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88)
- 2023(3110)
- 2022(2441)
- 2021(2648)
- 2020(2068)
- 2019(4919)
- 2018(4871)
- 2017(6977)
- 2016(5060)
- 2015(5740)
- 2014(5940)
- 2013(5008)
- 2012(4663)
- 2011(4563)
- 2010(4851)
- 2009(4093)
- 2008(4033)
- 2007(3704)
- 2006(3590)
- 2005(3446)
- 学科
- 教育(19394)
- 中国(10126)
- 学(8803)
- 济(8435)
- 经济(8421)
- 理论(7224)
- 教学(6224)
- 管理(5762)
- 发(3796)
- 思想(3791)
- 政治(3638)
- 发展(3612)
- 业(3573)
- 研究(3526)
- 展(3490)
- 革(3489)
- 改革(3316)
- 学校(3221)
- 高等(3203)
- 思想政治(3065)
- 政治教育(3065)
- 治教(3065)
- 德育(3034)
- 经济学(3023)
- 学法(2990)
- 教学法(2990)
- 教育改革(2916)
- 企(2790)
- 企业(2790)
- 学理(2595)
- 机构
- 大学(66473)
- 学院(58647)
- 教育(29108)
- 研究(26230)
- 范(22151)
- 师范(22074)
- 师范大学(18671)
- 京(16649)
- 科学(15503)
- 济(13620)
- 管理(13511)
- 所(13126)
- 经济(12985)
- 研究所(12054)
- 北京(11833)
- 职业(11582)
- 技术(11374)
- 教育学(11370)
- 理学(11263)
- 中国(11245)
- 江(11076)
- 理学院(10882)
- 管理学(10402)
- 管理学院(10236)
- 中心(10172)
- 院(9052)
- 州(8475)
- 教育学院(8282)
- 职业技术(7921)
- 研究院(7456)
共检索到104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儿童是世界新来的生活者。儿童的成长建立在享用生活、享用教育、享用世界的意义之上。儿童通过享用生活的美好,学习去创造美好生活。儿童的学习是享用。享用凸显了儿童对世界的主体性参与,表现了儿童的精神性的获得与转化。享用教育生活既是儿童发出的主体行动,又是获得培育的心灵体验。作为儿童感受世界、体验生活、转化精神、生成主体性的方式,享用建构了儿童与学校生活的本质关系。学校是儿童精神之安居的家园,儿童在学校的家园感带来自身存在与生成的合一。儿童的享用是学校教育生活是否美好的根据之一。
关键词:
儿童 教育生活 美好生活 享用 学校生活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人的主观领域不断构造的世界,是包含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普遍的具有一般性的生活世界应是由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交织构成的。走出成人化的科学理性世界向儿童现实生活永恒世界回归,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
现象学 儿童观 生活世界 价值取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旭 李静
文章基于现象学视域,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简要分析,提出儿童生活世界主题,并阐释了儿童生活世界的两层含义: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即"儿童如是";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即"儿童为何如是"。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有效描述"儿童如是"及深度诠释"儿童为何如是"的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路径:一是以"面向儿童本身"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原则;二是以儿童"是其所是"的显现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切入点;三是以"聆听儿童"以把握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回溯求证"以探明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方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敏希
提问是儿童哲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好的提问策略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儿童哲学既重视对苏格拉底诘问法的继承,也重视进一步的改良与创新,在李普曼等人的研究中提出了更为符合儿童经验特征的提问与探究方式。从儿童哲学对提问的研究可以看到,它试图建立起儿童提问与儿童思考之间的联系,而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同样关注提问与促进理解之间的本质关联,因此借由解释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对儿童哲学的提问活动产生为更深入的解读与思考。
关键词:
儿童哲学 提问 解释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庆
意识活动是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现象学对意向活动的结构描述和发生分析为理解儿童价值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现象学的视域中,价值具有自为的结构,价值学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奠基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对象的完形架构关系上,以儿童的兴趣为体现。儿童的价值意识导引着价值的发展,它们在具体的价值情境中进行价值评价,价值教育要努力促进儿童价值行为的习性化。
关键词:
价值学习 意向性 价值意识 评价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谦 王正阳
童年是一种社会现象。尽管儿童与成人的差别具有恒常性,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关联却经历了遮蔽、凸显、在趋同中显现的历史性演变。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将儿童视为“他者”,借助田野工作方法,实现对儿童的凝视。通过观察、记录与反思,以“深描”的笔触,追求主位与客位的互动与转换,对儿童的文化意义结构和层级系统提出解读。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为研究者与实践者凝视儿童真实的生活样貌并给以生动描述和抽象解读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努力实现对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关联性的转译,搭建不同生命阶段共享的本真性,从而探究以主流价值观实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给以积极引导的可能性与路径。
关键词:
儿童 人类学 田野工作方法 他者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培峰
特殊教育的价值源于其自身之于特殊儿童生活的意义。特殊儿童的欲求是他们生活的核心构成,欲求方式规定着他们生活的意义。特殊儿童的生活本质主要体现为欲求的意识结构。特殊教育影响特殊儿童生活,要重视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激发并提升他们的内在欲求。其中,关怀是特殊教育影响特殊儿童生活的一个基本原则,体验是特殊教育关怀的基本方法,发现和培育特殊儿童优势潜能是最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
特殊儿童 生活意义 欲求 特殊教育哲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庞学光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起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这有助于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有助于人类思想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助于哲学家的诞生。其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和能力有赖于必要的训练,而哲学教育是训练儿童哲学思维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其三,奠基儿童的幸福人生。其根据在于哲学教育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条件,它能使儿童一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并能通过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将痛苦转化为幸福。
关键词:
儿童 哲学教育 爱智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玉菡 孙良媛 田璞玉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对留守儿童知识和道德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梅州市1327个样本,从对比的视角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后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均不如非留守儿童。通过使用ordered logit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监护人缺乏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社会负面价值观传播是阻碍留守儿童学习提高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和乡村道德约束功能凋敝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负面影响最大,但教师的关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道德品行 学业表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玉菡 孙良媛 田璞玉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对留守儿童知识和道德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梅州市1327个样本,从对比的视角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后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均不如非留守儿童。通过使用ordered logit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监护人缺乏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社会负面价值观传播是阻碍留守儿童学习提高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和乡村道德约束功能凋敝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负面影响最大,但教师的关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道德品行 学业表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白倩 于伟
儿童哲学强烈的工具主义取向使儿童哲学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面临诸多质疑。马修斯的儿童哲学有助于改变这一局面。马修斯一方面揭示了儿童概念中的主观偏见,另一方面用"思想实验"在儿童与哲学间建立起联系。他通过儿童在哲学上的天赋、力量和价值,向人们传达出儿童有能力、也有权力与成人一起去改变世界。这种观点超越了工具理性的局限。它强调儿童哲学本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把儿童哲学从儿童哲学课程、哲学探究方法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
儿童哲学 马修斯 工具主义 思想实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明生
日本大学儿童学专业正在构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儿童学概论。纵观多种儿童学概论的著述呈现了儿童学探究的学际综合性和多样性。本文以奈良女子大学教授浜田寿美男的《儿童学序说》所提供思路为线索,从生物学家尤克斯奎尔的环世界(umwelt)的概念出发,通过恩斯特.马赫、詹姆斯.吉布森的问题视角与探究方法,重新认识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立场与指向,从中尝试发现儿童学基本原理的一个出发点。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尚伟伟
随着美国流动儿童数量的快速增长,其学校教育问题成为美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语言障碍难以跨越、文化冲突遭受歧视、家校矛盾导致辍学、心理压力难以缓解成为当前美国流动儿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困境。为了帮助流动儿童积极适应学校生活和发展,美国构建了全面系统的学校教育支持系统,为具体实施项目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充足的财政支持、有效的课堂教学支持、提供"过渡"支持、重视家校合作、强化社区参与合作、构建预警系统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也为我国建立流动儿童学校教育支持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美国 流动儿童 学校教育支持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