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81)
- 2023(6161)
- 2022(5468)
- 2021(5073)
- 2020(4593)
- 2019(10702)
- 2018(10689)
- 2017(20669)
- 2016(11815)
- 2015(13390)
- 2014(13562)
- 2013(13627)
- 2012(12938)
- 2011(11796)
- 2010(11887)
- 2009(10912)
- 2008(11151)
- 2007(10279)
- 2006(8691)
- 2005(7751)
- 学科
- 济(48627)
- 经济(48586)
- 业(29030)
- 管理(28840)
- 方法(25168)
- 数学(22718)
- 数学方法(22523)
- 企(22137)
- 企业(22137)
- 农(14125)
- 学(12865)
- 财(12708)
- 中国(11797)
- 地方(9827)
- 贸(9502)
- 贸易(9499)
- 农业(9387)
- 易(9199)
- 业经(8830)
- 制(8651)
- 和(7647)
- 务(7530)
- 财务(7517)
- 财务管理(7490)
- 银(7181)
- 银行(7139)
- 企业财务(7044)
- 环境(6937)
- 行(6763)
- 融(6724)
- 机构
- 大学(172664)
- 学院(171135)
- 济(67889)
- 经济(66360)
- 研究(62397)
- 管理(61834)
- 理学(53163)
- 理学院(52478)
- 管理学(51393)
- 管理学院(51077)
- 中国(46240)
- 科学(42361)
- 农(38125)
- 京(37127)
- 所(34183)
- 研究所(31625)
- 财(30988)
- 业大(30650)
- 农业(30563)
- 中心(28999)
- 江(26633)
- 财经(24611)
- 北京(23318)
- 范(22620)
- 师范(22322)
- 经(22303)
- 院(22098)
- 经济学(21124)
- 州(20815)
- 省(20523)
- 基金
- 项目(116074)
- 科学(88789)
- 基金(82877)
- 研究(79015)
- 家(75381)
- 国家(74817)
- 科学基金(61095)
- 社会(47627)
- 省(45643)
- 社会科(45046)
- 社会科学(45027)
- 基金项目(44531)
- 自然(41654)
- 自然科(40626)
- 自然科学(40609)
- 自然科学基金(39895)
- 划(39737)
- 教育(36253)
- 资助(34275)
- 编号(32040)
- 重点(27421)
- 成果(26144)
- 部(25633)
- 发(25571)
- 计划(24183)
- 创(23448)
- 科研(23421)
- 课题(22202)
- 创新(22081)
- 科技(21927)
共检索到248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连喜 闵庆文 李凤霞 张晓煜 闫蓉 张学艺 袁海燕
在不同季节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几种不同类型下垫面进行的小气候观测与考察,分析了该区不同下垫面的主要小气候特征(温湿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不同下垫面气候特征均具有与大气候相似的变化趋势;封山禁牧后,下垫面随之变化,会产生干旱生态景观下的“绿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说明封山禁牧措施对脆弱生态的恢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气候特征 下垫面 退耕还林 宁南山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芳 郝玉光 辛智鸣 徐军 黄雅茹 赵英铭 孙非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丹 范万新 梁萍 梁运波 刘启辉 韦志林
为了获得桂南地区春季不同结构的塑料大棚内外的小气候差异规律,更好地指导大棚的设计、调控大棚小气候,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三种常见结构大棚内外的光温条件进行观测并分析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棚内相对照度为40%~60%,大小与大棚体积成反比;不同结构大棚日平均气温增温效果以三连栋最大,增幅达2.1~3.2℃,单栋其次,增幅为1.3~2.6℃,六连栋最小,增幅只有0.9~2.1℃;地温增温效果由大至小依次为三连栋、六连栋、单栋,平均增温为2.6℃、2.2℃、0.9℃。晴天夜间单栋气温出现轻微“温度逆转”现象,而0㎝地温“温度逆转”现象则显著地在晴天各大棚及阴天的三连栋、六连栋10∶00~18∶00出现...
关键词:
大棚 光温 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寿波 范兴海 傅懋毅 傅金和
在安徽省黄山市,于夏季对杉木一茶、板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同步进行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相对光强、气温和土温、温度日较差、风速均随茶园内的植被覆盖度增大而减少,空气湿度则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大。杉木一茶、板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的相对光强分别是41%,63%和100%,日平均气温分别是25.0、26.4和27.2℃,0cm地温日较差分别是6.4、10.5和19.7℃,200cm高处平均风速分别是0.3、0.4和0.6m·s-1。空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杉大一茶间作园比纯茶园分别增加6%和4hpa,板栗一茶间作园比纯茶园分别增加4%和2hpa。
关键词:
林一茶栽培模式、小气候、茶园、杉木、板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爱军 乔旭 陈兴武 雷钧杰 赵奇 张宏芝 王美 张金汕 赛力汗·赛 薛丽华
为揭示果麦间作系统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KS4000手持气象站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环塔里木盆地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果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均有一定的减弱作用。果麦间作系统小麦冠层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相对湿度明显增大,在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可见果麦间作栽培模式是一项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防治环塔里木盆地一带常出现的干热风、浮尘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重要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红 何瑞珍 郭煜琛 郑景飚
在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绿色空间在秋季的使用频率比其他季节高。为丰富小气候季节、气象适宜性校园绿色空间设计的理论参考体系,营建生态性及功能性满足师生的集中活动需求与身心健康的校园绿色空间,选择校园内三类不同布局形式的绿色空间为对象,采用RR-9150五要素气象站在2016年10月对空间中1.5 m处的小气候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风向)进行31天的实地定点记录,利用Microsoft Excel2010和SPSS 19.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总结其在秋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多云、阴天、小雨)的小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围合型绿色空间的小气候环境较为稳定,其要素值变化幅度较小;行列式绿色空间在改变风速、风向方面效应显著;开敞型绿色空间小气候要素值日变化幅度及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均较大,且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根据实测数据计算不同绿色空间在秋季持续晴朗天气条件下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围合型绿色空间舒适时间最长,行列式绿色空间次之,开敞型绿色空间舒适时间最短,这可作为营造小气候适宜性校园绿色空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校园 绿色空间 小气候特征 人体舒适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鹏 田景奎
我国风能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三北"地区,本文基于这些地区13个风电场全年共668572个测风样本得出了平原、山地和沿海三种地形不同地表状况下近地层风随高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虽然近地层风廓线形态多变,但风速随高度单调增加占绝大多数,可以用幂函数较好的拟合逐时风廓线;幂函数的指数即切变系数不仅受地表粗糙度影响,还受地形、风速大小以及热力层结影响,切变系数山区小,平原大,沿海比平原稍小;在我国北方地区,年平均切变系数有如下统计规律:山区草地为0.1以下,草原为0.15,同类地形随地表粗糙度增大而明显增大,大风段山区灌木比草地大30%。该结果可用于北方相似下垫面下的风能评估和风电场预可研调查...
关键词:
幂函数 近地层 切变系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盛楠 闫立奇 肖峰 吴志强
本文对佳木斯地区塑料大棚的内外小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典型天气下,晴天中午大棚内外最高气温差异达20.8℃,棚内最高气温为36.5℃,超过作物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范围;雨夹雪天内外温差最小,最高温度差异6.4℃。夜间大棚内外最低气温差异在0.65℃~1.75℃之间,其中,晴天和多云天傍晚(18:00~20:00)棚内温度低于棚外。三种典型天气下大棚内均维持较高的湿度(80%~99%),远高于棚外的湿度(50%~80%)。大棚内的光强随着外界光强的增加而增加,雨夹雪天气的透光率最高可达74%,晴天最小为69%。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纪文真 陈先刚 姚平 赵晓惠 杨宇明 唐寿岚
为了解滇西北高原未干扰湖泊湿地小气候特征,选取香格里拉县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碧塔海湖滨草甸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设点定期观测,并利用毗邻设置的自动气象站数据对比订正插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滨草甸上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日均值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具有显著的高原气候特征;气温日均值在水平方向上有随距湖边距离增加先升后降的现象,绝对湿度日均值变化情况则相反,草甸周边森林植被和湖泊水体均有降温增湿的同向影响;在地表上20~150 cm高度层内气温和绝对湿度日均值垂直变化不明显,可能受制于过饱和含水下垫面及多风环境;与邻近香格里拉基准气象站对比,碧塔海湖滨湿地具有很明显的冷湿效应。
关键词:
未干扰湖滨湿地 小气候特征 滇西北高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云蕾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卢凌霄 俞孜 刘艳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关键词:
次生林 小气候特征 喀斯特峰丛洼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斌 陈亚宁 郝兴明 李宝富 曹志超
凝结水是干旱区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2010年6—7月采用底部连通和不连通的微渗计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胡杨林、柽柳丛和裸地3种典型下垫面土壤凝结水的变化特征、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研究区裸地土壤凝结水总量最多,其次为柽柳丛的,而胡杨林的最小,其凝结水总量分别为2.60、2.49、1.26 mm,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下垫面类型土壤的日均凝结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②凝结过程一般从22:00持续到次日8:00,晴天日出后一定时间范围内凝结现象仍继续发生,3种下垫面土壤凝结水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2:00~4:00左右达到第1个峰值,第2个峰值出现在8...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亚红 杜建民 李建设
为减少夜间日光温室前屋面的热量损失,采用内设保温幕的方法测试其效果。结果表明:①保温幕的保温效果晴天优于阴天,其保温性表现在对气温的提高上,对土壤温度的提高效果不明显。晴天夜间室温平均提高1.5℃,幕上温度降低1.6℃,地表温度提高0.4℃;阴天夜间室温平均提高0.9℃,幕上温度降低0.9℃,地温提高不显著。②保温幕的降湿效果晴天优于阴天。晴天夜间相对湿度平均降低3.7%,绝对湿度降低1.48hPa,统计结果显著;阴天相对湿度平均降低2.9%,绝对湿度降低不显著。③日光温室保温幕能起到一定节能效果,晴天节能6%,阴天节能4%。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保温幕 小气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钧杰 张永强 陈兴武 赛力汗·赛 薛丽华 范贵强 王志敏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对新疆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及其群体内部光、温变化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周期,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了0(N_0),94.5(N_1),180(N_2),240(N_3),300(N_4)和360kg/hm2(N_5)6个施氮肥处理,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茎型特征,叶垂直分布及其形态特征,冠层光、温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_0处理相比,增施氮肥冬小麦叶片的长、宽及叶片总面积均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叶层LAI、各节间长度和节间粗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施氮量 冠层结构 小气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沣 张京祥 罗震东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典型的后发地区,其城镇化是一种多重约束条件下城乡要素的重新分配,面临着后发语境下经验失灵的特殊困局。结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宁夏南部山区村镇调研为例,总结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困局的现状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深入解析困局产生背后的机制因素,最后,文章提出以作为"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的人力资本培育作为破解困局的可能路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伟 谢嫦 董远德 高益 唐亚杰
在乌鲁木齐地区要实现日光温室越冬生产,保证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需增加能源供应以维持温室内小气候环境达到作物生长适宜的条件。研究该地区冬季日光温室作物越冬栽培中加温对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为乌鲁木齐生产型日光温室优化调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选取了位于乌鲁木齐地区西山农牧场的两栋结构相同的日光温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测试和分析了加温与不加温条件下日光温室内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小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外温度维持在-14.5~3.7℃的范围时,加温可使温室内夜间空气温度提高10℃,白天提高7℃,后墙温度提高8℃。相比之下,不加温的温室在测试期间白天室内温度可保持在4.0~33.1℃范围内,夜间保持在3.9~9.5℃范围内,后墙温度维持在12.3~19.0℃之间。针对该地区冬季的实际情况,当室外每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以上且日照较为充足时,可选择不进行加温的越冬种植方式。而当室外平均温度在-12.0~1.9℃范围内时,根据白天的日照条件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可以考虑在夜间进行加温,以提高温室内的温度。乌鲁木齐地区日光温室进行安全越冬生产时需补充大量的热能,导致生产能耗和成本的增加,在了解温室内小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应采用有效的能耗控制策略,满足作物生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小能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
乌鲁木齐 日光温室 小气候 热风加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