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0)
2023(5593)
2022(4419)
2021(4244)
2020(3097)
2019(7319)
2018(6899)
2017(10265)
2016(7316)
2015(8581)
2014(8794)
2013(7536)
2012(7119)
2011(6656)
2010(7109)
2009(5919)
2008(5902)
2007(5555)
2006(5011)
2005(4611)
作者
(19284)
(15973)
(15914)
(15315)
(10130)
(7630)
(7467)
(6298)
(6056)
(6035)
(5567)
(5500)
(5278)
(5128)
(5068)
(5061)
(5053)
(4879)
(4708)
(4670)
(4440)
(4222)
(3883)
(3868)
(3851)
(3754)
(3630)
(3561)
(3345)
(3268)
学科
教育(20407)
(15043)
经济(15027)
管理(12807)
教学(12617)
中国(12004)
理论(10280)
(9713)
(7878)
(7412)
企业(7412)
学法(6970)
教学法(6970)
方法(5707)
(5186)
(5121)
学理(5090)
学理论(5090)
研究(4911)
数学(4622)
(4547)
发展(4498)
(4376)
数学方法(4376)
思想(3910)
(3893)
政治(3766)
业经(3736)
改革(3721)
计算(3680)
机构
大学(100701)
学院(95305)
研究(37581)
教育(31460)
(26868)
师范(26660)
管理(25286)
(24643)
经济(23735)
(23729)
科学(23634)
师范大学(22136)
理学(21628)
理学院(21159)
管理学(20300)
管理学院(20096)
中国(19864)
(19099)
研究所(17628)
(17085)
技术(16844)
北京(15906)
职业(15781)
中心(15375)
(14553)
(13639)
(13148)
业大(12922)
(12827)
教育学(12044)
基金
项目(60291)
研究(52121)
科学(47532)
基金(37727)
教育(34817)
(32811)
国家(32391)
社会(27638)
科学基金(26132)
社会科(25790)
社会科学(25783)
(25720)
编号(24613)
(23964)
成果(23905)
课题(21645)
基金项目(18812)
(18639)
重点(16004)
自然(15460)
规划(15403)
自然科(15082)
自然科学(15075)
资助(14879)
自然科学基金(14785)
(14748)
项目编号(14349)
(13992)
(13901)
(13278)
期刊
教育(57471)
研究(39520)
中国(32662)
(27061)
经济(27061)
学报(15544)
职业(14314)
技术(14134)
大学(12978)
科学(12973)
(12685)
学学(9990)
(9680)
技术教育(9263)
职业技术(9263)
职业技术教育(9263)
农业(9212)
管理(9088)
高等(7125)
(6937)
论坛(6937)
成人(6203)
成人教育(6203)
图书(6099)
高等教育(6095)
(5658)
(5068)
财经(5052)
(4784)
发展(4713)
共检索到155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彬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科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亟待实现从低质量教学向高质量教学的跃升,从而超越技术层面的有效教学,建设高品质的内涵教学,保障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与成效。学科高质量教学须以尊重学科知识科学价值、拓展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赋予学科知识时代意义为表征。建设学科高质量教学的实践路径在于,将教材中的公共知识转变成教师个体可把控的教学内容,将“压缩”而成的教材“解压”成学生可理解的学材,将学科知识的学术语言“翻译”成学生可接受的学习语言,并在生成背景或应用情境中生成学生可感知的学科实践意义。为了保障学科高质量教学得以持续推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教学目标调整机制、学科教学知识积累机制和学科教学绩效认定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潘小芳  程红艳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然而,教育机会均等容易陷入“形式平等但实质不平等”的困境。因此,教育质量公平观应该直接聚焦到教育结果,关注学生能力差距的缩小。本文引入能力平等理论,认为正义社会应致力于公民能力的整体提升,首要关切是减少权利匮乏带来的能力缺失。能力平等视角下教育质量公平的合规范性要求是确保公民底线层次的能力门槛,合发展性目标是提升公民较高层次的可行能力,合需要性理想是扩展公民高阶层次的能力集合。能力平等视域下确保教育质量公平的资源分配应遵循平等原则、优先原则与充足原则,同时,需建立基于能力平等的教育质量公平评价标准,构建“国家-省级”不同层次的教育质量公平监测体系及保障学生能力平等的教育问责制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个体成长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绝非个体发展的终结。如果说个体成人或成熟的标志乃是个体的哲学自觉,也即意识到自我作为人的目的与责任,由此而走向自我生命的深度反思,那么个体哲学自觉发生的关键时段在青年期并延伸到成年阶段,个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一般在35-40岁。一个人青春年少,难免血气旺盛,不足以达成深度的反思,因而需要持续的实际生活历练。个体走向哲学自觉的标志性实践形式是成为父母并懂得如何恰切地教育子女,子女的成长成为见证个体完整成人的试金石。我们需要立足终身发展,重新审视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并适当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安全感是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也是关涉个体成长的基础性素质。充分的安全感实现在人与人的爱的联系中。亲子之爱对个体早期安全感的满足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父母亲的爱与陪伴是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基本素质。安全感作为当下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地促成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投入,友爱与正义的结合构成学校教育之个体安全感促进的基础素质。伴随个体发展,安全感的获得逐渐地变成一种主动的生命成长,个体对安全感的获得与满足逐步转向一种努力寻求自我突破、以期更高境界的生命实践。安全感的实现最终走向人的自我教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吕守军  代政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做出的深刻判断,体现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即高质量发展是追求更高的使用价值,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遵循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则是其重要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郅庭瑾  马云  
个别化教学最本质的内涵在于,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适合不同学生的特质和强项,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形式"相同"的教学看起来平等但未必公平,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的教学才是最公平的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公平意蕴可以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认识和实践。开展个别化教学需要解决好尊重个性与发展共性的价值冲突、实践中的制度性矛盾、本土问题与国外借鉴、理论研究与学校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罗祖兵  温小川  
学习独立性缺失是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导活动的绝对主导性而导致学生学习活动受到严重挤压甚至消失的现象。造成该缺失的原因是对教学统一性的强调过甚,对教导价值的过分夸大以及对教师价值的过分推崇。它导致了教学中的过度教导,对学生主体性的束缚和对发展机制的错误理解。本文从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角度论证了学习独立性的存在。学习的独立性是指学习可以脱离或较少依赖教导而存在。其提出有利于实现学习的本体性目的,促进知识的个性化,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使课堂教学以学为本。实现学习独立性的策略是"有限教导",即教师尽量不教,尽量少教和尽量间接教。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宇  范芹  
就业是民生之基、财富之源,当前稳就业和保就业仍然是“六稳”“六保”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助推器,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就业产生了较为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在把握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数字经济能够扩容就业“蓄水池”,使就业机会推陈出新;能够筑牢就业“压舱石”,让就业生态千姿百态;还能旋转就业“魔方块”,令就业结构革故鼎新。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劳资关系或日益紧张;对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替代效应,收入差距或逐步扩大;对不同产业行业产生差异化影响,经济效率或受到影响。数字经济视域下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包括:依靠平台经济,扩大数字就业岗位,创新就业形式;改善教育体系,注重数字人才培养,优化就业结构;关注青年群体,拓宽数字就业选择,增强就业信心;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数字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保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玉军  韩震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公正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公正占据极其重要的分量。改革发展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盼,回应人民的新要求,着力破解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要把维护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瑞华   杨成环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语言文字规划的战略需要,也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际,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目标的更新、教育功能的转向和教育体系建设三个维度对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特征进行解析。通过分析认为,实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着力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广泛凝聚共识、着力补齐短板,加强供给保障,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战军  常琅  张泽慧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把握百年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胸怀"两个大局"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出发点。新阶段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优化调整、效率优先、协同发展、服务贡献和全方位开放的逻辑,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聚焦优化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深化国际与交流合作新局面。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向军   石丽萍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要求。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解决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同时也为教育强国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要紧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以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增强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的时代任务。围绕时代任务,要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为主线,以建设“针对性”和“吸引力”兼具的思政“金课”的高效课堂为抓手,以打造一批“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为手段,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同向同行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枝航   周光礼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明确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意蕴、衡量标准和建设路径。具体而言,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组织的有序分布和各种高等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从功能角度看,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既要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发展又要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进而,对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衡量,既需考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否推动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又能够推动国家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国家,也需审视其是否能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主体作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完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体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构成和重要基石,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步伐、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意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族地区需从教育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四个镶嵌共生的维度构建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架构,形成人才质量提升与教育育人属性相融并进、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凝聚民心相辅相成、经济转型牵引与教育赋能科创相得益彰、文化共生追求与教育调谐认同相互依存等发展共识。构建多维复合教育质量观、促进教育质量评价优化、构筑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推动多元主体共意善治,将成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进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裴云  
高职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学科意识的萌芽。学科的本义在于对知识(技术)的整理与优化,学科建设水平是体现高等教育高等性的基本标志。高职教育学科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动因。高职教育学科建构应遵循职业和技术的方向,并解决观念和技术上的难点。学科并非普通高等教育的专利;高职教育学科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高职教育学科建构殊为艰难,且攸关高职教育未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