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36)
2023(8301)
2022(6985)
2021(6822)
2020(5644)
2019(13045)
2018(12955)
2017(23811)
2016(13528)
2015(15356)
2014(15141)
2013(13757)
2012(12263)
2011(10893)
2010(10603)
2009(8732)
2008(7838)
2007(6379)
2006(5171)
2005(4118)
作者
(30498)
(25491)
(25342)
(24312)
(16096)
(12080)
(11783)
(10049)
(10024)
(8849)
(8806)
(8294)
(8182)
(7870)
(7719)
(7670)
(7650)
(7446)
(7245)
(7240)
(6186)
(6060)
(5965)
(5937)
(5722)
(5649)
(5542)
(5472)
(5052)
(4997)
学科
(42842)
经济(42804)
管理(33261)
(28881)
方法(24719)
(23914)
企业(23914)
数学(22755)
数学方法(22396)
教育(19776)
中国(17012)
(12688)
(11135)
理论(10732)
(9053)
技术(8501)
业经(8382)
教学(8088)
(7502)
财务(7471)
财务管理(7453)
农业(7191)
企业财务(7083)
(7038)
贸易(7036)
地方(7022)
(6885)
(6553)
环境(6132)
(6063)
机构
大学(168845)
学院(163232)
管理(64395)
(60616)
经济(59352)
理学(57383)
理学院(56741)
管理学(55688)
管理学院(55310)
研究(50577)
(34526)
教育(32007)
(31960)
师范(31784)
中国(29851)
科学(28131)
(27467)
师范大学(26487)
中心(23857)
(23122)
财经(22881)
(21521)
北京(21352)
(21187)
业大(21159)
技术(20102)
研究所(19916)
经济学(19349)
(18893)
(18363)
基金
项目(120117)
科学(98561)
研究(96425)
基金(86861)
(73636)
国家(72905)
科学基金(64367)
社会(61137)
社会科(57802)
社会科学(57791)
教育(53550)
(47458)
基金项目(45867)
(42119)
编号(41367)
自然(39704)
自然科(38856)
自然科学(38848)
自然科学基金(38138)
成果(34457)
资助(33977)
课题(30180)
(29478)
重点(28160)
教育部(26956)
(26424)
(26087)
项目编号(25663)
规划(25354)
(25128)
期刊
研究(53308)
(53117)
经济(53117)
教育(52683)
中国(34282)
(21722)
管理(21288)
技术(20188)
学报(19733)
科学(19070)
大学(17736)
学学(15056)
(14869)
职业(13390)
财经(11067)
农业(10615)
(9529)
图书(9210)
技术教育(9088)
职业技术(9088)
职业技术教育(9088)
业经(8808)
经济研究(8479)
(8351)
金融(8351)
(8213)
(8141)
论坛(8141)
问题(7380)
理论(6785)
共检索到226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亮  
公民教育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校的"公共"建构。当前,主要存在四种有关学校公共性的理解和建构:将学校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机构;将学校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机构;将学校作为建构公共生活的机构;学校本身作为公共领域。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建构既体现了某些合理性,又在现实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文章认为,如果从"规范的"、"形容词的"、"复数的"意义上理解"公共"或"公共性",上述建构之间就可能是相容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迎旗  唐克军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是对话和理解的功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二是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三是反思与批判的功能,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公共生活领域,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四是理性与行动的功能,在增进认知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通过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公民教育将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对话性、理解性、批判性以及行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全面提升。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叶飞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显然,基于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并非纯粹的"公共领域",因为它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只具备有限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学校空间视为"准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纯公共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生活空间需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公共领域属性,发展和完善自由、平等、协商对话以及理性批判的特性,从而更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磊  
学术权力是大学对学术活动的管理与统治权力 ,主要有欧洲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区别于其他社会权力的特性在于它的学术性。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对学术权力的认识存在着局限性 ,需加以关注 ;现实的学术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不断完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幸福  
本文结合职业学校德育现状,根据内尔.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关怀理念、关怀品质、关怀效果和关怀时空四个层面对职业学校德育中关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并对学校实施关怀教育的意义价值进行了解析,最后从建构关怀型德育、关怀型师生关系和关怀型教师群体三个方面为学校重构关怀教育提出了建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冯建军  
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公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代不同,公民的身份和素质要求不同。公民不是臣民,就在于他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不是私民,就在于他参与公共生活。不同时代公民公共生活性质和范围不同,当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还生活在公民社会和全球社会中,因此,当代公民应当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公民教育应该在个人生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国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公民知识、能力、德行、能力的复合型公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军  
对教育评价的认识有几种观点: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提供评价信息的过程,是共同构建的过程。教育评价与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教育评价时,只关注主客体价值,未能认识到交往价值的存在。从价值的构成来看,价值应包括主客体价值与交往价值。教育评价应在这两类价值的基础之上,形成规范性评价与超规范性评价。教育评价作为两类评价的统一体,应兼具判断价值、发现价值和提升价值的功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润洲  
人是文化的产物,公民人格的生成需要适宜的文化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公民人格的建构遭遇着文化阻隔,表现为惟上惟权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自主性的抑制、学校"差序格局"对学校公共性的侵蚀、学校人际互动的"私德"对"公德"的僭越等。学校场域中的公民人格建构应厘清教育价值,提升人的自主性;构建实践共同体,增强学校的公共性;划清"私德"的疆界,培育人的公共理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别红暄  
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在教育理念上,把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等同于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上,缺乏对公民知识教育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现行学校公民教育对公民政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公民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加强权利意识教育上,同时科学、合理、系统规划和设置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飞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赵亚夫  
一个国家不重视历史教育,受损害的是他的后代。历史课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它所体现的文化特质——能够赋予这个国家的公民怎样一种文化气质和国家竞争优势。围绕如此的认识,新历史课程当足备其公民教育理念,使自身的经验性知识更有助于造就有个性的公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郝永贞  陈丽娜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生命的视野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新理解与反思建构。其模式是以职校生的生命为基点,遵循职校生生命的特性,用合乎职校生生命本体的方式,对职校生进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构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关怀精神生命的成长,重视生命议题的探究,关注生命体验的获得,注重生命潜能的开发,强调生命主体的对话。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学校公共生活并非先行于学生生活,而是在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引导、发现和扩展中建构起来的。话语是学校公共生活扩展的基本形式。在话语中开启公共生活,启迪公民认同,乃是在想象中开启个人的公共价值视野,启迪公民德性。学校公共话语实践包括基于教材的植入性公共话语与学校本土生成的公共话语。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话语实践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形式。持续性的保持公共空间开启还需要公共事件的不断叙述。学校教育就是在不断地以开放、鲜活的话语实践中开启公共空间,明辨公共价值,启迪公共意识,历练学生的公民品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