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37)
2023(13381)
2022(11534)
2021(11015)
2020(9283)
2019(21260)
2018(21229)
2017(40136)
2016(22089)
2015(25165)
2014(24646)
2013(23836)
2012(21735)
2011(19447)
2010(19550)
2009(17746)
2008(17153)
2007(15255)
2006(13209)
2005(10999)
作者
(60747)
(50350)
(50201)
(47481)
(32104)
(24156)
(22764)
(19720)
(19185)
(18078)
(17336)
(16807)
(15975)
(15856)
(15487)
(15180)
(14929)
(14848)
(14501)
(14274)
(12408)
(12379)
(12137)
(11471)
(11347)
(11300)
(11247)
(11137)
(10132)
(9936)
学科
(82825)
经济(82747)
管理(66275)
(61178)
(53181)
企业(53181)
方法(40414)
数学(34855)
数学方法(34298)
中国(23571)
(21202)
技术(19668)
业经(19390)
(19191)
(17991)
地方(17818)
理论(17052)
教育(14808)
农业(14203)
(14180)
(13633)
技术管理(13178)
(13130)
贸易(13121)
环境(13080)
(12703)
(12394)
(12212)
财务(12134)
财务管理(12116)
机构
大学(301076)
学院(296993)
管理(122140)
(111434)
经济(108813)
理学(106359)
理学院(105168)
管理学(102997)
管理学院(102444)
研究(95308)
中国(68978)
(64482)
科学(60476)
(49656)
(46080)
业大(44561)
(43921)
中心(43483)
(43314)
研究所(42134)
(41697)
师范(41352)
北京(40878)
财经(39929)
(36365)
(35774)
(35340)
农业(34090)
师范大学(33176)
技术(33004)
基金
项目(208552)
科学(164650)
研究(155356)
基金(148992)
(128693)
国家(127553)
科学基金(110909)
社会(95928)
社会科(90797)
社会科学(90773)
(83800)
基金项目(79363)
教育(73482)
自然(72442)
自然科(70822)
自然科学(70810)
(69844)
自然科学基金(69488)
编号(64357)
资助(60970)
成果(52521)
(47130)
重点(46347)
(45196)
课题(45076)
(43807)
创新(43155)
大学(40533)
项目编号(40270)
科研(39414)
期刊
(119366)
经济(119366)
研究(88289)
中国(61848)
教育(47394)
管理(46206)
学报(45757)
科学(41864)
(39525)
(36350)
大学(35782)
学学(32033)
技术(28914)
农业(28161)
(21723)
金融(21723)
图书(20639)
业经(20307)
经济研究(18646)
财经(18420)
科技(17268)
(15632)
技术经济(15482)
(14963)
问题(14884)
理论(14445)
书馆(13905)
图书馆(13905)
实践(13499)
(13499)
共检索到433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谢菊  叶绍梁  
认为博士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某种脱节,造成了博士生培养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博士生培养与学科点建设及学科的科研方向存在着若即若离的现象;博士生培养以导师为单元而不是以学科为单元;培养制度的外在强制性过强,比较死板,不能及时按照博士生培养的要求进行调整等。指出博士生创新培养在本质上也是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制度的重要内容。建议要从源头上把博士生创新培养纳入博士点学科创新体系中,必须建设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博士生创新培养体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宁生  
认为学科是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坚持四个原则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基础,科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前提,处理好四个关系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条件建设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重点。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松  
本文在对研究型大学与学科建设的含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特点,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思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林成华   张维佳  
在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部署的背景下,校地共建研发实体逐渐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互动机制的重要运行载体。本文围绕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互动关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选取浙江大学衢州“两院”作为校地共建研发实体典型案例,从渠道机制、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四方面分析浙江大学衢州“两院”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的互动模式并总结其建设经验,即国家需求导向下的产学强强合作、基于产学双元需求的科教分工、依托产学声誉的引资引智平台。针对现有产学互动的供需脱节、消极合作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本文提出需进一步从决策端和行动端角度完善制度规范、依托科研生产一体化链条重塑组织定位、遵循“中心-外围”规律打造有序生态、面向地方需求创新运行模式,以构建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沁平  
自主创新能力三大要素:创新人才、创新体系、创新文化新学科形成的两种方式:分解派生和会聚融合学科会聚型科技平台的管理要有利于发挥四种聚合力量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尤其重要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向兴华  杜娟  
指出如何更好地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作用是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认为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形式,以杰出领军人物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生力军,构建和加强一流创新团队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系统分析了一流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和建设原则,进而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流创新团队提出了几点对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夏品奇  程永波  
论述了特色学科对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重大意义,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如何创建特色学科,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色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红霞  高抒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从单一学科的讲座、院系,发展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等机构。尽管如此,其不懈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观和自由探索、不畏权威的学术信念和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没有变,因而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家的创新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谐一致,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和谐一致。中国研究型大学由于具有不同的知识观传统,因此对学科建设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偏差,在学术组织、学术信念和学术活动上没有突破"体用两分"的模式。中国研究型大学内涵式建设要循序渐进、分类定位;以服务社会作为科学研究和学科融合的生长点;调整研究机构和院系组织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路;以国际化为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海良  
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龙头,对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产生直接影响。加强学科建设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当前,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管理中,还存在着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江惠云  陈金彦  
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事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把握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特点,通过凝炼学科方向、培育人才团队、建设一流平台、培育重大成果、推进协同创新和形成支撑学科发展的制度和文化,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学科的科学发展是一流学科建设重要保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红  
新型研究型大学继承了研究型大学的某些基因,但又具有研究型大学之外的创新输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已表现出不同于既有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和发展样态,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发展空间的有限性。在讨论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兴起的条件后,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三维创新:一是国家重大利益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需求;二是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办学体制要给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创新的体制保障;三是从组织基础、权力基础、资源基础等方面提出使新型研究型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创新的运行机制。最后强调,新型研究型大学要能够存活下去、持续发展且兴旺发达,必须依赖于整体社会建构起由需求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所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生态。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新艳  
从合作关系建立、用户信息环境构建、信息素养联合培养、嵌入式学科情报研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个性化服务的途径,提出了通过优化学科馆员工作团队和分工协作机制深化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思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惠琴  彭方雁  
首先阐述了学科团队、集群创新等概念;其次,根据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内涵,从资源集中、学科综合、职能多样、文化宽松等方面分析了学科团队集群创新的优势;最后,从发展规划、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环境氛围等角度提出了学科团队向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