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67)
2023(8496)
2022(7075)
2021(6656)
2020(5549)
2019(12153)
2018(11767)
2017(22063)
2016(12555)
2015(14151)
2014(14308)
2013(13244)
2012(12029)
2011(10989)
2010(11194)
2009(10701)
2008(10685)
2007(9788)
2006(8611)
2005(8118)
作者
(33194)
(27807)
(27481)
(26464)
(17642)
(13152)
(12728)
(10740)
(10717)
(9992)
(9417)
(9341)
(8961)
(8808)
(8759)
(8563)
(8215)
(8195)
(8172)
(7918)
(6933)
(6794)
(6636)
(6429)
(6277)
(6260)
(6180)
(6171)
(5478)
(5341)
学科
管理(41407)
(40857)
经济(40767)
(38514)
(32125)
企业(32125)
方法(17527)
(16070)
(15929)
数学(14852)
数学方法(14582)
中国(14329)
(11353)
银行(11345)
(11261)
(11143)
保险(11052)
(10759)
业经(10604)
(10381)
(10336)
财务(10310)
财务管理(10284)
企业财务(9832)
(9722)
金融(9720)
理论(9208)
体制(8762)
教育(7688)
(7606)
机构
大学(176481)
学院(174957)
(69557)
经济(67938)
管理(66496)
理学(56898)
理学院(56244)
管理学(55168)
管理学院(54835)
研究(54092)
中国(44566)
(39528)
(36298)
财经(30303)
科学(29949)
(27507)
(27095)
(25716)
中心(25583)
(25420)
师范(25220)
北京(22914)
研究所(22755)
财经大学(22696)
(22574)
经济学(21779)
(21328)
业大(21290)
师范大学(20301)
(19655)
基金
项目(111229)
科学(89871)
研究(86377)
基金(81808)
(69144)
国家(68494)
科学基金(60294)
社会(56254)
社会科(53114)
社会科学(53105)
教育(43662)
基金项目(42537)
(42536)
自然(37454)
自然科(36646)
自然科学(36638)
(36572)
自然科学基金(36031)
编号(35883)
资助(33211)
成果(31524)
(27634)
(26639)
课题(25941)
重点(25232)
教育部(24128)
(23727)
(23387)
人文(23138)
大学(22985)
期刊
(77738)
经济(77738)
研究(59308)
中国(40580)
(32451)
教育(31632)
管理(26780)
学报(22770)
(22443)
金融(22443)
科学(22268)
(20585)
大学(19121)
学学(17763)
财经(16177)
技术(14841)
(13803)
农业(13009)
经济研究(11558)
业经(11283)
问题(9773)
职业(8872)
财会(8209)
理论(8194)
(8120)
(7962)
会计(7451)
技术经济(7397)
现代(7387)
实践(7208)
共检索到270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秀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评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手段,也逐步被采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评教制度对于前提条件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任何细小行为都可以改变该制度的初衷,因此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着重探讨现行的学生评教制度引致的学生道德风险以及教师相应的行为逻辑与选择,以期对现有的学生评教制度引发反思,从而有所改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继良  龚放  秦雍  
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目前更多地演变成院系工作考核、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教学事务控制的政策工具,这背离了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高校学生评教制度定位应以教学学术治理逻辑为本,而不是行政治理逻辑。高校需要科学构建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改进的关联制度,通过优化学生评教管理过程,实现教师教学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评教个人信息推送与评教分析报告制度,为教师教学改进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实施教师教学发展性评价;建立学生评教与学生学习利益的制度链接及其运作机制,着力提升学生学习收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颖  
学生评教制度的引入悄然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互相取悦、互相关照",成为分数膨胀的诱因之一。通过建立分数膨胀的数学描述,并利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学生评教制度下分数膨胀的内在逻辑,以及教师间行为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在学生评教制度下,学生成绩和学生评教双重膨胀都是最优策略,且教师会互相模仿放松给分的行为直到全部教师都放松给分。遏制分数膨胀之风是"标",树立良好学风,鼓励教师在教学上多投入、学生在学业上多努力才是"本"。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蒋士会  牛宏伟  李枭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双主体之一,直接参与教学的建构与生成。学生之学是教师之教的必要遵循和根本依据。这两方面构成学生评教的内在逻辑。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活动中主要存在三类问题:学生评教存在失真现象,学生评教的基础支持系统建设迟缓,学生评教结果的处置不够合理。为此,高校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理念,落实全面释放评教改进功能的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多元主体耦合评教的模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孙银光  赵舒月  杜时忠  
本研究以学生道德行为的层次结构为核心问题,从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三重基础及道德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相互竞争的心理机制,分析了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研究发现,学生在不同日常冲突情境中会表现出差异性道德行为,包括外在情境催发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和道义观念主导的信念性道德行为,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层次性逻辑结构及综合性影响要素要求学校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道德冲突和规范层次三种依据,掌握知识、生活和教育三重逻辑,沟通符号、意义和生活三个世界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行为规范并将之应用到日常道德冲突之中,顺利实现道德情绪的稳定和道德认知的深化,从而在个体和整体层面实现道德行为的有序提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文霞  
高校学生评教制度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宗劲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演化过程。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现阶段诸多限制条件下的次优选择。要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成熟完善,政府应该利用其在资源配置权利上的优势地位,安排相关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及进程,从而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雯  杨霞  
[期刊] 征信  [作者] 郑煌杰   王子淳  
NFT(Non-Fungible-Token,又称非同质化通证)是一种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块,具有唯一标记且限定数量的技术特性,主要以“染色币”与“以太坊意见征求稿”为技术原理,这些使得其能够作为检验数字资产真实性和所有权的有效凭证,从而得以广泛应用于社交平台、交易平台与金融活动、元宇宙等场景。NFT在应用过程中,也极易引发技术与信息风险、交易与金融风险、版权侵权风险。然而,在法律上将NFT定性为货币、民法上的“物”与“债”、虚拟财产都存在较大困难,故可以尝试将其等同于加密数字凭证。基于此,能够在技术与应用层面将NFT进行分割,同时以确定NFT的法律界限作为其治理基础,建立分化应用分类监管结构作为其治理框架,创设技术标准体系作为其治理规则,构建多元共治机制作为其治理保障,进而最大化发挥NFT的科技附加值,促进数字经济安全稳定协调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桃生  
任何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两重性。存款保险制度在部分国家的运行状况表明,它也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1987年美国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的破产所引发的美国银行体系的危机,更进一步地引起了人们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议和怀疑。本文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及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可能产生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对如何控制道德风险及其具体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祝孔海  
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了避免银行破产给存款人造成损失及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避免金融体系发生动荡与危机,应构建存款保险制度。但存款保险制度不是灵丹妙药,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容易发生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有可能在存款人、银行经营者以及银行所有者任何一方发生。但银行经营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经营者造成的,因此,需要银行所有者设计出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防止银行经理人发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对于银行所有者道德风险的消除,首先要创新银行管理制度;其次,要严格遵守银行经营“三原则”,即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防止银行经营目标单一化;第三,要规范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晓凤  尹伯成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是为了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但是 ,由于存款银行的债务不能履行 ,风险便向保险机构转移 ,潜在地增强了银行风险资产的选择动机 ,因而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诱因。要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性 ,必须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比例、实行变动的存款保险率、降低银企间长期交易关系的重要性、提高银行资产的市场性 ,以控制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银行道德风险。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彭思源  刘芳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缓冲由于存款人对银行清偿能力的担心而产生的挤兑。但存款保险也和其他任何保险一样,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印尼实施存款保险后对道德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实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印尼银行业的道德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钱小安  
本文从探讨存款保险的体制目标入手,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护小额储户利益、防范银行危机、提供存款清偿机制等功能,展示了从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转变的市场取向,以及能提供有效的金融稳定机制。通过分析存款保险与其他种类保险的特征,揭示了存款保险所隐含的道德风险与代理问题。文章认为,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有一系列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完善的银行治理结构、审慎的银行监管、普遍的存款保险理念、单一的存款保险机制、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监管协调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在法律制度、组织架构、融资机制、监管协调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建华  张显球  
本文着重考虑存款保险制度的两个方面 :道德风险问题和以风险为基础的定价问题 ,其中将特别考虑市场不完全的现实情况。其结论包括三个方面 :1 通过实施一种以风险为基础的定价规则 ,从而确实能够为道德风险难题提供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2 当存在不对称信息时 ,由于时间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影响 ,公正地对存款保险进行定价是不可能的 ;3 作为存款保险制度的一种结果 ,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这无疑增加了银行失败的预期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