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02)
- 2023(6537)
- 2022(5500)
- 2021(4881)
- 2020(3794)
- 2019(8713)
- 2018(8468)
- 2017(15775)
- 2016(8811)
- 2015(9994)
- 2014(10056)
- 2013(9526)
- 2012(9311)
- 2011(8718)
- 2010(8964)
- 2009(8006)
- 2008(7856)
- 2007(7246)
- 2006(6677)
- 2005(6352)
- 学科
- 济(41148)
- 经济(41098)
- 管理(21910)
- 业(21610)
- 地方(16416)
- 中国(15425)
- 企(15315)
- 企业(15315)
- 农(13090)
- 业经(10844)
- 方法(9845)
- 地方经济(9392)
- 农业(9291)
- 发(8889)
- 融(8178)
- 金融(8178)
- 银(8121)
- 银行(8112)
- 行(7995)
- 数学(7990)
- 数学方法(7856)
- 教育(7160)
- 环境(7100)
- 学(7053)
- 制(7043)
- 贸(6813)
- 贸易(6801)
- 财(6726)
- 发展(6686)
- 展(6659)
- 机构
- 学院(126041)
- 大学(122638)
- 济(51158)
- 经济(49974)
- 研究(47476)
- 管理(44633)
- 理学(37483)
- 理学院(36932)
- 管理学(36179)
- 中国(36023)
- 管理学院(35941)
- 科学(28357)
- 京(27647)
- 所(24377)
- 财(23052)
- 农(21921)
- 研究所(21787)
- 中心(21373)
- 江(21064)
- 范(20715)
- 师范(20511)
- 北京(18193)
- 州(17423)
- 财经(17342)
- 院(17081)
- 业大(16966)
- 农业(16697)
- 师范大学(16235)
- 经(15582)
- 省(15285)
- 基金
- 项目(77640)
- 科学(61700)
- 研究(61183)
- 基金(53347)
- 家(45561)
- 国家(45041)
- 科学基金(38568)
- 社会(38199)
- 社会科(36037)
- 社会科学(36033)
- 省(32443)
- 教育(29075)
- 基金项目(27961)
- 划(26893)
- 编号(26362)
- 发(23142)
- 自然(22962)
- 自然科(22433)
- 自然科学(22430)
- 成果(22381)
- 自然科学基金(22015)
- 资助(21273)
- 课题(19751)
- 发展(18964)
- 展(18584)
- 重点(17711)
- 部(16628)
- 创(16613)
- 年(16478)
- 规划(15574)
共检索到210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龚杰克
学生欺凌行为的生成与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当前特别需要以此为基础对标准欺凌之前酝酿阶段的行为或事件作出界定,以便于学校针对学生欺凌行为之前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采取相对应的教育措施,避免学生间的正常玩笑打闹行为演变为欺凌行为。未萌欺凌行为是萌芽欺凌行为产生的土壤,萌芽欺凌行为是标准欺凌行为形成的基础,从未萌欺凌行为和萌芽欺凌行为入手落实早期发现原则,有助于学校和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措施,达到消解学生欺凌行为于萌芽阶段的预防目的。
关键词:
未萌欺凌 萌芽欺凌 标准欺凌 早期发现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王薇
欺凌行为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轻到重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过程。欺凌"先兆"是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的欺凌行为生发过程,这一过程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标准欺凌事件的关键。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三轮实验研究,形成"识别要素"+"消解策略"的欺凌"先兆"应对框架。在学校预防实践视角下,认识到欺凌"先兆"的普遍性和欺凌是可防可控的基本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细化和操作化,是预防欺凌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
欺凌先兆 识别 消解 实验研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建华 潘云梦 张宗伟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且呈现出欺凌类型多样化、欺凌对象弱势性、欺凌行为残暴化、欺凌影响广泛化以及欺凌原因日益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是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个体因素,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家庭因素,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的社会因素。预防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给予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着力净化社会整体风气。通过学生自身、家庭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学生行为 心理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天添
依据社会认知理论的道德机制,本研究通过经验取样法研究范式,采用多时间段取样的采集方式,对66名汽车销售人员共计462份日记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以探讨领导欺凌对员工报复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验证道德认同与道德推脱的有调节的中介机制。根据研究结论可知:首先,领导欺凌与员工报复行为存在显著的倒U型相关关系,即领导欺凌会显著激发员工的报复行为,但该机制会随时间流逝而衰退;其次,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显著,说明员工在遭受领导欺凌后,其道德认同机制将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机制在短时内调节影响其报复行为。建议组织在管理者的领导力培养以及员工的道德培训、情绪宣泄渠道等管理机制方面进行完善,以降低"记仇"所带来的组织损失。
关键词:
领导欺凌 员工报复 道德认同 道德推脱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林芹
学生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本文主要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学生欺凌问题,首先介绍学生欺凌的普遍性与发生特点,其次阐释学生欺凌的个体心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包括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因素、校园与班级环境、教师认知信念与态度、同伴过程等,最后提出学生欺凌防治的启示建议。
关键词:
学生欺凌 心理-生态环境机制 预防干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亮 赵德成
文章基于PISA 2015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数据,系统评估了校园欺凌对于学生学业成绩和非认知领域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遭受欺凌使学生数学、阅读成绩分别降低5. 73分和0. 57分,对科学成绩几乎没有影响;不同类型欺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不同;遭受欺凌使学生珍视关系的合作意向、珍视团队的合作意向、学校归属感分别降低0. 07分、0. 14分和0. 28分,使学生学业焦虑、成就动机分别升高0. 15分和0. 02分;不同类型欺凌对学生非认知表现的影响效应不同。为了避免或减轻欺凌对学生教育表现的影响,本研究建议国家应加强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力度,切实维护学生发展权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开展校园欺凌监测和诊断,帮助学生克服校园欺凌;学校应加强反欺凌制度建设,多方合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克松 沈家乐 杨磊
全面而深入地调查我国中职校园欺凌问题对于营造安全稳定的中职校园环境、保障广大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全国12个省48所中职学校8208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的实证调查,揭示了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实然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使用广义阶层线性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学生及学校层面主要因素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职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属于正常水平,中职校园欺凌以"隐性欺凌"行为为主,中职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因素影响,班级氛围对中职校园欺凌有较强的干预作用。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校园欺凌 广义阶层线性模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纯槿 郅庭瑾
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调查数据,本文重点考察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省市校园欺凌状况,并与经合组织国家进行比较,进而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探查校园欺凌防治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扬 任海涛
回顾我国学生欺凌治理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学生欺凌法治体系是法律制度与欺凌治理实践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我国的学生欺凌治理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完善,最终实现法治化的整体过程,确立了学生欺凌多层次立法和“预防-认定处置”二分的治理框架。学生欺凌立法目前在欺凌的认定、欺凌严重程度的判定、惩戒措施选取以及程序性规定等具体问题上还存在矛盾冲突或缺漏。对此,需要进一步准确界定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主体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形成学生欺凌的分级处置机制,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学生欺凌法治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朔镔
近年来频发的学生欺凌事件本质上是深植于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的教育病灶。传统族群生活方式瓦解滋生的隐忧、学校教育制度变迁带来的困境以及大众传播媒介泛滥导致的症结是其深层诱因。传统蒙学"友道"教育建构了"和而不同、守信重义"的人际交往观念、"以学为友、同道相求"的人格完善模式、"以友辅仁、成材达德"的人文化成路径,对学生欺凌文化治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基于文化治理的相关理论,应发挥家庭在"友道"文化观念建构中的引导作用、学校在"友道"文化惯习养成中的化育作用以及社会在"友道"文化符码交换中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
蒙学“友道”教育 学生欺凌 文化治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方伟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欺凌问题已经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文章阐述了网络欺凌的内涵、形式和特征,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存在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影响网络欺凌的因素较为复杂、网络欺凌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三大特征,进而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开设专题课程,提高学生对网络欺凌及其危害的认识;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反网络欺凌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行价值引领;加强应对措施,建立网络欺凌事后应对机制;家校联合,加强网络欺凌防治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欺凌 网络欺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亮
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显示,美国对学生网络欺凌的规制以"实施手段以言语欺凌为主""实施时间和地点无限制"和"旁观者助长欺凌效应"等特征作为前提,规制的逻辑基础是学校对学生的言论规制权。在规制范围方面有限且适度,既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又要兼顾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在规制模式方面,推行以社会共治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协同监管模式。
关键词:
学生 网络欺凌 言论自由 法律规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 郑海啸
当前影响我国校园欺凌防治的一个主要困境在于"校园欺凌"认定过程中的概念模糊。美国以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的行为作为认定标准,并进一步将主动攻击他人的意愿、持续性的攻击行为及双方实力的悬殊作为构成校园欺凌行为认定的基本特性,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结合我国校园欺凌认定方面的现实困境,借鉴美国认定方式,应完善校园欺凌的认定标准,推动相关法律的惩治措施;明确校园欺凌的基本特性,细化欺凌的角色划分。发挥法律、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作用共同完善校园欺凌的认定,促进校园欺凌的防治。
关键词:
校园欺凌 认定标准 防治 美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晓 吴梦雪
本文运用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以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为逻辑起点,重新定义了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同时研究和分析了围观群体中的"助手""强化者""局外人"及"捍卫者"这四类围观者角色。发现虽然围观者在校园欺凌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由群体心理所控制的群体行为在产生和传导方面基本相似。同时,这些行为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消极影响。对此,研究围绕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行为机制提出了五项干预措施,以应对围观群体对校园欺凌的负面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占小军
服务交互双方权力的不对称,使得顾客欺凌员工行为频繁发生。通过对312名员工及其主管进行追踪调查,探讨了消极情绪、尽责性及主管支持在顾客欺凌行为对员工工作反应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消极情绪在顾客欺凌行为与员工服务绩效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在顾客欺凌行为与员工服务破坏行为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尽责性及主管支持能够缓解顾客欺凌行为对员工消极情绪的影响。此外,在讨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服务性企业如何预防及应对顾客欺凌行为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顾客欺凌行为 工作反应 尽责性 主管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