经济效应,以期准确把握宅基地确权的现实价值,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释放制度红利。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广义精确匹配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宅基地确权有助于保障农民居住权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彰显宅基地的社会价值,同时能够促进宅基地流转和经营性利用,释放宅基地的经济价值。具体而言,每100个村庄中,宅基地确权使存在应分未分农户的村庄下降2.8个,村集体获得宅基地增值收益的村庄增加3.8个,有宅基地流转的村庄增加4.9个,有宅基地经营性利用的村庄增加2个。区位条件对宅基地确权的社会效应无显著影响,但会弱化其经济效应。研究结论:宅基地确权是释放宅基地多重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未来各级政府还需强化对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宣传和支持力度,为有效落实户有所居、发挥集体经济优势、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宅基地 产权 社会经济效应 广义精确匹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余敬 唐欣瑜
集体建设用地推动入市后,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理论革新与实践推动成为农村土地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12省30个村庄宅基地数量、取得方式、使用权证发放、土地闲置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的一户多宅、闲置率高、取得方式与实际发展不符、登记发证工作落后等问题。结合当前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政策与调研中反映的农民诉求,可从适当突破一户一宅原则、划分宅基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健全宅基地使用权证登记以及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补偿机制等方面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完善的应然进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守英 熊雪锋
通过对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案例研究,本文得出结论:经济结构变革与村庄转型是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需求,"农二代"社会和经济行为特征的变化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动力。不同世代的农民与宅基地的粘度不一,代际差异决定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节奏与速度。在总结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即以人为单位、以成员权为基础细化宅基地取得制度和落实居住权利保障;以激励为导向、以区位为根据实行宅基地的有偿使用与退出;以县域为半径、以农民身份为依托实现村庄的有效开放与要素集聚;以闲置结余宅基地为对象实现宅基地与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平等;以村庄规模控制为前提、以规划为龙头实现村内自治的宅基地管理与使用制度改革。
关键词:
经济结构变革 村庄转型 宅基地制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梦真 吕晓
探究宅基地功能转型机理可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因村施策实施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参考。对此,论文在辨析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并依据山东省沂南县两个典型村庄案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宅基地主导功能变化与村庄的兴衰、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集聚提升类村庄在稳固宅基地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村集体通过制定科学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提升改造,促使宅基地生活居住功能不断升级,并向以文化、生态功能等为主导的多元复合方向转型;搬迁撤并类村庄因要素流失导致宅基地空闲废弃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政府通过局部搬迁定位、禁止建设要素投入、宅基地开发规划等途径促进闲置宅基地向非农生产、生态复合功能转型;村庄内、外部的要素交流与配置为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驱动力,推动宅基地功能由单一的居住保障向多元复合化方向转型。因此,未来要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要素配置概况,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管理机制和用地标准,将村庄规划以及宅基地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宅基地功能与人口、产业等要素配置的协同转型发展。
关键词:
宅基地 功能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 扎根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田杰 陶建平
减轻金融排除进而构建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最新的IFE(金融排除指数),本文使用来自我国1765个县级层面的数据,测算了各个县(市)的金融排除,并经验性地分析了影响农村金融排除的因素。研究表明:(1)东、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排除依次递增;(2)表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就业率、教育水平、商业化程度、城镇化比例、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等越高,农村金融排除越低;用城乡收入差距表示的不平等程度越高,农村金融排除度越高;(3)信息技术使用比例越高,农村金融排除越低;(4)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更有可能遭受较高的农村金融排除。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申云 朱玉芳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检验了社会经济地位和基尼系数对个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造成个人自评健康水平的下降。基尼系数每扩大1个标准差,其对个人自评健康水平负面影响的概率将提高16.8%。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减缓收入差距扩大对个人健康状况的不利影响。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也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在2010~2012年间呈逐年依次显著下降的趋势。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地区农民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的自评健康水平,而且对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负面影响所起到的缓冲作用也更大。
关键词:
社会经济地位 健康水平 职业 收入差距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申云 朱玉芳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检验了社会经济地位和基尼系数对个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造成个人自评健康水平的下降。基尼系数每扩大1个标准差,其对个人自评健康水平负面影响的概率将提高16.8%。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减缓收入差距扩大对个人健康状况的不利影响。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也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在20102012年间呈逐年依次显著下降的趋势。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地区农民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能
关键词:
社会经济地位 健康水平 职业 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商国富 王武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这为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特别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指明了方向。目前宅基地管理制度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改革完善?为此,笔者在山西晋城市选择了十二个典型村庄,对其宅基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12个典型村庄宅基地利用情况这12个典型村庄,分别选自6个县(市、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方成 靳永广
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产权与政治的密切关联以及层级制的行政治理机制使村级组织和基层政府共同行动于土地制度改革场域中。本文的核心议题是探究土地制度改革中行政与自治能否以及如何有效联动。Y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表明,行动的关键是构建集体自主治理的行动机制,实则是政府嵌入式治理与村庄自组织管理联动的过程。其中,前者以弹性制度嵌入、涉农项目进村和内生组织赋权等村庄面向的行政嵌入调动村民事务理事会主导改革积极性,而宗族性村庄具有的强关联特性和外部行政赋权则为后者通过情感与利益动员提供了条件。宅基地利用现状及未来需求、"尽量不得罪人"的心理定位、村庄集体收入水平以及制度赋予的行动自主性,分别从自然和社会层面约束或激励理事会的具体行动,由此改革呈现多样性结果样态。组织的非正式性与激励的单一性为自组织管理的长期存续埋下了消退的潜在可能性。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窗口透视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认为应通过行政资源培育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从而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
宅基地 行政嵌入 自组织 治理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晋洪涛 郭秋实 史清华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但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并不高。本文基于制度嵌入性理论,通过对河南省柘城县农户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家意识”和“面子观”两种非正式制度对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分化对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各类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都较为薄弱。由“家意识”衍生出的乡土情结、落叶归根观念等,是非农户和兼业户不愿退出宅基地的重要原因;“面子竞争”与传宗接代观念的结合使农村形成了激烈的子代婚备竞赛,由此导致的严重代际剥削引发农户对“老有所居”的担忧,并进一步弱化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传统的“家意识”与“面子观”共同促使农户形成了对宅基地的心理依赖,进而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了很强的削弱作用。当前在传统农区推进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尊重农户“归有其根”“老有所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观念的引导,实现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互补与适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熊学振 连宏萍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视角统筹城乡关系、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实践。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系统剖析当前阶段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从理论视角阐述改革同农民收入的内在关联;然后基于2013—2019年全国987个县域行政单元的数据,采用多期DID模型估计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且安慰剂检验、改变样本容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表明结果稳健。第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能够通过扩大农民非农就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及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新机遇。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更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成效尚不显著。分析认为,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协调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险生 李宁
民主能否提高产权安全性是一项重要而经典的研究议题。在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土地调整有可能成为民主破坏产权的制度土壤。故而,需要研究村庄民主对地权安全性的影响。我国农地确权实践为此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为此,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的数据,从民主的广度层面,采用村庄投票率衡量村庄民主,定量研究了村庄民主对农地确权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选举参与率与村庄确权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从性别视角来看,女性投票参与率的提升更能显著提高村庄确权率;从产权稳定性视角来看,土地调整对土地确权有负面影响,在有土地调整的村庄民主对确权未发挥出更多的功效。同时,在发生了征地的村庄,民主也并非更能促进确权。据此,为了保护农户土地权益,仍需扩大农户的政治参与,特别是要动员女性群体参与到乡村政治。
关键词:
村庄民主 产权安全 确权 土地调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洪振 李桐林 孔媛 潘明明
电子商务能否助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本文基于翔实的村级与规模经营农户微观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乡村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能够显著促进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其作用在全国层面具有普遍性。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验证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调节效应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电子商务不仅能直接通过拓宽销售渠道、营造品牌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还能通过吸引劳动力回流等方式加强地区人力资本强度,间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但其影响受到村庄干部素质能力的调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乡村电子商务政策、推进乡村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特色农业 村干部能力 作用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婷 陈美球
研究目的:借助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构建超占宅基地退出情境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利用该框架揭示宅基地制度改革如何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探索超占宅基地退出的多元路径,以期为地方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有序Logit模型。研究结果:超占宅基地退出能增强村民对农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村民主体内生动力,通过超占宅基地退出可实现宅基地所有权行使的公平管理,通过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继承的制度完善能促进宅基地资格权保障的公平取得,进而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研究结论:一是加强宅基地所有权行使主体建设,增强宅基地分配、规划和调整、收回等公平管理能力,营造乡村公平氛围,提高村民对农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建立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的自治组织,保障不同主体宅基地资格权和房屋财产权的基本权益,重塑乡村社会公平,激发村民主体内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旭东 杨慧莲 郑风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价值凸显,对由谁来推进、何以实现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这一问题的回应变得迫切且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新时期的发展实践提炼出“能人型村干部”这一概念,一方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村干部角色变化分析能人型村干部生成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另一方面对能人型村干部经营村庄的新型治村策略展开分析。进一步借助对全国三个典型村庄案例的长期蹲点调查检验村干部能人化和能人型村干部治村的具体实践。案例村庄发展绩效表明,能人型村干部以经营村庄的方式带动村庄发展,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塑村庄治理结构、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贡献显著。本文分析认为,未来一方面要破除体制机制的制约,尽可能为能人型村干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全方位的保障与激励;另一方面尚需通过创新制度设计与引入可行的内外部考核监督机制,有效规制能人型村干部越界行为,保障其带动村庄发展的绩效,严防能人变“村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