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94)
- 2023(5258)
- 2022(4559)
- 2021(4246)
- 2020(3773)
- 2019(8628)
- 2018(8542)
- 2017(15745)
- 2016(8948)
- 2015(10010)
- 2014(9822)
- 2013(9587)
- 2012(9024)
- 2011(8229)
- 2010(8378)
- 2009(7472)
- 2008(7327)
- 2007(6341)
- 2006(5549)
- 2005(4840)
- 学科
- 济(35527)
- 经济(35504)
- 方法(18446)
- 管理(18132)
- 业(17704)
- 数学(16674)
- 数学方法(16314)
- 企(13721)
- 企业(13721)
- 学(13066)
- 农(8639)
- 地方(8183)
- 中国(7311)
- 贸(7232)
- 贸易(7225)
- 易(6996)
- 农业(6030)
- 土地(5939)
- 业经(5919)
- 和(5671)
- 财(5626)
- 环境(5580)
- 理论(5187)
- 资源(5186)
- 生态(4476)
- 制(4443)
- 划(4198)
- 地方经济(4137)
- 融(4117)
- 金融(4115)
- 机构
- 学院(126410)
- 大学(125803)
- 研究(52210)
- 济(44270)
- 经济(43291)
- 管理(43263)
- 科学(39327)
- 理学(37522)
- 理学院(36961)
- 中国(36943)
- 农(35660)
- 管理学(35591)
- 管理学院(35403)
- 所(29787)
- 农业(28566)
- 京(28228)
- 业大(28064)
- 研究所(27950)
- 中心(23192)
- 江(19445)
- 院(19223)
- 省(18858)
- 农业大学(18627)
- 室(18029)
- 财(17988)
- 北京(17830)
- 科学院(17630)
- 实验(16702)
- 范(16634)
- 师范(16306)
- 基金
- 项目(95208)
- 科学(72332)
- 基金(68561)
- 家(65891)
- 国家(65491)
- 研究(57567)
- 科学基金(52879)
- 自然(39725)
- 自然科(38701)
- 自然科学(38690)
- 自然科学基金(37963)
- 省(37589)
- 基金项目(36375)
- 社会(33735)
- 划(33508)
- 社会科(31905)
- 社会科学(31899)
- 资助(29235)
- 教育(25914)
- 重点(23195)
- 计划(22631)
- 科技(21623)
- 编号(21246)
- 发(20564)
- 科研(19507)
- 部(19334)
- 创(18972)
- 创新(17970)
- 专项(17067)
- 大学(16070)
共检索到182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陆颖 王保林 沈艳
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直接关系。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21、16、11、9、5、3、2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赖草(Leymus secalinus)、早熟禾(Poa annu)等优势植物及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植物群落地上部C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全N含量大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P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C∶N、C∶P、N∶P整体表现为21年退耕地最大,9年退耕地最小;优势植物C含量表现为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全P含量表现为地下部大于地上部;植物群落N∶P值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优势植物N∶P值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N∶P均小于14。典型草原区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在整体水平上均受到N素的限制,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草原的退化和恢复具有指示作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蔡育蓉 陆琪 吴宛萍 周瑶 贾希洋 宿婷婷 马红彬 胡艳莉
研究植物群落特征对草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FM)为对照,研究了草地封育(FY)和鱼鳞坑整地1年(Y1)、3年(Y3)、6年(Y6)、10年(Y10)和15年(Y15)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鳞坑和封育措施下,植物物种数较放牧增加。其中鱼鳞坑使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比例增加;封育使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增加;随鱼鳞坑恢复年限增加,优势物种呈根茎-疏丛-密丛型植物的变化趋势。2)草地植物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呈现鱼鳞坑居中,封育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鱼鳞坑植被仍处于恢复演替阶段。3)鱼鳞坑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随恢复年限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其多样性显著(P<0.05)高于放牧草地,与封育草地接近;各措施下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阶段。相对而言,放牧草地稳定性最大,鱼鳞坑15年稳定性最低。相对放牧草地,鱼鳞坑可改善植被,但弱于封育草地恢复效果,一定的放牧干扰有利于群落稳定性的增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包秀霞 易津 廉勇 刘书润 吉木色 乌仁其木格
为研究不同放牧方式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系数,探讨不同放牧方式典型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给典型草原区的生态恢复建设和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通过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三种不同放牧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结构对比能看出,四季轮牧建群种克氏针茅重要值最大,定居放牧区一年生植物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两年度内除均匀度指数外其他三个多样性指数都有所增加,两年度内均匀度指数存在下降的趋势,并且四季与两季轮牧植物优势度均低于定居。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1,0.899。这三个多样性指数与P...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放牧 群落多样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艳燕 胡云锋 刘越 于国茂 毕力格吉夫
采用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对位于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开展了野外综合考察。基于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LUCC)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利用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物种数、群落α多样性以及群落β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量是随着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但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数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菊科植物则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规律;豆科植物则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生态工程区域,无论是物种总数不同科目物种数量均是最少的;②物种重要值的分布特征是:羊草、克氏针茅等建群种在背景样地中最高、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其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伴生种、杂...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利用强度 典型草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红梅 孙启忠 花梅
【目的】探讨草甸草原区16个不同植物群落天然牧草青贮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以草甸草原区16个站点牧草为试验材料,将鲜草切短装入聚乙烯袋中,然后用真空包装机抽真空并封口,贮藏60d后进行青贮料发酵品质(pH值,氨态氮(NH3-N),乳酸(LA),乙酸(AA),丙酸(PA),丁酸(BA),总酸(TA))和营养成分分析(缓冲能值(BC),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评定。【结果】大部分原料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缓冲能较低,适合调制青贮。与原料相比,青贮后各站点材料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斌 陈林 吴秀玲 张硕新 谢应忠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分析法,对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群落(蒙古冰草群落、赖草群落、甘草群落、沙蒿群落)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到了枯落物输入对土壤呼吸的贡献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有枯落物输入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无枯落物输入的土壤呼吸;4种群落枯落物对土壤呼吸CO2的贡献量依次为:甘草群落(0.095g/(m2·h))>蒙古冰草群落(0.083g/(m2·h))>赖草群落(0.076g/(m2·h))>沙蒿群落(0.041g/(m2·h)),枯落物呼吸日贡献量与地表温度呈线性正相关。枯落物呼吸贡献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呈"双峰"曲线,2次峰值分别出...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枯落物输入 土壤呼吸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霍新茹 沈艳 马红彬 王国会 陆颖 洪乐乐 张小菊 胡艳 马登宝 李东
探讨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对了解草原植物的生长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鄂克托前旗荒漠草原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4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植物叶片N、P内稳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优势植物叶片N、P含量及N:P差异显著(P <0.05);N元素内稳性指数(H_(N))以牛枝子最高,属于稳态型;P元素内稳性指数(H_(P))以猪毛蒿最高,属于稳态型;N:P内稳性指数(H_(N:P))以牛枝子最高,属于弱稳态型。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对化学计量内稳性变异解释率分别为56.9%、9.9%,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但其它土壤理化因子对其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在氮含量较低的荒漠草原,多年生植物N内稳性和N:P内稳性较高,采用保守养分策略,其中N内稳性较高的灌木牛枝子适应性更强;一年生植物P内稳性较高,N:P内稳性比较低,采用奢侈分配策略;影响化学计量内稳性主要因子为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优势植物 叶片化学计量内稳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文兵 施颖 邢亚芸 张茜 郑志虎 罗巧玉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作为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营地下生活啮齿类动物,其通过挖掘行为将大量土堆积于草地,形成大小不一呈镶嵌式分布裸露土丘,对周围植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在封育与放牧条件下,对青海贵南高寒草原鼠丘及周边区域群落植物种组成和重要值、功能群生物量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明晰鼠丘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特征在放牧和封育下的趋同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和放牧样地鼠丘上植物种数极少,分别为17种和11种,封育利于鼠丘植物种的侵入和生长;2)鼠丘形成增加周围区域地上生物量122.71 g·m~(–2)和地面芽植物比例(20.77%),降低地下芽植物比例(22.50%),促使鼠丘周边区域草地由禾草/莎草群落向禾草群落转化,但对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无影响;3)封育降低了鼠丘周边区及非鼠丘区草地群落稳定性,放牧增加了鼠丘周边区及非鼠丘区草地稳定性;4)鼠丘草圈增加的植物生物量可部分补偿裸露鼠丘损失的地上生物量,封育和放牧样地分别补偿35.28%和57.93%的裸露鼠丘损失生物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玲 施建军 尚占环 史惠兰 陈伟元 更尕陈林 更求巴毛
为探讨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原适宜的磷肥施用量,2017年在海晏县西海镇轻度退化高寒草原上,选用磷酸二铵,设置0(CK)、120(P_1)、240(P_2)、360(P_3)、480 kg·hm~(–2)(P_4) 5个施肥梯度,以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为指标,筛选区域磷肥增施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增施磷酸二铵后草原植物群落中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的重要值显著增加(P
关键词:
磷酸二铵 高寒草原 群落特征 生物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肖翔 李多才 安玉峰 马周文 武哲 彭泽晨 侯扶江
在祁连山北坡中段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夏季牧场,分析在不同地形和不同放牧强度共同作用下高寒草甸植物和高寒灌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群多样性、高度、冠幅及其重要值。结果表明,1)谷地、阳坡、阴坡3种坡向,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总物种数在中度放牧时最高;阴坡,轻度放牧和中度牧牧群落功能多样性显著高于重度放牧(P <0.05)。2)不同地形,α多样性指数几乎在中度放牧下最高,重度放牧下最低。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谷地的物种丰富度最大,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小。3)阴坡,轻度放牧豆科株高、冠幅及重要值最大;谷地和阳坡莎草科重要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多,阴坡与之相反;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在中度放牧下最大;可食阔叶草重要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多,且在谷地最大;不喜食植物重要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在阳坡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储 闫玉春 蔡育蓉 王旭 徐大伟 珠娜 张敬敏 辛晓平 陈金强
[目的] 通过揭示开垦草原退耕后不同恢复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旨在为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管理和恢复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与对照的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进行同步调查,并借助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对退耕地和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分物种重要值,植物多样性指数及响应比等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了开垦草原退耕后不同恢复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退耕5年、13年和17年的样地植物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的天然草地,而退耕19年的样地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天然草地无显著差异;相较于退耕5年的退耕地,在退耕时间更长的退耕地中,植物群落主要层片由菊科植物转变为禾本科植物。退耕地群落演替过程中,随退耕年限增加,与天然草地间差异性减小,逐渐接近天然草地。[结论]退耕是一种有效的促使植物多样性接近天然草地的措施。且除退耕年限外,退耕地与天然草地间群落相似程度同时受天然草地初始状况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如梦 张炳学 王晓霞 韩凤朋
为探讨植被种植过程中土壤–植被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长年限(种植1、10、20和30年)苜蓿草地土壤与植物养分含量变化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200 cm土层中,土壤C和N的垂直分布具有一致性,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并在30 cm以下基本保持稳定;土壤P的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保持稳定;土壤C∶N,C∶P和N∶P均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长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10年达到最大值。2)苜蓿叶片C、N、P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相似,种植10年达到最大值;叶片C∶N、C∶P、N∶P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先下降后回升。3)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相关关系(P> 0.05)。研究结果表明,当苜蓿种植到10年之后,应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以保证苜蓿正常生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董乙强 周时杰 聂婷婷 姜安静 安沙舟
为探究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态位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不同草地类型(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的方法,对封育区(10年)和自由放牧区内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对不同草地类型进行围栏封育措施,发现除温性荒漠草地外,温性草原和山地草甸大部分植物种均表现出生态位宽度指数高于放牧样地,封育措施在温性草原和山地草甸中的效果更显著。2)与自由放牧区相比,温性草原封育后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指数、Pielou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均呈现显著增加31.81%~90.80%(P <0.05),表明围栏封育措施在温性草原效果最好。总之,围栏封育(10年)对温性草原及山地草甸植被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不利于温性荒漠草地的植被恢复,表明不同的草地类型对围栏封育的响应显著不同,效果不一。因此在对退化草地治理恢复时,围栏封育应结合植被类型、植被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封育措施,以期达到更好的封育效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彦东 马静利 马红彬 周瑶 李成 董川
研究植物根系特征变化对进一步了解禁牧封育过程中的植被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荒漠草原不同封育年限(0、3、7和15年)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liora)、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4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封育对优势植物根性状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植物地上部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封育措施下不同植物根性状变化不尽相同,短花针茅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和根总体积封育后显著降低(P <0.05)。研究认为,封育在一定程度改善了荒漠草原植物根性状,但不同植物变化不一,单一的封育措施短期内较难取得显著成效,需结合其他措施以加速植被恢复进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培栋 张良键 张晓亮 李鸣 张陈洁 王忠
为研究江西省草地资源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本文在赣北山区鄱阳湖流域设置了61个2 m×2 m的草地群落样地,包含废弃农田、山坡草地和杂草地三种样地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样地之间物种组成差异,并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分别探究了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本区域内草地植物41科93属111种。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相对简单,不同生境条件下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2)三种样地的土壤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山坡草地土壤总碳和土壤总氮含量较低,而废弃农田土壤总磷含量较高;3)植物物种和群落两个水平上,三种样地的植物C、N、P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废弃农田样地植物N含量较低,P含量较高;而山坡草地植物C含量较高、P含量较低;4)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是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对江西北部草地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为该区域草地资源保护及恢复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