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83)
- 2023(9868)
- 2022(7695)
- 2021(6761)
- 2020(5366)
- 2019(11847)
- 2018(11617)
- 2017(21949)
- 2016(12141)
- 2015(13106)
- 2014(12895)
- 2013(12295)
- 2012(10877)
- 2011(9605)
- 2010(9486)
- 2009(8652)
- 2008(8396)
- 2007(7159)
- 2006(6452)
- 2005(5738)
- 学科
- 济(50823)
- 经济(50755)
- 管理(31764)
- 业(30432)
- 企(22365)
- 企业(22365)
- 方法(18146)
- 中国(18024)
- 数学(16164)
- 数学方法(16023)
- 农(15766)
- 地方(14086)
- 业经(12357)
- 农业(10819)
- 财(10783)
- 学(10161)
- 贸(9279)
- 贸易(9275)
- 易(8923)
- 城市(8605)
- 环境(8421)
- 制(8367)
- 发(8277)
- 产业(7728)
- 技术(7168)
- 银(6645)
- 银行(6606)
- 城市经济(6542)
- 划(6467)
- 融(6344)
- 机构
- 大学(168445)
- 学院(167968)
- 济(68550)
- 经济(67119)
- 管理(62520)
- 研究(61209)
- 理学(54576)
- 理学院(53857)
- 管理学(52856)
- 管理学院(52573)
- 中国(43821)
- 科学(40198)
- 京(38897)
- 农(36649)
- 所(31185)
- 业大(30933)
- 农业(29085)
- 研究所(28875)
- 财(28170)
- 中心(27197)
- 江(24692)
- 北京(24199)
- 财经(22981)
- 院(22552)
- 范(22114)
- 师范(21782)
- 经济学(21313)
- 经(21168)
- 农业大学(19537)
- 经济学院(19375)
- 基金
- 项目(122879)
- 科学(96615)
- 基金(90552)
- 研究(82433)
- 家(81940)
- 国家(81281)
- 科学基金(69267)
- 社会(55650)
- 社会科(52770)
- 社会科学(52756)
- 基金项目(49035)
- 省(47402)
- 自然(46225)
- 自然科(45227)
- 自然科学(45210)
- 自然科学基金(44389)
- 划(41250)
- 教育(36285)
- 资助(34565)
- 编号(30710)
- 重点(28045)
- 发(27389)
- 部(25663)
- 创(25441)
- 计划(24362)
- 创新(23925)
- 国家社会(23827)
- 科研(23653)
- 成果(22615)
- 课题(21920)
共检索到240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汉武 姚相宜
通过网络层级划分,以引力模型、客运交通流、企业"连锁型网络"等指标构建了城市网络关联特征测度模型,对宁镇扬同城化之于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影响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宁镇同城化对提升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影响力的实效比宁镇扬同城化更显著。因此,在宁镇扬同城化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首先促进南京与镇江间的协调互通发展,实现镇江与扬州间的资源整合,依靠镇江和扬州间的联动作用,以南京带动镇江与扬州的发展,进而实现宁镇扬的一体化发展,合力提升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汉武 姚相宜
通过网络层级划分,以引力模型、客运交通流、企业“连锁型网络”等指标构建了城市网络关联特征测度模型,对宁镇扬同城化之于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影响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宁镇同城化对提升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影响力的实效比宁镇扬同城化更显著。因此,在宁镇扬同城化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首先促进南京与镇江间的协调互通发展,实现镇江与扬州间的资源整合,依靠镇江和扬州间的联动作用,以南京带动镇江与扬州的发展,进而实现宁镇扬的一体化发展,合力提升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志冬 黄健元
基于系统理论,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引入耦合协调度,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状况;并建立VAR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动态分析了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存在时空收敛效应,凸显了部分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滞缓"的潜在问题;与自身冲击相比,耦合协调度对城镇化质量的最大正向效应出现期数晚、持续时间长,且贡献程度逐期提高。据此认为,注重系统间的均衡发展关系对保持城镇化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涂建军 姜莉 徐桂萍 韩梦涛
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要驱动力,而三者是否协同形成合力,首先需要厘清三者的交互关系。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互动机理。结果表明:(1)三者均存在沿自身发展轨迹惯性发展的自我路径依赖现象,科技创新的惯性"粘性"最大,新型城镇化最小;(2)相对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更大,但新型城镇化倒逼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较小,而科技创新仅单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3)三者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各异,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已形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互促机制,其中科技创新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最大;较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仅存在单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最大;低水平新型城镇化地区三者互动关系尚不显著,仅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弱单向影响,且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庆 刘雨婧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年—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时空错位 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庆 刘雨婧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年—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时空错位 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 毛丹
在汇总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共6个中介因素构建了含有8个潜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然后,以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3.0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这5个中介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其效应程度依次为0.162、0.145、0.145、0.097、0.313,贡献度依次为18.8%、16.8%、16.8%、11.3%、36.3%;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认为产业结构这一因素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王娟
区域内城市群经常被提到,但尚无区域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论证了区域城市网络形成的动因,提出了城市网络表达的内容。对长三角16城市的首位特征与产业集聚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企业关联业务为边、联系程度为权重的有向边权网络,通过复杂方法的测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证明长三角城市已经互动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和杭州等为关键枢纽,以常州等为次级节点和以镇江等为新兴市场的网络格局。
关键词:
复杂网络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网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阎东彬 丁波
本文在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城市群 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学鑫 张竟竟
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两位数制造业为对象,利用中原城市群9地市1998~2007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中原城市群及9地市10年间地方专业化指数、资本/劳动比、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贡献率,并与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发现当前城市群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以下特征:地方专业化能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许多地方专业化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贡献率高于非地方专业化行业;中原城市群地方专业化行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较长三角城市群小;地方专业化有一定的弱化垄断而强化竞争的倾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包善驹 任以胜 朱道才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01-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指数呈增长趋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赖城镇土地空间;省际行政边界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较大,4个省市的组间差距贡献率高达80%,明显大于组内差距;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指数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征;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政府调控能力、投资强度和经济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黄平 黄震方 徐冬冬 施雪莹 刘欢 谭林胶 葛军莲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2—2014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2002—2014年,耦合度呈"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协调度保持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趋势;②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了以苏南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皖北为核心的冷点区;③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黄平 黄震方 徐冬冬 施雪莹 刘欢 谭林胶 葛军莲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2—2014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2002—2014年,耦合度呈"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协调度保持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趋势;②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了以苏南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皖北为核心的冷点区;③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钱潇克 于乐荣
文章以变异系数法构建起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客观评价了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同时,基于所选城市的电商数据计算得出的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同所测出的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所选长三角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协同发展关系。针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互影响路径,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对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