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54)
2023(3805)
2022(3192)
2021(3091)
2020(2614)
2019(5682)
2018(5890)
2017(10254)
2016(6191)
2015(7250)
2014(7702)
2013(7026)
2012(6855)
2011(6241)
2010(6468)
2009(6059)
2008(6129)
2007(5944)
2006(5332)
2005(4830)
作者
(19718)
(16331)
(16249)
(15518)
(10330)
(7880)
(7463)
(6509)
(6303)
(6029)
(5657)
(5516)
(5312)
(5305)
(5266)
(4963)
(4899)
(4887)
(4819)
(4579)
(4327)
(4116)
(4048)
(3861)
(3819)
(3722)
(3634)
(3512)
(3498)
(3496)
学科
(19087)
经济(19039)
管理(17199)
(12873)
(10839)
企业(10839)
(7410)
中国(7262)
(6906)
方法(6500)
(6421)
(6150)
理论(5971)
(5678)
教育(5589)
数学(4874)
数学方法(4696)
(4550)
银行(4531)
(4367)
(4259)
金融(4252)
业经(4243)
教学(4071)
地方(4041)
体制(3745)
农业(3631)
(3487)
(3420)
(3119)
机构
大学(88508)
学院(87224)
研究(33561)
(27657)
管理(27606)
经济(26665)
中国(25105)
理学(22593)
科学(22592)
理学院(22212)
管理学(21511)
管理学院(21330)
(20957)
(19069)
(18469)
研究所(16691)
(15505)
中心(15445)
农业(15108)
(14923)
业大(14633)
(14549)
师范(14324)
北京(13475)
技术(13020)
(12184)
(12135)
(12099)
师范大学(11388)
教育(11310)
基金
项目(53947)
科学(40559)
研究(39582)
基金(36019)
(32482)
国家(32140)
科学基金(25761)
社会(22104)
(22076)
社会科(20579)
社会科学(20573)
教育(19696)
(19061)
基金项目(18194)
编号(17267)
自然(16723)
自然科(16344)
自然科学(16336)
成果(16199)
自然科学基金(15995)
资助(15406)
课题(13463)
重点(12603)
(11436)
(11346)
(11042)
(10911)
计划(10538)
项目编号(10460)
(10397)
期刊
(37517)
经济(37517)
研究(27998)
中国(25109)
教育(19765)
学报(19265)
(18234)
科学(15281)
大学(14186)
学学(13061)
(12786)
农业(12066)
管理(11470)
技术(9311)
(7999)
金融(7999)
业经(6039)
(6026)
(6009)
图书(5936)
财经(5741)
职业(5641)
业大(5587)
经济研究(5337)
(5035)
农业大学(4770)
(4646)
论坛(4646)
问题(4536)
书馆(4275)
共检索到1477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谢妮  
通过把微观的学校日常生活场景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联结起来分析的方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盛行于小学日常生活中约束身体的规矩及规矩的意涵;规矩如何渗透在活动、时间与空间中对身体进行规训;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规矩与社会结构之关系及身体规训的社会控制意义。发现学校教育的实质是通过身体规训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小学教育对社会控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通过身体控制把个体初步整合进社会结构中。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宋晓芳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故事《好女人的爱情》讲述了瓦利镇上验光师魏伦斯令人生疑的死亡,着重呈现了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主要人物尹内德、魏伦斯等的生活危机各有其深层次的异化权力根源,其中,尹内德面对小镇僵化的性别传统和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无法建构自身身份;零度交流和资本主义消费异化致使魏伦斯的家庭名存实亡;另外,自然化作为一抹亮色,为消解异化、解放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性。门罗通过对日常生活精妙的呈现,探讨了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提出人融入、复归自然是消除现代社会全面异化的一剂良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丁贤勇  
明清至今,江南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关于"江南"的概念,学界讨论颇多,几达"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之程度。日常生活中的江南,应是思索这一概念的出发点,并需基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和多元的基础之上。据此,其空间范围主要是指长江以南的江浙沪地区,及与江浙相邻的皖赣闽的毗连地区;大致上与现行气象区划中的"江南东部地区"相吻合;是一个处湖口东向南京、宁德,面向东海的一个扇形区域。这与江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较相吻合。在江南,水是其最核心的地理元素,也是江南传统交通之魂;它构成为江南交通线路的基本骨架。以水为据,江南可划分为太湖-运河流域(吴文化区)、长江下游沿江区域(长江文化区)、钱塘江流域(越文化区)、东部沿海及东海海域(海洋文化区)四大区域,分别是江南的核心区及江南的北翼、南翼与东翼,共构形成一个山地、平原、河湖、近海的生态相嵌体。1840年,西力东侵,江南也出现"千年未有之巨变",交通即为巨变之一。交通(行)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它在近代经历了从以自然力为特征的传统交通向以机械力为特征的新式交通转变。在近代交通史视野中,作为一种可触可摸的物质力量,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的传入,江南地区终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近代新江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尚意  柴彦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申国昌  
明清塾师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活跃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他们在接受生存挑战的艰难生活境遇中承载着为无数城乡幼童发蒙、为乡民义务服务以及传播文明与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明清塾师既是一个处于文化教育领域底层而发挥着巨大文化教育作用的阶层,也是一个生活落魄、穷困潦倒的群体。塾师的入职活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业余活动呈现了明清私学教育的"原生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琳琳  韩毅  李鹏  
指出早期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化的工作、学习信息查寻行为方面,而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由于其随机性与高度环境依赖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的概念界定、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成果与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梳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凝练出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以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传统教师培训的失能、教育实验的名不副实以及教育经验总结的大而化之,使叙事研究成为改变教师日常生活方式的一个期待。叙事研究的基本方式包括教学叙事、生活叙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自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龙  Zulkifli Bin Hanafi  
回顾过去,老街作为组织城镇日常生活公共交往的一种模式,已经在普遍意义上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为数不少的老街在改造的过程中场所精神异化,市井生活气息趋于淡薄,社区利益边缘化,集体情感与记忆无法构建或重构。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传统老街与民众生活为研究对象,从解构历史城镇老街公共空间的角度,研究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下老街与民众日常生活在历史城镇景观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策略提供借鉴。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皛  
在乡村社会发展进程中,集道德原则和权利保障为一体的教师尊严逐渐消解在乡村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6所乡村学校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乡村教师尊严失落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的结构性困局。城乡差距在社会结构变迁中加深,唯金钱论的价值取向威胁着乡村社会为师者尊的传统,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师道尊严构成剧烈冲击。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引发留守儿童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乡村教师肩负沉重但又琐碎的教育责任担当,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权利保障。市场化、城镇化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但乡村女教师要扎根乡土,将不得不面对婚恋的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可立足教师个体的现实境况通过权利保障、关系调整、乡村教育本土化来维护乡村社会的师道尊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聂继凯  
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生活政治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问卷调查结合定量、定性分析技术,在解析宜居社区相关科研文献、政策文本、实践经验和融合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包括6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和70项三级指标的宜居社区评估指标体系。借助AHP法计量指标权重后发现,务实和潜在变动性构成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调和特征,安全、智慧与自组织分别是当下社区居民的主导性需求、宜居社区的构成性要件及宜居社区建设的基础性方式,据此提出了双导向、系统设计、动态调整3个评估指标体系优化原则,及多元共治、智慧社区与社区安全3个日后宜居社区重点实践方向,最后指出了扩充指标建构方法、丰富分析数据、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3个后续研究进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尹德挺  陆杰华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卉  
由于日常生活所具有的自在性等特点,共同体建构在私人范畴可以成为一个普遍之物,但如果上升到精英语境或官方话语体系的公共领域范畴,还需要引入其他策略才有可能实现。尤良英在农场内与民族兄弟的交往,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共同体建构的个案;而当尤良英被赋予"民族团结模范"等一系列官方身份之后,她的行为便具有了双重内涵,私人范畴的互动仍然持续,国家意志也通过她实现了在场。官方身份和国家符号植入日常生活,私人范畴的情感联系也与国家层面的推动无缝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遂在私人范畴和公共领域范畴成为一个共同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尤良英在农场内的实践与经验,也有助于启发和拓宽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路径的研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珣  
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对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调查中“活动指标”的分析王珣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日本高龄化综合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问题的课题研究。就此,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于1990年8月在天津、杭州、无锡三个城市的市区组织了问卷...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丽  王宇雄  赵鹭  
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产生的源泉,将美好生活转化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秩序,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又是新时代农民日常生活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向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等特点。农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紊乱,即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使农民社会关系紧张、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使农民价值观念冲突、农民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使农民日常生活规范难以革新。以美好生活为指向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当以美好生活的关系理性重构农民社会关系、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以美好生活的道德旨归重树农民生活规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丽  王宇雄  赵鹭  
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产生的源泉,将美好生活转化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秩序,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又是新时代农民日常生活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向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等特点。农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紊乱,即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使农民社会关系紧张、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使农民价值观念冲突、农民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使农民日常生活规范难以革新。以美好生活为指向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当以美好生活的关系理性重构农民社会关系、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以美好生活的道德旨归重树农民生活规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