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02)
- 2023(4967)
- 2022(4453)
- 2021(4168)
- 2020(3836)
- 2019(9126)
- 2018(9056)
- 2017(17650)
- 2016(10195)
- 2015(11929)
- 2014(12271)
- 2013(12135)
- 2012(11558)
- 2011(10618)
- 2010(10744)
- 2009(9940)
- 2008(10089)
- 2007(9394)
- 2006(7987)
- 2005(7131)
- 学科
- 济(41842)
- 经济(41804)
- 管理(25195)
- 业(24584)
- 方法(22354)
- 数学(20179)
- 数学方法(19994)
- 企(19022)
- 企业(19022)
- 农(11852)
- 中国(10461)
- 财(10428)
- 学(9453)
- 贸(8399)
- 贸易(8396)
- 地方(8221)
- 易(8131)
- 农业(7722)
- 业经(7458)
- 制(7218)
- 和(6594)
- 理论(6513)
- 务(6407)
- 财务(6392)
- 财务管理(6371)
- 企业财务(5966)
- 银(5780)
- 银行(5759)
- 融(5503)
- 金融(5500)
- 机构
- 大学(150926)
- 学院(148712)
- 济(58656)
- 经济(57253)
- 管理(53945)
- 研究(51010)
- 理学(46462)
- 理学院(45843)
- 管理学(44950)
- 管理学院(44636)
- 中国(36086)
- 科学(32794)
- 京(32247)
- 农(28294)
- 所(26956)
- 财(26348)
- 研究所(24680)
- 范(24171)
- 师范(23987)
- 中心(23935)
- 业大(23722)
- 江(23263)
- 农业(22597)
- 财经(21132)
- 北京(20625)
- 师范大学(19375)
- 经(19078)
- 经济学(18325)
- 州(18278)
- 院(17543)
- 基金
- 项目(96307)
- 科学(74741)
- 研究(71369)
- 基金(67497)
- 家(58821)
- 国家(58288)
- 科学基金(48403)
- 社会(42661)
- 社会科(40273)
- 社会科学(40255)
- 省(38602)
- 教育(35901)
- 基金项目(35878)
- 划(33512)
- 自然(31164)
- 编号(30767)
- 自然科(30389)
- 自然科学(30377)
- 自然科学基金(29842)
- 资助(28079)
- 成果(26547)
- 重点(22503)
- 部(22429)
- 课题(22069)
- 发(21297)
- 创(19408)
- 教育部(19082)
- 科研(18936)
- 大学(18396)
- 性(18268)
共检索到217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夫艳 叶菊艳 孙丽娜
交流轮岗打破了教师专业生活的制度边界。作为流入校的"陌生人",交流轮岗教师在思考自己参与流动的意义、新环境中的社会关系与专业行为中进行着身份建构。借鉴陌生人社会学的有关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方式,以两所城乡对口交流学校的交流轮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交流轮岗教师与新情境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和互动可能。"旅居者""边缘人""新来者"是交流轮岗教师身份建构的亚类型。交流轮岗教师的身份建构是个体主动性和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既有效透视了交流轮岗教师的专业生存境遇,也揭示了影响教师能量发挥的因素,为政策实施提供了实践依
关键词:
交流轮岗 “陌生人” 教师身份建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之中,市场经济、城市化、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转型时期,新旧两种道德体系混合并存,引发了现代社会道德的双重困境,表现为公共生活的私人化、道德冷漠、信任危机和公共性的丧失。现代社会是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我们必须学会与陌生人一起生活,消除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建立一种陌生人间的新型道德关系,建设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文明社会。道德教育要引导人以道德的态度对待陌生人,改变对陌生人的无视和排斥,把陌生人作为他者尊重,建立与陌生人的契约信任关系,以开放的自我,增进与陌生人的信任型交往,实现与陌生人的共生共益,从而与陌生人团结而合作地生活在一起。为此,须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和共生体主义教育,树立一种新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关键词: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道德 道德教育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Anne Kreamer
最近我收到一封陌生大学生Zanele Mutepfa写来的约见信,她在信里说:"有些人可能觉得相信一个陌生人很奇怪,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曾获得过陌生人的信任,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走到今天。"我去见了这名学生,并和其他几位也见过她的专业媒体人取得联系,总结出了几条可能会帮到其他求职者的建议(并不仅仅适用于初入职场者)。拥有清晰的专业目标Zanele在给所有人发的邮件里很清晰地描述了她的几个目标:成为脱口秀主持人、成立一个女权组织、当一个作家。这其中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在传媒领域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郭芳
玛克辛·格林基于左派立场,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提出教师作为"陌生人"的观点。"陌生人"具有张力达到最高水平的"全面觉醒"意识;遵循"做哲学"的行动逻辑,即在意识到困境后尝试改变,主要是知觉世界方式的改变;改变知觉世界方式的途径则是借助想象的桥梁,"与艺术相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晶晶
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青少年学会道德地对待陌生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美国公立基础学校强调平等地尊重陌生人的异质性,即平等地尊重经济异质性、特殊学习需要及文化与价值观差异性;重视关心陌生人的多域实践,如作为同学的面对面非选择性关心及作为社区居民的近距离关心;创设多种条件促使青少年与学校内外的陌生人交往融合,以交往增进对陌生人的知情信任。平等、关心和信任这些互嵌价值观有助于缩小陌生人的心理距离与道德距离,以此为特征的陌生人伦理教育对于我国丰富学校德育、构建良序陌生人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姜衍
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在"陌生人"社会、网络媒体的交往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如何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范式下进行自我主体教育和理性交往,需要以一种自我体验式的历练来达到真正的自知自觉,即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引领自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但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盟友",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现代人远离自己的过程,也是心灵"暖死亡"的过程,导致的人性与道德问题后果严重。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形态的转变。
关键词:
与自己离异 现代教育 心灵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佳 叶菊艳 王健慧
以全国范围内5 238位教师及其中的909位交流轮岗教师为样本,考察向下流动、向上流动、同级流动三种不同轮岗的效果及其实现机制。结果表明,向下流动教师带动了流入校教师集体教学效能的发展,向上流动和同级流动教师的个体效能亦得到了增长,且前者的提升显著高于后者。三类教师对轮岗效果的自我报告均显著高于流入校教师的评价。轮岗教师对其在流入校的工作较为满意,其中同级流动教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向上和向下流动教师。向下流动教师的轮岗意愿通过轮岗教师在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上的工作参与,间接促进流入校教师集体效能提升;直接且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参与和工作适应间接促进其工作满意度。向上流动教师的轮岗意愿直接且通过其在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上的工作参与间接提升其教学效能;直接且通过其在学校发展上的工作参与,间接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同级流动的教师直接且通过其在学校发展上的工作参与和工作适应间接提升其教学效能及工作满意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毅 刘钾 孙国辉
追求丰富的生活、不断寻求刺激和新奇的东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由此产生的消费者多样化寻求行为正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产品创新的重要动力。笔者基于印象管理和解释水平理论,构建了他人在场情境下消费者多样化寻求行为的理论框架,采用心理实验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他人在场对消费者多样化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他人的多样化寻求行为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相比熟人在场,陌生人在场时消费者会采取更多的多样化寻求行为。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不同自我建构类型的消费者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而产生的多样化寻求行为有显著的差异。研究结论不仅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对本领域研究进行了理论拓展,并且对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客户选择和销售环境设计策略提供了管理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元涛 章婧
交流轮岗教师适应新工作场景的过程实际上是其社会表征的重构过程,历经锚定、具体化、自然化以及整合创生等社会心理机制。以社会表征理论为框架,通过质性研究将交流轮岗教师文化冲突与调适的内隐过程呈现出来,有助于引导交流轮岗教师将新环境中的信息、规范和教学方法与自身的原有理念、经验和知识相整合,加深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内化,构建富有持续创生意义的新认知结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安晓敏 佟艳杰
尊重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对轮岗交流政策的合理有效落实有重要的意义。以全国18省33县及以下6220名中小学轮岗交流教师为样本,从人口统计学、经济、家庭以及流入校支持维度考察教师轮岗交流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发现:对轮岗交流教师机会成本进行补偿,有利于扩大高度交流意愿教师的比重;单身、教龄短、职称低的教师对执行轮岗交流政策表现出更强的意愿;与原生家庭相比,照顾再生家庭是教师执行轮岗交流政策的主要阻碍;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受流入校客观条件以及流入校支持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师参与轮岗交流的意愿,应建立新闻舆论与监管部门的配合机制,内化轮岗交流政策;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强化轮岗交流意愿;保障教师家庭成员利益,免除教师交流后顾之忧。
关键词:
教师流动 教师轮岗 教师交流 轮岗交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奕 赵兴龙
进入新时代,教师交流轮岗迎来了新发展。新时代的教师交流轮岗是按照流入校的实际需求,通过精细化萃取共享流出校教师的优质服务属性,在可达场域内增强学生实际获得的体系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年龄学历结构的优化、集团化学区化的实行、好教师标准的回归、学生实际获得分配样态的构建等实践生态,为新时代教师交流轮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交流轮岗从教师个体到教师的优质服务属性的转变,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的实际获得构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育人体系,实现个性化育人。推进教师交流轮岗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动能,需要萃取教师优质服务属性,促进新型供给主体高质量发展,发挥学科组和年级组育人作用,完善评估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常态化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操太圣 吴蔚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轮岗交流在未来3-5年将制度化、常态化。相关配套措施重外在激励,而流入学校与轮岗教师之间的相互适应多有忽视,这不利于教师对流入学校产生组织认同。文章认为,未来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学校层面,充分发挥轮岗教师的专业力量,激发学校内在发展动力的形成,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该政策的既有目标。
关键词:
教师轮岗 学校变革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晨琛
政策的合法性是政策顺利执行的重要前提。如果某项政策的合法性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执行和效果。从相关政策文本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轮岗政策在政策主体、政策程序和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要提升该政策的合法性,需要从政策主体、政策程序和政策内容三方面着手,以提升政策主体的合法性权威、合格性权威,以及政策程序的民主科学性,规范政策内容,使其符合已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升该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以此提升中小学教师轮岗政策的合法性。本文尝试从政策合法性的角度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交流政策做出分析,并尝试给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