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6)
2023(6545)
2022(5301)
2021(5062)
2020(3986)
2019(9106)
2018(8804)
2017(14693)
2016(9274)
2015(10297)
2014(10506)
2013(9448)
2012(9050)
2011(8482)
2010(8875)
2009(7594)
2008(7643)
2007(6985)
2006(6334)
2005(5647)
作者
(24750)
(20643)
(20638)
(19856)
(13164)
(9791)
(9534)
(8168)
(7918)
(7425)
(7351)
(7125)
(6743)
(6720)
(6589)
(6456)
(6400)
(6173)
(6070)
(5997)
(5480)
(5377)
(4908)
(4891)
(4824)
(4654)
(4642)
(4488)
(4256)
(4186)
学科
(30173)
经济(30148)
教育(19579)
管理(17420)
中国(15168)
(11929)
地方(11441)
(10921)
方法(10058)
数学(8755)
理论(8628)
数学方法(8534)
(8465)
(7742)
企业(7742)
地方经济(7275)
(6681)
教学(6486)
(6264)
农业(6020)
业经(5404)
环境(5401)
发展(5388)
(5265)
(4511)
技术(4483)
研究(4400)
(4014)
金融(4011)
(3966)
机构
大学(129182)
学院(122684)
研究(50542)
(38437)
管理(37639)
经济(37183)
理学(32511)
科学(32209)
理学院(31768)
教育(31736)
(31578)
师范(31426)
管理学(30876)
管理学院(30577)
(29973)
中国(28830)
师范大学(26461)
(25787)
研究所(23773)
(20924)
中心(20852)
北京(19635)
(18920)
(18674)
(18142)
技术(16895)
(16365)
业大(16239)
研究院(14884)
财经(14723)
基金
项目(83915)
科学(68518)
研究(67095)
基金(58020)
(51254)
国家(50751)
科学基金(42131)
社会(40560)
教育(38726)
社会科(38167)
社会科学(38161)
(33723)
(31721)
基金项目(30298)
编号(29418)
成果(27250)
自然(25629)
自然科(25013)
自然科学(25003)
自然科学基金(24517)
课题(24311)
资助(21910)
重点(21376)
(20216)
(20178)
(19949)
规划(18966)
教育部(17330)
项目编号(17071)
(16975)
期刊
教育(51111)
研究(47200)
(42178)
经济(42178)
中国(33728)
学报(19640)
科学(18317)
(15734)
大学(15431)
技术(13622)
(13301)
学学(12754)
职业(12531)
农业(11159)
管理(11032)
图书(8921)
(8424)
技术教育(8400)
职业技术(8400)
职业技术教育(8400)
(8030)
论坛(8030)
财经(7054)
书馆(6846)
图书馆(6846)
资源(6846)
(6274)
(6169)
金融(6169)
经济研究(6133)
共检索到192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叶飞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显然,基于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并非纯粹的"公共领域",因为它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只具备有限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学校空间视为"准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纯公共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生活空间需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公共领域属性,发展和完善自由、平等、协商对话以及理性批判的特性,从而更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永刚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功效,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与共享社会公共利益为旨归,葆有显著的公共性品格。公共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公益、平等、共享是教育公共性的内在意蕴。在当今时代培植、护卫与拓展教育的公共性,需做到以下几方面,即提升意识:大力倡导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责任:健全与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以提升教育的平等性;统筹协调:统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治理以延拓教育的共享性,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公共性的延伸与扩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人文知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人文知识的语言性。揭示这些特性将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冰鸥  
借助社会学的视角和空间概念的规定性,对教育世界中习以为常的课堂空间重新展开审视和反思就会发现,传统观念中的课堂空间,不仅缺乏整体性的关系特征,更对其生成作用重视不足,特别是学生对课堂空间的反馈和建构效应一直被忽略。对课堂空间作为社会权力关系的一种,以及它与个体情感的隐秘联系也缺乏认知。再审视课堂空间及其深度意蕴,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借助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转换视角理解课堂教学生活,通过激发师生的主动参与,唤起课堂活力和创造性,追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全新的教育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红岭  
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与城市规划领域中讨论的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有一定的内在关联。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作为人性场所,满足人性化需求这一精神功能。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努力,在个性化与多样化、人文关怀、场所感、空间尺度宜人性与易交往性、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等特征中获得鲜明体现。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鹏  
学习领域课程作为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经典课程模式,源于工作一体化的职业世界需求以及整体主义职业教育范式的提出;在整个的课程运行中体现较强的整合意蕴,指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发基于典型职业任务的系统化课程模块,设计面向完整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整合的视野,客观分析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特点,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辩证地借鉴。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潘小芳  程红艳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然而,教育机会均等容易陷入“形式平等但实质不平等”的困境。因此,教育质量公平观应该直接聚焦到教育结果,关注学生能力差距的缩小。本文引入能力平等理论,认为正义社会应致力于公民能力的整体提升,首要关切是减少权利匮乏带来的能力缺失。能力平等视角下教育质量公平的合规范性要求是确保公民底线层次的能力门槛,合发展性目标是提升公民较高层次的可行能力,合需要性理想是扩展公民高阶层次的能力集合。能力平等视域下确保教育质量公平的资源分配应遵循平等原则、优先原则与充足原则,同时,需建立基于能力平等的教育质量公平评价标准,构建“国家-省级”不同层次的教育质量公平监测体系及保障学生能力平等的教育问责制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国红  
课程无论是理解成学科还是进程,都只停留在"点"或"线"的思维层面,还没有整体性地把握课程内涵,教学活动成为限制在静态"跑道"上的程式化演进,学生主体得不到尊重。职业教育课程本质上具有"空间"意蕴,综合职业能力是在课程视域下创设的"空间"场域中实践与交互生成的。课程建设需要构建物质空间、主题空间和人化空间,课程设计要从任务设计走向情境设计,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从传统课堂设计走向无边界设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亮  
公民教育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校的"公共"建构。当前,主要存在四种有关学校公共性的理解和建构:将学校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机构;将学校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机构;将学校作为建构公共生活的机构;学校本身作为公共领域。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建构既体现了某些合理性,又在现实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文章认为,如果从"规范的"、"形容词的"、"复数的"意义上理解"公共"或"公共性",上述建构之间就可能是相容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武秀霞  
同情具有多面性。它不仅仅是情感或情绪的反应,也并不与认知、理智等相对立,甚至也不是将智性因子排除在外的盲目的情感冲动,而是由情感、认知、体验、理解、态度、行为等因子交融而成的具有多个向度和价值追求的多面体。同情拥有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主要向度。不同向度的同情往往也含涉了一定的情感、情绪、理智、行为、意志等成分,并拥有相对不同的价值基点和意义追求。正因为如此,同情性教育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可以实践、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现象学精神是现象学的灵魂。作为"做"哲学的方式,现象学就是哲学本身。现象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看"世界的关系思维方式,现象学最终给出了看世界的路标,即结构世界与意义世界,而且现象学尤为关注发生的世界。现象学精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学追求,现象学精神从方法论到范畴与主题等方面都导致了教育学世界的深刻变革。渗透着现象学精神的教育学实践,将使每一个教育学境遇中的人成为一个敏行的、富有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学实践者。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不同的人性观对应着不同的教育。预成性人性观认为人生过程由其本质决定,它否定了人的丰富性、能动性和无限性。依据预成性人性观建构起来的教育强调按已有的规律和规则去塑造学生,结果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其实,人的本质是生成的,即人在其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其本质。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可以从管理学、现代哲学、哲学人类学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生成性人性观让我们看到,学生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因而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教育过程应具有生成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金祥  
20世纪30年代,何思源在大力发展山东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职业教育改革。他主张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启示在于: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紧密联系社会,加强实践,并且以人为本,做到因地制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