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88)
2023(13687)
2022(11441)
2021(10397)
2020(8552)
2019(18885)
2018(18783)
2017(34292)
2016(19016)
2015(21464)
2014(21254)
2013(20223)
2012(19088)
2011(17432)
2010(17875)
2009(16699)
2008(16390)
2007(15269)
2006(13662)
2005(12735)
作者
(53553)
(44899)
(44502)
(42210)
(28451)
(21233)
(20186)
(17233)
(17040)
(16250)
(15323)
(15079)
(14603)
(14348)
(14105)
(13603)
(13345)
(13039)
(12994)
(12808)
(11564)
(11062)
(10707)
(10427)
(10329)
(10026)
(10011)
(9814)
(9050)
(9017)
学科
(72261)
经济(72151)
管理(59817)
(57457)
(46927)
企业(46927)
中国(28025)
(22995)
地方(21435)
业经(20270)
方法(20189)
(19970)
技术(19589)
(19163)
(15993)
银行(15966)
数学(15926)
农业(15813)
数学方法(15697)
(15497)
(15292)
金融(15285)
(14721)
(14288)
理论(14178)
技术管理(13408)
教育(13364)
(12393)
环境(12331)
(11877)
机构
大学(264021)
学院(262941)
(105264)
经济(102783)
管理(96418)
研究(94891)
理学(80677)
理学院(79690)
管理学(78340)
管理学院(77818)
中国(71996)
(57718)
科学(55159)
(52736)
(47436)
(44114)
中心(42752)
(42394)
研究所(42179)
财经(39522)
(38218)
师范(37820)
北京(37067)
业大(35817)
(35513)
(34960)
(34903)
农业(32542)
经济学(31529)
技术(30331)
基金
项目(167336)
科学(132654)
研究(130101)
基金(116849)
(100283)
国家(99308)
科学基金(85515)
社会(82197)
社会科(77779)
社会科学(77765)
(69337)
教育(61305)
基金项目(61080)
(57089)
编号(53857)
自然(51254)
自然科(50085)
自然科学(50072)
自然科学基金(49178)
成果(46309)
资助(45790)
(41258)
课题(40391)
(40205)
重点(38312)
创新(36645)
(36395)
(36027)
发展(33629)
国家社会(33312)
期刊
(131795)
经济(131795)
研究(89122)
中国(71125)
教育(47237)
(41882)
(41696)
管理(41530)
学报(38602)
科学(36205)
大学(31240)
(29045)
金融(29045)
农业(28083)
学学(27770)
技术(25252)
业经(23236)
经济研究(20365)
财经(20139)
(17489)
问题(16238)
科技(15134)
(14747)
图书(14509)
(13756)
论坛(13756)
技术经济(12867)
职业(12848)
(12280)
(12143)
共检索到434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苗素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庞青山  薛天祥  
总结了大学学科制度建设中四个问题,并提出了三条创新的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振权  
随着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对创新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有新的进展,本文分析了整个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发展脉络。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首先是从一元论发展起来的,进而发展到二元和多元论;之后又从外部因素转到内部因素的探讨,继而出现内外部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最后发展到现在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本文通过评述这些动力机制后得出两点启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惠琴  彭方雁  
首先阐述了学科团队、集群创新等概念;其次,根据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内涵,从资源集中、学科综合、职能多样、文化宽松等方面分析了学科团队集群创新的优势;最后,从发展规划、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环境氛围等角度提出了学科团队向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正华  
2004年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创新管理体制,用新的“学科点管理体制”取代了“教研室管理体制”。“学科点”管理体制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速学科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和人才梯队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保障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立国  田浩然  孙颖慧  
基于教育部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质量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科评估结果的不同层级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A类学科的促进作用强于B类学科,B类学科又强于C类学科,学科评估结果较好反映了学科发展质量;学科发展质量与省域创新显著正向关联,A类学科和B类学科每增多1%,发明专利成果会分别增多0.241%和0.102%;学科发展质量影响发明创新的区域异质性显著,A类学科在不同地区均为强有力的创新支撑,B类学科在东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显著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只有A类学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发展水平的梯度性相适应;学科发展主要通过影响创新的经费、人才和制度等对于区域创新起到支撑作用,当前只有A类学科能够通过三大机制形成全方位支撑,而B类学科主要通过人才机制实现,C类学科在三大机制中均未显现出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炜  唐路路  孙泽华  邵婧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国家发展的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核心技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选择需要核心技术支撑的大飞机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战略优势、市场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核心出发点,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继而采用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最终完善有利于核心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新型举国体制下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助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刚  赵志耘  许端阳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十八大给予了系统且明确的回答,即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本文从科技创新驱动的要素重组、产业结构升级和需求结构优化三个视角,探讨了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连生  文少保  
跨学科研究组织是当今大学研发创新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制度又是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为了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和难题,是学科至上还是问题优先,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张力相持。大学内部传统学术组织以学科为导向,虽有其优势,但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却陷入了困境。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基于问题导向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制度安排,建立以问题为中心、任务为导向、团队为研究单位、基于合同管理的一种独立于院系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应博  何建坤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金奇  冯向东  
大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科规训制度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即学科规训制度对于学科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规限作用。学科规训促进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机构的形成与扩展;促进了学科研究范式和教学模式的形成。同时,学科规训使早期统一的知识文化分为“两种文化”,而且使文化的“形而上”和“形而下”发生分离;学科规训还对跨学科研究构成限制。从大学知识生产、学科发展与学科规训的关系可以揭示学科规训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这一独特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光兴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因果关系模型,通过反馈回路分析、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也产生挤出效应;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反馈回路关系,当期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通过反馈回路对未来的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解决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能促进技能偏向型技术创新的人才,推动有益于创造新市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为未来的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政府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激励有益于促进企业进行技能偏向型的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产业升级互动的良性循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游家胜  
大学文化创新是促进大学不断发展、使大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大学文化创新自身动机的产生以及创造热情的激发、创新行动的引发和推进,同样需要能量充足的动力驱动。大学应着眼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多种关系以及创新主体的精神领域,全面发掘可资利用的动力源,并通过动力平衡机制的建立和对动力作用关系的能动处理,使大学文化创新拥有稳定、持久的动力支撑系统。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欧进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角色、责任与使命,正确处理好大学、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短期任务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对促进我国大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从注重规模和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正在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