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94)
2023(2902)
2022(2259)
2021(2097)
2020(1621)
2019(3629)
2018(3671)
2017(6400)
2016(3581)
2015(3960)
2014(3883)
2013(3799)
2012(3643)
2011(3459)
2010(3621)
2009(3281)
2008(3304)
2007(3242)
2006(2940)
2005(2259)
作者
(10855)
(9035)
(8981)
(8494)
(5633)
(4428)
(3978)
(3529)
(3430)
(3385)
(3208)
(3160)
(3028)
(2832)
(2815)
(2803)
(2702)
(2565)
(2498)
(2433)
(2318)
(2227)
(2224)
(2088)
(2082)
(2069)
(2063)
(2042)
(1857)
(1825)
学科
(11799)
经济(11787)
管理(11219)
环境(7701)
(5930)
(5577)
资源(5517)
地方(5460)
生态(5347)
中国(4717)
(4476)
农业(3960)
(3715)
企业(3715)
业经(3663)
(3549)
(3494)
土地(3491)
(3482)
规划(2924)
环境规划(2840)
(2503)
建设(2299)
方法(2290)
(2289)
区域(2283)
教育(2268)
发展(2249)
(2245)
理论(2196)
机构
学院(48154)
大学(45929)
研究(18675)
管理(15970)
(15003)
经济(14450)
中国(14233)
科学(13102)
理学(12702)
理学院(12500)
管理学(12198)
管理学院(12127)
(11153)
(10929)
(9592)
中心(9131)
业大(8981)
(8742)
研究所(8718)
农业(8232)
(7669)
师范(7609)
(7583)
(7418)
北京(7320)
(7179)
(6977)
技术(6507)
科学院(6218)
资源(5997)
基金
项目(33007)
研究(25207)
科学(24885)
基金(21410)
(19477)
国家(19295)
科学基金(15626)
社会(14595)
(14148)
社会科(13614)
社会科学(13609)
(11872)
基金项目(11683)
教育(10933)
编号(10898)
自然(9897)
自然科(9409)
自然科学(9404)
自然科学基金(9207)
成果(8678)
课题(8394)
(8180)
重点(8117)
资助(7825)
(6942)
(6518)
(6410)
发展(6410)
建设(6366)
(6292)
期刊
(22835)
经济(22835)
中国(15519)
研究(12589)
(10397)
学报(8792)
教育(8478)
科学(7747)
农业(7416)
大学(6224)
学学(5583)
资源(5528)
(5408)
管理(5108)
业经(4734)
图书(4609)
技术(4494)
(4177)
书馆(3630)
图书馆(3630)
生态(3606)
(3515)
金融(3515)
职业(3190)
林业(3097)
(2832)
问题(2821)
科技(2820)
(2624)
论坛(2624)
共检索到80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孙鸿睿  施永胜  崔树国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背景下,耕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广泛关注。宁夏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模式,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政策、技术体系,改善耕地生态环境,通过实施中北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南部生态移民等项目,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海旺  席念霞  
2004年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其实质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扭转持续几年下降局面,全年达15亿亩,比2003年增加0.1亿亩。但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供给趋紧,是我国粮食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9年,我国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0.2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2003年,我国耕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等6省市的人均耕地不到0.8亩。其除了人口的基数大和增长因素,还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因而耕地保护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寿金宝  栾淑梅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保护耕地政策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将日趋尖锐。但只要我们坚持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用辩证的观点和有机协调的思路,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关系,就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振业  
今年3月下旬,湖南省安乡县因水土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突出被确定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同时被列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单位。近年来,安乡县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安乡"建设的发展战略,以规划计划管理为龙头,以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以土地整治为途径,大力推进生态国土、低碳国土建设,实行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共鸣、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同步,确保了耕地总量增加、耕地质量提高、环境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超  程锋  郧文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基础。新时代耕地保护必须把耕地可持续发展提升到耕地绿色发展的高度,把耕地生态放在突出地位。本文总结了耕地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沈子梁  
耕地保护成了专业咨询评价准则之一近年来,做为国土资源部专家组的一员,本人先后赴七个省市、参加了近二十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用地论证。论证的目的就是,在保证产能和安全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韩武波  殷海善  
从经济学的角度,无利润可得的土地称作边际土地,又称"边际成本土地";而土壤瘠薄、远离市场的土地,其收益不足以支付成本费用,这类土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凤荣  
耕地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质量和生产能力由光、温、水、土等自然因素和农田基础设施等人为因素共同决定。本文分析了决定耕地产能的各种因素,提出要将良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东升  
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双阳撤县设区,成为长春市第六个区,这一历史性变革给双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双阳撤县设区后,少数人头脑发热,提出“经济要上,耕地要让”、“保护耕地要让位于经济发展”等错误思想,企图以牺牲耕地来换取经济发展。对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建俊  罗剑朝  
人地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从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两方面着手解决。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稀缺原理、地租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动态平衡原理与系统工程理论等。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较少,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决定了应加强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主要措施有:严格贯彻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拓展耕地保护思路;重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明晰和稳定土地开发产权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开发制度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陈玉仁  熊柴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不利于耕地保护,因而政府对城镇用地扩展进行了严格控制。其实,如果仔细考察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则会发现城市化率提高与耕地面积减少并无必然联系;并且,由于城镇土地利用更为集约,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是节约耕地的,大城市发展道路更是如此。当前,在政府对城镇用地的严格控制和居住用地供给抑制下,房价高昂不利于农民工市民化,也不利于耕地保护。因此,构建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协调机制,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走大城市发展道路,充分供应居住用地以平抑房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令君  
发展现代化城市,首先要协调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当今的城市发展中,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先建设后治理,先污染后保护,先破坏后恢复"的错误发展策略和"哪痛医哪"的补救治疗方式。城市生态建设与保护应该从多方面寻求对策:国家干部损害生态环境需要终身追责;依靠先进技术,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的有效联动;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和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严格执行规划环境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彤慧,姜玲  
宁夏中部地区是宁夏乃至全国的土地资源及能源的重点开发区域。但是 ,由于其生态环境具有强烈的过渡性、复杂性和脆弱性 ,以往的资源开发活动已经造成了森林退缩、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与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章指出上述生态问题的产生也是人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非整体性行为的作用结果 ,为此 ,生态建设要作为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 ,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体制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等几个侧面共同入手 ,只有这样 ,才能保有以往的生态建设成果 ,实现本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