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23)
2023(2184)
2022(1918)
2021(1826)
2020(1699)
2019(3716)
2018(3600)
2017(6202)
2016(3872)
2015(4249)
2014(4279)
2013(4150)
2012(3861)
2011(3670)
2010(3621)
2009(3456)
2008(3493)
2007(3135)
2006(2748)
2005(2607)
作者
(14379)
(12028)
(12015)
(11389)
(7445)
(5969)
(5258)
(4865)
(4527)
(4321)
(4302)
(4079)
(4050)
(4027)
(3892)
(3854)
(3650)
(3558)
(3481)
(3443)
(3326)
(3104)
(2998)
(2892)
(2750)
(2725)
(2692)
(2687)
(2642)
(2535)
学科
(10263)
经济(10214)
管理(8680)
(7647)
(6132)
企业(6132)
(5056)
(4666)
方法(3894)
(3842)
数学(3293)
(3217)
数学方法(3204)
(3143)
中国(2924)
体制(2689)
(2276)
业经(2264)
土地(2251)
制度(2245)
(2181)
农业(2169)
(2158)
金融(2158)
银行(2151)
(2094)
(1945)
(1913)
玉米(1895)
(1745)
机构
大学(56301)
学院(55407)
研究(24578)
(20125)
科学(18926)
(17152)
中国(16835)
经济(16714)
农业(16436)
管理(15568)
(15020)
业大(14244)
研究所(14020)
理学(13271)
理学院(13023)
管理学(12607)
管理学院(12514)
(12385)
(10805)
农业大学(10507)
中心(10336)
(9542)
(9265)
(9176)
实验(9022)
(8901)
(8889)
实验室(8604)
科学院(8551)
重点(8237)
基金
项目(40371)
科学(28672)
(28444)
国家(28244)
基金(27682)
研究(23038)
科学基金(20773)
(16561)
自然(15666)
自然科(15242)
自然科学(15232)
(15219)
自然科学基金(14952)
基金项目(14517)
社会(12795)
社会科(11918)
社会科学(11912)
资助(11412)
计划(11252)
科技(11172)
重点(10429)
教育(10014)
(9365)
(8831)
科研(8487)
专项(8465)
(8419)
(8308)
(8180)
编号(7996)
期刊
(20473)
经济(20473)
学报(19198)
(18724)
科学(13991)
研究(13872)
中国(13344)
大学(12514)
学学(12200)
农业(12179)
(7258)
(7178)
业大(5658)
管理(5657)
林业(4866)
农业大学(4627)
(4352)
(4330)
金融(4330)
教育(4044)
科技(3825)
财经(3805)
中国农业(3722)
自然(3329)
(3221)
业经(3178)
问题(2890)
科技大(2874)
科技大学(2874)
技术(2815)
共检索到83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慕瑞瑞  梁熠  王乐  张晓丽  康建宏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宁夏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旱地春玉米合理密植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当地大规模种植的2个玉米品种大丰30和先玉698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梯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逐渐增加,在成熟期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达到了最大值。群体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重、穗粗、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等先增加后减小,秃尖率均先减小后增大,2个品种均在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比在5.25万株/hm~2时产量增加了73.39%、36.2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丰30和先玉698的适宜密度是6.75万株/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祖栋  陈先敏  李斌彬  申思  邓涛  李凤元  周顺利  
播期和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2个关键因素。为明确不同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对夏播播期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以中农大788和科河699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0日、17日、24日3个播期,以及67 500(A),75 000(B),82 500(C)株/hm~2 3个播种密度,调查其生育进程、形态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玉米吐丝前的生育进程加快,籽粒灌浆期延长,第3播期(6月24日)的籽粒无法正常成熟。晚播(第3播期)相较于早播(第1播期即6月10日),中农大788穗位高和科河699株高、穗位高均显著增加,2个品种茎粗均显著减小;2个品种空秆率和倒伏率均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中农大788主要由于千粒质量降低,导致产量降低21.8%,科河699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导致减产41.3%。密度C较密度A,2个品种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显著增加,茎粗则显著减小。中农大788在密度B获得最大产量且显著高于密度A,分别为12 450,11 097 kg/hm~2。随密度增加科河699空秆率增加,导致穗数并未显著增加,穗粒数减少,密度C较密度A产量显著降低,分别为7 548,9 464 kg/hm~2。播期密度互作仅对倒伏率有极显著影响,对植株形态指标、空秆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显著。综合来看,中农大788平均产量高于科河699,前者在晚播和高密条件下空秆和倒伏率低,产量更稳定。实际生产中,夏玉米应尽量早播,晚播可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减少产量损失,选育耐密品种是增密增产的关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继颖  高聚林  王志刚  于晓芳  包海柱  胡树平  刘剑  白云龙  闫东  
为揭示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各器官产量对于密度调控的响应规律,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分别为45 000,60 000,75 000,90 000,97 500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青贮玉米不同器官对全株饲用产量贡献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冀承单3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是茎秆和叶片;在45 000株/hm~2及97 5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叶片,其次为茎秆,再次为籽粒;而在75 0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为叶片,再次为茎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秆及叶片产量贡献率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而茎秆及叶片含水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含水率随着密度增加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全株产量与鲜草器官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籽粒器官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各器官产量均与其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从全株青贮产量最高角度,推荐冀承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推荐真金青贮31号适宜种植密度75 000株/hm~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杨峰  董飞  王苗  贾亚琴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晓娟  何海军  寇思荣  周玉乾  刘忠祥  杨彦忠  连晓荣  周文期  
为寻求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种植密度,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种植密度下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贮玉米新品种,为试验区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6个品种高、中密度较低密度分别增产8.1%~43.0%和5.0%~19.9%,以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增产幅度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各品种青贮玉米收获天数延长,茎粗减小,持绿性降低,其中高密度较低密度收获天数延长3.2%~10.6%,茎粗减小6.0%~22.8%,持绿性降低2.7%~3.9%。各品种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较低密度降低6.8%~13.5%;相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较低密度增加5.0%~8.5%和5.9%~16.2%。综合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品质等相关性状,在张掖地区适栽青贮玉米品种为陇青贮2号、武科青贮107和北农青贮368,其中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武科青贮107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宗贵  孙磊  王浩  王淑兰  王小利  李军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塬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差异的影响,旨在揭示旱地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确定与降水资源相适应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于2015—2016年以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D1(5.25万株/hm2)、D2(6.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和D4(9.7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玉米各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速率(Pn)、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于德花  陈小芳  毕云霞  邵秋玲  
本研究以平展型玉米(Zea mays)雅玉青贮8号、半紧凑型品种京科青贮516和紧凑型品种黎民518为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的青贮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籽粒产量的最佳适宜密度不同,鲜草产量的适宜密度高于籽粒产量的适宜密度。随群体密度的增加玉米刈割青贮时的绿叶片数、单株鲜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呈下降趋势;秃尖长、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折)率、瘤黑粉病病株率逐渐增加;高密度下千粒重降低;青贮生育期略有延长。供试品种中黎民518最耐密植,京科青贮516边行优势强,最不耐密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梦  梁茜  葛均筑  郑志广  张垚  马志琪  吴锡冬  杨永安  侯海鹏  
为明确施氮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以京农科728(JNK728)为材料,设置密度和施氮量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JNK728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N180相比,N300和N360叶面积指数(LAI)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DM)显著增加。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同等施氮水平下JNK72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和DM,但显著提高V12-R1+20阶段的LAI。增加施氮量和增加密度均可显著提高JNK728的产量,低密度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显著增加穗行数和千粒质量而提高产量,高密度下施氮量超过300 kg/hm~2显著增加行粒数,增加密度通过增加穗数提高产量。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降低31.2%~72.3%,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12.5%~52.6%,增加密度后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在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达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时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达12.0×10~3 kg/hm~2。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选择耐密抗倒品种在中密度(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实现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以达到12.0×10~3 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苏天增  侯乐新  张玉强  王方明  彭雷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水平对青贮玉米高产群体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高产、广适青贮玉米杂交种大京九26为材料,设置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 6个密度水平,研究其产量突破21 000 kg/hm~2的高产群体生理特征、农艺性状对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青贮玉米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突破21 000 kg/hm~2处理为6.75万,7.50万株/hm~2,分别为21 751.1, 22 551.1 kg/hm~2,5.2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低,7.50万株/hm~2处理较5.25万株/hm~2处理增幅为30.4%,达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群体叶面积系数吐丝期达最大值。其中6.75万,7.50万株/hm~2 2个处理最高,分别达5.19,5.32,青贮收获期分别为3.68,3.85。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为正向效应,总光合势为326.51×10~4~384.37×10~4(m~2·d)/hm~2;玉米光合生产率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平均光合生产率为6.50~7.64 g/(m~2·d);密度对农艺性状影响大小依次为单株鲜质量(17.6%)>单株干质量(15.5%)>穗位高(4.7%)>持绿性(3.0%)>植株含水量(2.1%)>茎粗(1.9%)>株高(1.8%)。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突破21 000 kg/hm~2的最佳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彩云  李伟  党红凯  郑春莲  马俊永  李科江  王广才  张胜古  
以郑单958、先玉335和中单909这3个主栽夏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密度梯度下三品种的产量、产量性状、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期及与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6~9万株/hm2密度内,随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穗重呈降低趋势;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增大,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密度的增加提高了群体的光合能力;产量方面以先玉335平均产量最高,其次为中单909,郑单958最低。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和密度呈线性关系,中单909的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郑单958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的回归关系好,斜率最大,随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幅度较大,穗性状降低的幅...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向前  白岚方  路战远  郭晓霞  孙峰成  程玉臣  贾凯  王玉芬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以及产量影响的差异性,阐明春玉米灌浆中后期籽粒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形成机制,为春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春玉米品种广德5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密度处理对春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光响应曲线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气孔导度日变化以及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只是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各密度处理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V"字形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种植密度的光响应曲线拟合较好,在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超  李文峰  赵耀  尚敬敏  
【目的】作物适宜性评价是进行生产区划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基于气象、土壤、地形数据,构建适宜山地环境的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和方法。【方法】在文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遴选18个生态指标构成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作物模型法构建,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生态效应,其他指标采用隶属度函数法分数值型和概念型分别构建。各因子权重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和适宜性函数构建玉米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适宜性评价模型及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的数据通过空间分析获得。针对山区耕地的立体分布特点,运用ArcGIS工具综合耕地利用、土壤类型、行政区划划分评价单元,经GIS的插值处理、统计分析,获得各评价单元18个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进而运用评价模型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寻甸县,全县耕地共划分为8 415个评价单元,其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4个方面适宜以上的面积分别占比58%、86%、42%、90%。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中,高度适宜区和适宜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4%、50.6%,主要分布在中-东南部低中山丘陵区,中北部金沙江河谷,西部河谷槽区也有小范围的分布;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9.4%和4.6%,主要零星分布在中部以西地区,而在西北部相对集中。【结论】评价方法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山区耕地立体分布特点,研究区适宜性区划呈碎片状分布,分布情况与区域生产情况基本相符,气候和立地条件是影响研究区玉米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从锋  赵明  刘鹏  张吉旺  杨今胜  柳京国  王空军  董树亭  
【目的】探讨中国不同年代玉米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密度的响应,为玉米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中国1960s、1980s、2000s 3个年代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遗传改良过程中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主要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随着年代的更替,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的籽粒产量均显著提高,其中2000s单交种相比1980s和1960s平均提高25.7%和35.8%,而其亲本提高了16.3%和29.7%,百粒重明显增加,但杂种优势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年代玉米随年代更替株高、穗位高以及穗位高/株高变化不明显,而植株茎粗增大,叶向值显著升高,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锦越  宋碧  罗英舰  张军  刘婕  杨翠  丁含成  
【目的】黔北地区玉米种植密度较低,缺乏耐密抗倒品种,为筛选出适宜黔北地区种植的抗倒伏玉米品种。【方法】以2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抗倒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明确影响玉米倒伏的茎秆因素。【结果】同一密度下随节间部位的上升,各品种的茎秆穿刺、压折和压碎强度有所降低。增加种植密度,不同品种茎秆抗倒力学性状变化不同。先玉1171、郑单958、仲玉3号和金玉838的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较大。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穿刺强度与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压折强度与压碎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倒折率与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地上第4节穿刺强度和地上第3节压折强度分别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节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压碎强度分别与倒伏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茎秆强度的大小是影响植株倒伏和倒折的主要因素。【结论】综合各参试品种的抗倒力学特性和产量认为,先玉1171、正红431、仲玉3号、靖单12号、郑单958和新中玉801表现较好,适合在黔北地区推广种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建华  齐华  张卫建  于吉琳  宋振伟  刘颖  郑成岩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丹玉39和沈单16)光合产物积累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叶向值、叶面积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而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SPAD则呈下降的趋势,说明高密度群体造成光分布不合理,叶片衰老快。不同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紧凑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为12159.85 kg.hm-2、11134.734 kg.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0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丹玉39和沈单16的产量分别为8514.483 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