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19)
2023(5926)
2022(5016)
2021(4678)
2020(3976)
2019(8933)
2018(8868)
2017(16994)
2016(9614)
2015(11063)
2014(11145)
2013(10263)
2012(9298)
2011(8512)
2010(8619)
2009(8240)
2008(8148)
2007(7390)
2006(6484)
2005(6268)
作者
(25280)
(21270)
(20857)
(20131)
(13385)
(10079)
(9674)
(8043)
(8030)
(7653)
(7134)
(7107)
(6914)
(6697)
(6575)
(6431)
(6357)
(6259)
(6230)
(6150)
(5420)
(5118)
(4887)
(4879)
(4777)
(4773)
(4668)
(4658)
(4170)
(4082)
学科
管理(33223)
(31272)
经济(31194)
(27929)
(25046)
企业(25046)
(12931)
(12809)
方法(11797)
数学(9844)
数学方法(9680)
业经(9018)
(8728)
中国(8676)
(8061)
(8045)
财务(8027)
财务管理(8004)
企业财务(7603)
体制(7517)
(7074)
金融(7071)
(6946)
银行(6939)
(6624)
(6386)
贸易(6383)
(6279)
教育(6243)
理论(6234)
机构
大学(135998)
学院(133321)
(53734)
经济(52540)
管理(49321)
研究(43358)
理学(42129)
理学院(41628)
管理学(40925)
管理学院(40644)
中国(32891)
(29794)
(28380)
科学(23248)
财经(22768)
(20881)
(20831)
(20642)
中心(19994)
(19043)
师范(18914)
研究所(18276)
北京(18131)
经济学(17159)
财经大学(17031)
(16346)
(16155)
(15699)
业大(15690)
经济学院(15392)
基金
项目(85413)
科学(68977)
研究(67439)
基金(62855)
(52935)
国家(52477)
科学基金(46063)
社会(44147)
社会科(41731)
社会科学(41724)
教育(33201)
基金项目(32684)
(32469)
自然(27768)
(27739)
编号(27709)
自然科(27136)
自然科学(27129)
自然科学基金(26676)
成果(25239)
资助(25206)
(23011)
(20485)
课题(19970)
重点(19225)
(18628)
教育部(18498)
大学(18410)
国家社会(18278)
(18228)
期刊
(61592)
经济(61592)
研究(43962)
中国(31972)
(24729)
教育(24326)
管理(19793)
学报(17492)
(16154)
科学(16011)
大学(14790)
(14402)
金融(14402)
学学(13238)
财经(12350)
技术(10767)
农业(10742)
(10574)
经济研究(9432)
业经(9171)
问题(7716)
(7064)
世界(7060)
图书(6926)
国际(6617)
理论(6468)
职业(6430)
(6159)
论坛(6159)
财会(5942)
共检索到208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亮  
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显示,美国对学生网络欺凌的规制以"实施手段以言语欺凌为主""实施时间和地点无限制"和"旁观者助长欺凌效应"等特征作为前提,规制的逻辑基础是学校对学生的言论规制权。在规制范围方面有限且适度,既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又要兼顾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在规制模式方面,推行以社会共治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协同监管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方伟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欺凌问题已经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文章阐述了网络欺凌的内涵、形式和特征,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存在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影响网络欺凌的因素较为复杂、网络欺凌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三大特征,进而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开设专题课程,提高学生对网络欺凌及其危害的认识;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反网络欺凌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行价值引领;加强应对措施,建立网络欺凌事后应对机制;家校联合,加强网络欺凌防治工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孟凡壮  俞伟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孟凡壮  俞伟  
目前我国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初步建构了校园欺凌的松散型法律规制体系,但这一法律规制体系未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层级过低,校园欺凌预防机制不健全,报告机制和处理机制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展望未来,我国可在参考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法》,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进一步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理机制,强化校园欺凌的协同治理机制,在社会、政府、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以"学校"为轴心的防治校园欺凌的综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焕灵  
美国联邦层面的《民权法案》《1973年康复法案》《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残疾人教育法案》等法律和"正当程序条款""平等保护条款"等宪法条款已成为残疾学生提起校园欺凌学区法律责任诉讼的主要依据。美国法院在一系列相关案件的审理和裁决中,确立和完善了故意漠视、严重不当行为和适性教育等残疾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学区法律责任标准。然而,美国残疾学生法律救济的学区追责依然存在举证不能导致原告败诉、法律责任厘定困难、权利救济豁免权障碍以及权利审查标准高等一系列司法困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是伴随着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网络欺凌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再加上被欺凌者大多常保持沉默,使网络欺凌更为普遍,更加复杂隐蔽,也更加难以控制。网络欺凌需要综合治理,但根子在教育,学校需要加强预防网络欺凌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责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同情心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王薇  
欺凌行为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轻到重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过程。欺凌"先兆"是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的欺凌行为生发过程,这一过程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标准欺凌事件的关键。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三轮实验研究,形成"识别要素"+"消解策略"的欺凌"先兆"应对框架。在学校预防实践视角下,认识到欺凌"先兆"的普遍性和欺凌是可防可控的基本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细化和操作化,是预防欺凌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邹红军  柳海民  
本文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分析样本,采用话语分析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博弈论等理论思想对该欺凌事件作"还原"分析。结果发现:欺凌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强力表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内涵,是一个以舆论为载体的社会心理聚合、意见表达螺旋上升、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具有负面诱导与潜藏网络欺凌危机的多主体动态博弈过程。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中的舆情演化,防止其带来次生伤害的可行之法在于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媒体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廖婧茜  靳玉乐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和探讨校园欺凌问题,时至今日,已形成制度治人、服务助人、教育立人、文化育人、个性塑人的综合治理模式。美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根植于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体现了"全人教育"视野下,培养"整体的人"的教育目标。对比美国,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面临制度失守、社会失范、教育失真等现实难题,亟须在完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集中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建立反校园欺凌多元防治系统,逐步实现以法治人、以爱助人、以道引人、以情感人、以性塑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沿沿  顾建军  
美国"阻止欺凌"政府网站为学龄儿童提供了一系列反欺凌教学视频。"阻止欺凌"教学视频在一套连续、系统而实用的动画片中建构了与校园欺凌有关的各种人物形象,在视频的故事情节中传达欺凌的内涵与特征,教会儿童正确区分欺凌,掌握如何有效预防与应对欺凌的策略。教学视频包括"概念理解""实际应对"与"学习评价"三部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美国"阻止欺凌"教学视频鲜明的制作特色与积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问题与故事融合,用表征减少认知负荷;保护与预防并举,从根源减少校园欺凌;学习与评价协同,持续引导与规范行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任海涛  
政府、社会、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而治理校园欺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法治化"治理,法治化治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法律责任的设定。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校园欺凌"法律责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域外经验的介绍和对宏观治理策略的讨论层面,深入研究校园欺凌"应然法律责任"体系的成果鲜见。从我国立法和社会实践来看,现行立法对校园欺凌的责任追究呈现出"要么太重、要么太轻"的"两极化"趋势,这不利于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治理。因此应当立足我国实际,探索构建校园欺凌"中间性罚则"的立法原则以及欺凌者及监护人的"中间性处罚"内容体系。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也可以为未来立法提供有益参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志妍  张珊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是基于证据的实验性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项目。在行动路径上,项目确立从认知导向行为的目标体系,构建模块化的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认知网络欺凌的概念、角色,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探索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并以合作教育游戏2.0模拟实践强化,体验式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项目采取了模块课程育人、专业队伍支持、游戏活动强化和政策环境保障等几项反网络欺凌行动策略,在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和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蔡晓卫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运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为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应积极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自律作用,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促进校园网络的和谐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克松  沈家乐  杨磊  
全面而深入地调查我国中职校园欺凌问题对于营造安全稳定的中职校园环境、保障广大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全国12个省48所中职学校8208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的实证调查,揭示了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实然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使用广义阶层线性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学生及学校层面主要因素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职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属于正常水平,中职校园欺凌以"隐性欺凌"行为为主,中职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因素影响,班级氛围对中职校园欺凌有较强的干预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亮  
网络环境具有去中心、匿名、跨区域、互动等特征,因此学生言论自由界定保障与侵害的解决方法,完全不同于真实空间。美国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阶段具有受学校教育辅导的义务,校方可依据"不得干扰学校秩序或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标准,对其网络言论进行事前检查和事后监督。管制的言论包括:一是严重干扰和损害学校秩序的网络言论,如引起纠纷危险的网络煽动言论;二是严重侵犯或者羞辱其他师生、特定群体的网络言论,如网络威胁、骚扰、欺凌等言论;三是攻击性言论、猥亵言论等宪法低位阶言论。发生于校园外、课外时间的学生网络言论,只要与学校有所关联,满足"实质干扰"或者"合理的可预见"标准,学校就有权管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