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8)
2023(4269)
2022(3651)
2021(3473)
2020(2963)
2019(6420)
2018(6270)
2017(10615)
2016(6712)
2015(7634)
2014(7547)
2013(7475)
2012(7402)
2011(6834)
2010(7217)
2009(6510)
2008(6578)
2007(6012)
2006(5347)
2005(4779)
作者
(24516)
(20507)
(20416)
(19253)
(13336)
(10084)
(9180)
(8149)
(8025)
(7450)
(7279)
(7081)
(6980)
(6927)
(6676)
(6322)
(6280)
(6042)
(5909)
(5882)
(5495)
(5271)
(5217)
(4752)
(4752)
(4700)
(4591)
(4536)
(4390)
(4372)
学科
(20654)
经济(20621)
管理(15145)
(12016)
(10082)
(8990)
企业(8990)
方法(7203)
(7134)
地方(6403)
教育(6221)
中国(6089)
数学(5751)
(5662)
数学方法(5624)
环境(5286)
研究(4886)
农业(4660)
理论(4637)
(4626)
业经(4586)
(4389)
(4234)
金融(4231)
(4136)
贸易(4133)
(4126)
(3981)
资源(3975)
(3964)
机构
大学(102713)
学院(99916)
研究(44673)
科学(32532)
(31090)
经济(29991)
中国(29526)
(29440)
管理(29121)
(25392)
理学(24452)
理学院(23921)
(23857)
研究所(23632)
农业(23599)
管理学(23060)
管理学院(22903)
业大(21884)
中心(18441)
(17085)
(16874)
(16061)
农业大学(15419)
(15371)
(15206)
师范(15090)
北京(14993)
(14834)
科学院(14112)
技术(13543)
基金
项目(71113)
科学(52770)
基金(48776)
(46760)
国家(46392)
研究(46022)
科学基金(36179)
(29116)
自然(26314)
(25737)
基金项目(25491)
自然科(25421)
自然科学(25398)
社会(25281)
自然科学基金(24907)
社会科(23700)
社会科学(23692)
教育(21686)
资助(20309)
编号(17847)
重点(17536)
计划(16669)
科技(16257)
(15802)
成果(15673)
课题(14853)
(14425)
(14341)
科研(14009)
创新(13606)
期刊
(37386)
经济(37386)
研究(29220)
学报(28263)
(26656)
中国(25765)
科学(22232)
大学(19430)
学学(18535)
农业(18252)
教育(15819)
(10860)
(10076)
管理(9379)
业大(8957)
(7741)
农业大学(7437)
(7156)
金融(7156)
(6916)
技术(6864)
林业(6508)
资源(6290)
科技(5904)
自然(5589)
财经(5419)
业经(5238)
中国农业(5010)
经济研究(4792)
问题(4705)
共检索到153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顾沛雯  郝丽  徐润  胡美娟  马海龙  
【目的】探索宁夏干旱荒漠区苦豆子内生真菌的区系组成及特点,为苦豆子内生真菌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土壤类型等不同的5个样区采集苦豆子样品25份,分离苦豆子内生真菌,并根据培养性状、菌落、孢子等形态特征对其进行鉴定;根据苦豆子的侵入率、分离率、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分析其区系组成特点;采用琼脂移块法,检测所分离的内生真菌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余永涛  何生虎  赵清梅  
【目的】从宁夏野生苦豆子中分离内生真菌,筛选能够产生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或槐定碱4种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离菌株显微形态进行观察,根据形态对各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检测各分离菌株的生物碱成分。对能够产生生物碱的真菌ITS和SSU rDNA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合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从苦豆子中共分离到27株真菌,其中23株分属于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Simplicillium属真菌,4株为不产孢菌;筛选出E1、E3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超  余琦殷  王瑞霞  崔国发  
【目的】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其辐射效益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流动特征。【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流失量模型和沙尘空间传输模型,评估了2000-2019 年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的辐射效益变化情况。【结果】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沙尘沉降量由 2001 年的 3.22 × 10~8 t 逐渐减少至 2019 年的 1.99 × 10~7 t,2019 年沙尘沉降量仅为 2001 年的 6.18%;该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率稳步上升,由 2001 年的 55.65% 升至 2019 年的 74.83%,增长了 19.18%。不同辐射范围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如辐射范围等级为 ≤ 6 的区域(沙尘传输距离 < 508.5 km),沙尘沉降量由 2001 年的 2.03 × 10~7 t 逐渐减少至 2019 年的 4.25 × 10~6 t。近 20 年沙尘沉降减少量最大的 3 个行政区为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其沙尘沉降减少量分别为 5.45 × 10~6、4.49 × 10~6、4.06 × 10~6 t。以陕西省为例,2001、2004、2007、2010、2013、2016、2019 年沙尘沉降量分别占该行政区近 20 年沙尘沉降总量的 11.38%、9.83%、5.33%、4.37%、2.96%、1.78%、1.24%;近 20 年沙尘沉降减少量超过 10~6 t 的行政区还包括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分别为3.62 × 10~6、2.70 × 10~6、2.55 × 10~6、2.31 × 10~6、1.77 × 10~6、1.14 × 10~6 t。受沙尘灾害影响较弱的行政区主要有福建省、浙江省、天津市等 8 个行政区。【结论】该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不同行政区和不同辐射范围等级区域内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防风固沙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文英  贺运春  王建明  张作刚  宋东辉  
1996—2000年间,从地处山西东部的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采到164份罹病昆虫标本,从中分离出95株真菌,已分离鉴定的菌株涉及12属20种,并对其中优势类群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东辉  宋淑梅  张作刚  贺运春  王建明  李玉社  
对地处山西东南部的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虫生真菌种类资源及其杀虫活性作了初步的研究。共分离鉴定真菌 3目 13属 19种 ,2种为山西特有种 ,其中的丝孢目真菌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群。选取其中的多形白僵菌和印度轮枝菌 ,分别对林业害虫杨二尾舟蛾、杨梢叶甲幼虫进行杀虫活性试验 ,多形白僵菌的平均杀虫效果高于印度轮枝菌 16 .4 %。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苏 英  
1986~1994年间,对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528号。经初步鉴定,共计258种,隶属于10目27科90属。其中食用真菌57种,药用真菌35种,食药两用真菌48种,毒菌15种,抗癌抗肿瘤作用真菌43种,浙江省首次记录真菌117种。本文记述了真菌名录、它们的经济意义及分布特点,并附分属分种检索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琦殷   宋超  
基于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时序数据,结合实地踏查和遥感数据,选取了6个研究地区(P1-P6)。通过物候提取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多方面探索了研究区域植被物候变化规律和植被覆盖的时空格局等特征。结果表明:基于NDVI与EVI平均值得出的植被季节物候变化曲线呈现单峰状态,且植被生长季长度略有不同。NDVI与EVI的年最大值及年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植被指数的年最大值增长较快,但波动性较大,年均值增长较慢,但波动性较小。因此,在研究该地区植被长期生长变化趋势时,可选择植被指数年均值,以减小误差。2000—2019年研究区域的NDVI与EVI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研究区域的NDVI均高于EVI,且NDVI的上升趋势明显,拟合程度更好,并未出现随植被生长而达到饱和状态的现象。这说明在研究小尺度荒漠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时,NDVI比EVI更敏感且更稳定。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天奎  马金锋  张宁  
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对宁夏沙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游禽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游禽鸟类43种,隶属于5目、6科、18属,分别对游禽鸟类的居留型组成、区系组成及保护级别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保护区游禽鸟类资源的动态迁徙规律进行了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东  阎晓曦  付晶莹  
人类活动干扰是自然保护区监测的主要内容,目前遥感技术已成为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随着不同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涌现,如何选取最适宜的遥感数据源进行干扰信息识别,是目前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目前常用的资源卫星(Landsat-8)、高分卫星(GF-1等),针对保护区常见的6种人类活动干扰类型,选择2~30m多种影像进行了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识别,通过比较不同尺度数据的人类活动干扰信息提取结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选择最适宜数据源提供支持。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分辨率的影像提取人类活动干扰的效果较好,内部均匀、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瑞  张克斌  刘云芳  边振  刘晓丹  路端正  尤万学  
该文综合样带法、样地法和样线法对哈巴湖自然保护区6大湿地进行全面的植被调查,并对外业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保护区湿地植被优先保护等级评价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结合菲尔德法,对哈巴湖自然保护区6大主要湿地植被优先保护等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哈巴湖湿地各项参评指标中,群落盖度、珍稀植物种等均较高,其综合评价结果最大(0.965),为一级保护湿地;骆驼井湿地和四儿滩湿地的评价结果为0.863和0.841,为二级保护湿地;柳杨堡湿地和二道湖湿地的评价结果为0.713和0.714,为三级保护湿地;评价结果最低的是高沙窝湿地(0.611),为四级保护湿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山  胡天华  赵春玲  林大影  李志刚  崔国发  
以2006—2008年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和查阅标本资料,运用数量方法研究了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的濒临消失风险和优先保护级别。以样线分布频度、样地分布频度、现存多度、分布方式和确限度5项指标,对该保护区植物濒临消失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其结果为: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有极易消失种14种,容易消失种28种,可能消失种55种,其余620种为安全种。利用濒临消失风险指数、遗传损失指数和利用价值指数3个指数,对该保护区内各植物物种的优先保护顺序进行综合评定,划分了保护级别,由此确定了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一级优先保护植物有38种,二级优先保护植物有90种,非保护植物共590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苏琍英  程爱兴  喻爱林  傅卫庆  郑平谣  
通过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林木菌根和菌根菌的调查,本文报道了241个树种的菌根类型、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自然分布规律及其菌根菌的分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瑞清  吴雪梅  
以定点连续采样的方法对乌伊岭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体中的淡水真菌的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获得淡水真菌16属,36种,优势属为木霉(Trichoderma)和青霉(Penicillium);常见属为曲霉(Aspergillus)、生赤壳属(Bionectria)、附球菌(Epicoccum)、镰刀菌(Fusarium)、赤霉属(Gibberella)、卷枝霉(Helicostylum)、肉座菌(Hypocrea)、白壳菌属(Leucostoma)、散斑壳属(Lophodermium)、毛霉(Mucor);稀有属为枝孢菌(Cladosporium)、丛赤壳菌(Nectria)、酵母(Pichia)、根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白慧  姜海燕  丛林  史东明  林任杰  狄佳麟  
【目的】以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调查保护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Ⅰ)、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Ⅱ)、白桦-蒙椴Tilia mongolica混交林(Ⅲ)、白桦-蒙古栎-山杨Populus davidiana-黑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Ⅳ)、山杨-蒙古栎-黑桦混交林(Ⅴ)5种阔叶林中大型真菌资源分布状况及其与植被的关系,为日后保护区大型真菌保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踏查和样地法采集大型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对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大型真菌种群分布、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及大型真菌与植物的关系。【结果】保护区大型真菌共有213种,隶属于2门4纲19目54科119属;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香蘑属Lepista等共8属;植被类型Ⅳ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在5种植被类型中为最高;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乔木层、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大型真菌各项指数影响较大;植被总盖度、草本盖度、郁闭度及海拔对大型真菌优势属显著相关;类型Ⅱ与类型Ⅳ之间大型真菌相似性最高,为0.27,类型Ⅲ与类型Ⅳ之间和类型Ⅰ与类型Ⅱ之间的相似性最低,均为0.14;从种聚类上来看,在距离系数25处,分为两大类,在距离系数为14处,可分为3个小聚群。【结论】植物在多样性、相似性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林内大型真菌分布,且植物类型越相似,大型真菌组成越相似。图2表7参2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友文  张树文  
通过调查,在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共采到小蠹28种,隶属4亚科14属,欧洲-西伯利亚区系种类占绝大多数.东北四眼小蠹(Polygraphus sachalinensis Eggers)、中穴星坑小蠹(Pityogenes chalcographus Linnaeus)、六齿小蠹(Ips acuminatus Gyllenhal)为优势种.小蠹虫在保护区内主要为害衰弱木、濒死木、枯萎木及风倒雪压木等,少数种类也为害健康树木,如黄须球小蠹(Sphaerotrypes coimbatorensis Stegbbing)、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 L.).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林分类型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