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69)
- 2023(7343)
- 2022(6041)
- 2021(5869)
- 2020(4496)
- 2019(10507)
- 2018(10564)
- 2017(19212)
- 2016(10934)
- 2015(11869)
- 2014(11809)
- 2013(11028)
- 2012(10233)
- 2011(9430)
- 2010(10117)
- 2009(9554)
- 2008(9731)
- 2007(8762)
- 2006(8307)
- 2005(7798)
- 学科
- 济(35412)
- 经济(35357)
- 管理(31626)
- 业(27793)
- 企(24418)
- 企业(24418)
- 中国(13176)
- 财(12936)
- 制(12864)
- 农(12257)
- 理论(10350)
- 教育(10319)
- 业经(10288)
- 方法(10053)
- 策(9652)
- 体(9040)
- 银(8246)
- 银行(8246)
- 学(8103)
- 行(7940)
- 税(7733)
- 教学(7552)
- 农业(7484)
- 融(7484)
- 金融(7483)
- 体制(7475)
- 数学(7431)
- 税收(7430)
- 收(7368)
- 数学方法(7219)
- 机构
- 学院(146207)
- 大学(145782)
- 济(57823)
- 经济(56327)
- 研究(52403)
- 管理(51108)
- 理学(41706)
- 理学院(41206)
- 中国(40670)
- 管理学(40578)
- 管理学院(40239)
- 财(33724)
- 京(31454)
- 科学(28174)
- 江(26041)
- 所(25802)
- 范(24720)
- 师范(24589)
- 财经(23984)
- 中心(23139)
- 研究所(22569)
- 经(21561)
- 北京(20911)
- 州(20496)
- 师范大学(19630)
- 教育(19474)
- 院(18833)
- 农(18773)
- 财经大学(17261)
- 经济学(17240)
- 基金
- 项目(82551)
- 研究(70834)
- 科学(64886)
- 基金(56175)
- 家(46775)
- 国家(46202)
- 社会(42506)
- 社会科(39946)
- 社会科学(39938)
- 科学基金(39350)
- 教育(35673)
- 省(32496)
- 编号(31619)
- 成果(29592)
- 划(27559)
- 基金项目(27252)
- 课题(24090)
- 资助(22805)
- 自然(21746)
- 自然科(21119)
- 自然科学(21114)
- 年(20875)
- 自然科学基金(20751)
- 性(19801)
- 重点(19175)
- 项目编号(19105)
- 部(19071)
- 发(18315)
- 规划(17827)
- 制(17696)
共检索到253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何茜 余雁君
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作为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建设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开齐、开足和上好美育课”保证了学校美育由无到有、由有到多、由多到好的课程建设要求,体现了学校美育从普及化到多元化再到优质化的渐进过程。为了促进中小学美育发展,应该依据政策要求加强学校美育治理,建设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同时依据“各美其美”的逻辑,形成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双轨发展模式,坚持“五育并举”,形成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相结合的立体美育空间,实现家校社“美美与共”的格局,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政策解读 美育课程 课程美育 五育融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欧阳丽
“课程美育”是广泛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进行审美教学的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课程美育”,有着“以美育人”的工具性、“全面发展”的目的性和“显隐结合”的载体性。结合高职院校新时代“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需求,依据美育规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实施高职院校“课程美育”,引导工匠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技、持之于行。遵从课程作为教育性经验的规律,从“内生融入”的教学设计、“协同联动”的教学组织、“师生共鸣”的教学策略、“增值发展”的教学评价等实践路径,实施“课程美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高质量美育新格局,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课程美育 以美育人 工匠精神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郭洁 薛玉飞
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阶段中共中央在金融领域的重大创举。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崛起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成果。梳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演变逻辑和现实动因发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能够满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政策供给,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从中共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角度,论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遵循,并从“人民性、市场化、国际化、科技化、普惠性、安全性”六大维度,阐释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涵要求。为更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度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并增强保持金融稳定性的能力,应当从打造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出发,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全面强化金融监管的前瞻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志兵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入推进办学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落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只有全面理解国家政策内涵,准确掌握政策导向,明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体对象、厘清四种实现形式、把握投入要素和定位,形成参与各方相互的认同、理念的相同、目标的趋同、行动的协同、责任的共同,才能探索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发展之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混合所有制 逻辑 内涵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艳艳
【目的/意义】针对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之间的融合性问题,厘清“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与教学逻辑,提出“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设计/方法】立足理论大格局、历史大视野、时代大舞台、人生大智慧,阐明“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对接、互动、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立足主题逻辑、关系逻辑、供需逻辑和机制创新,阐明“大思政课”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协调、知识供给侧与学习需求侧相对接、课程新内容与教学新方法相结合。【结论/发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育教学阵地之辽阔、视野之广博、格局之宏大、方法之前沿,要构建“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建立“多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优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新“协同高效”的育人方式、营造“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大思政 高校 教育教学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茂聪 刘含宇 侯洁
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论述。具身德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同时,形成自身鲜明的发展逻辑:在德育发展中,从身心分离状态走向"群己利群、天人和谐"的一元共生;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超越的态势,传统德育的"不变"与现代德育的"变"并存;在个体发展中,"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厚德载福"的精髓体现出刚性与柔性诉求的交织;在实践取向中,迸发出课内、课外的联动合力。这些发展逻辑彰显出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经验,日益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道德基础,并象征着德育理论实践的不断优化,揭示出未来具身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具身德育 发展逻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姜殿坤 李英翯
研究生美育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加强研究生美育之所以紧迫,原因在于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需求,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定。新时代研究生美育的内在意蕴表现为以五育融合为基点,以心灵塑造为旨归,以艺术教育为依托。新时代研究生美育包含三种基本形态,一是课程美育:开放包容,多元交叉,融合发展;二是科研美育:研究美、创新美相辅发展;三是师德美育:厚品敦行,形神兼修,综合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 美育 价值 内涵 形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欢 张烨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技术普及,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进一步催生了在线教育兴起,MOOC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更明确地了解"慕课"的本质内涵及价值,应探求"慕课"的物质特性和实践逻辑,从根本上把握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慕课"构成要素,并进而从技术层面探寻"慕课"的教育实践逻辑,以期对"慕课"体系本土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慕课” 物质属性 实践逻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广成 孔祥智
当前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存在村集体“统”的职能发挥不充分、城镇化推动农户普遍“离农”“背农”、农地制度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等问题与挑战。在建设农业强国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导向和人地分离第二次高峰的推动下,加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存在问题的拉动,“小田并大田”改革应运而生。本文在分析“小田并大田”改革形成动因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存在问题、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分析公安县“小田并大田”改革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本研究从制度、“分”、“统”三个层面展开分析,通过尊重农户意愿、开展调田并地、成立三类合作社的举措,解决了农户差异化诉求、农地细碎化和“统一”经营不足的问题,探索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
关键词:
小田并大田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公安县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汤尚 彭晨曦
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图书馆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图书馆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具有规模性、普惠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全面性特征。推进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需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提升图书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农民动员缺位和参与性不足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制约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项目制供给中的政府包揽代建模式内含着行政替代组织的实践逻辑,会由于基层村社组织的失语和脱嵌陷入动员困境,引发项目进村实践梗阻。“赋能型供给”的基层创新实践是对政府包揽代建模式的优化,实现了从“替代组织”到“赋能组织”的逻辑演变。地方政府能够在项目分类基础上,优化项目进村的建管制度,将小微项目下放到村社内部,由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进行自主治理。“赋能型供给”是政府以村庄对项目的依赖性为基础,通过适度放权和有节制的行政干预,从资源、权力和规则三个层面,以属地化包干、约束型自主和制度化参与实践机制为基层村社组织进行综合赋能,使其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中介和动员载体。通过重塑国家—基层村社组织—农民的互动结构,形成一个可以深入农村社会进行强动员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赋能型供给”创新实践为项目制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农民动员缺位和参与性不足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制约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项目制供给中的政府包揽代建模式内含着行政替代组织的实践逻辑,会由于基层村社组织的失语和脱嵌陷入动员困境,引发项目进村实践梗阻。“赋能型供给”的基层创新实践是对政府包揽代建模式的优化,实现了从“替代组织”到“赋能组织”的逻辑演变。地方政府能够在项目分类基础上,优化项目进村的建管制度,将小微项目下放到村社内部,由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进行自主治理。“赋能型供给”是政府以村庄对项目的依赖性为基础,通过适度放权和有节制的行政干预,从资源、权力和规则三个层面,以属地化包干、约束型自主和制度化参与实践机制为基层村社组织进行综合赋能,使其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中介和动员载体。通过重塑国家—基层村社组织—农民的互动结构,形成一个可以深入农村社会进行强动员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赋能型供给”创新实践为项目制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成涛
职业美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从价值论的角度对职业美育进行系统的研究。职业美育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主要是职业美育对职场活动的价值,个体价值包含着职业美育对个体发展和职业发展的价值。职业美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逻辑前提。
关键词:
职业美育 社会价值 个体价值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爱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价值内涵一直有着两种极具张力的理解路向:价值实体论与价值关系论。前者将商品价值本体归结为一种物质性的实体范畴,即人的活劳动耗费;后者认定价值并非某物的实体受创物,而是一种劳动交换关系。这两者均具有还原主义色彩和各自的理论缺环。基于复杂性科学自组织理论可知,价值概念是一个在四大序参量共同作用下、复杂经济环境中演化生成的综合性范畴,而绝非化约后的某种单一之物。其本体论内涵可归结为由当下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决定的、在供需博弈中实现的、商品的基本交换能力。该界定之创新在于内含了"劳动实体"和"交换关系"两个本质因素:既强调劳动作为价值源泉与尺度的决定性作用,又将交换关系内在地、本质性地融入价值概念,且避免了价值实体论和价值关系论在实践中分别对"交换"与"劳动"的悬置。这一整合或许是商品价值范畴内在统一性的逻辑言明与重新发现,或可为消弭劳动价值论内部"纷争"、应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挑战提供选择性核心概念和理论预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志远 孙云舒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关键词:
大食物观 食物消费 食物安全 农业强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