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0)
2023(13184)
2022(11338)
2021(10956)
2020(9002)
2019(21001)
2018(20914)
2017(39239)
2016(22146)
2015(25254)
2014(25418)
2013(24471)
2012(22562)
2011(20292)
2010(20125)
2009(17985)
2008(17352)
2007(15184)
2006(13299)
2005(11573)
作者
(62236)
(51222)
(51160)
(48630)
(32770)
(24658)
(23335)
(20253)
(19868)
(18413)
(17681)
(17210)
(16285)
(16206)
(15922)
(15862)
(15609)
(15444)
(14772)
(14684)
(12822)
(12729)
(12398)
(11794)
(11595)
(11556)
(11407)
(11336)
(10317)
(10277)
学科
(76786)
经济(76692)
管理(58064)
(53669)
(45868)
企业(45868)
方法(36482)
数学(30400)
数学方法(29988)
中国(26134)
教育(23991)
(20855)
(20713)
(19629)
理论(18291)
业经(18163)
地方(15795)
(13947)
农业(13871)
技术(13726)
(13623)
(13373)
贸易(13367)
(12968)
(12213)
财务(12150)
财务管理(12126)
环境(11980)
企业财务(11468)
(10919)
机构
大学(308144)
学院(301549)
管理(115017)
(108511)
经济(105797)
研究(104632)
理学(100188)
理学院(98950)
管理学(97086)
管理学院(96518)
中国(70303)
(67502)
科学(66758)
(52608)
(49993)
(49693)
师范(49561)
研究所(48386)
(48300)
中心(45910)
业大(45894)
(44419)
北京(43244)
教育(40908)
师范大学(40624)
财经(40253)
(38202)
农业(38098)
(36723)
(35968)
基金
项目(209791)
科学(165245)
研究(158096)
基金(148742)
(129909)
国家(128666)
科学基金(109076)
社会(95836)
社会科(90356)
社会科学(90331)
(83047)
教育(78836)
基金项目(78718)
(72300)
自然(71124)
自然科(69414)
自然科学(69396)
自然科学基金(68142)
编号(66516)
资助(60876)
成果(56712)
课题(48477)
重点(48342)
(47554)
(45416)
(43836)
项目编号(41144)
教育部(41129)
创新(40475)
科研(39822)
期刊
(116659)
经济(116659)
研究(96710)
教育(65369)
中国(63155)
学报(50494)
科学(45350)
(43391)
管理(41068)
大学(38698)
(36121)
学学(34911)
农业(30527)
技术(28705)
(20649)
金融(20649)
业经(19169)
财经(19169)
经济研究(18197)
图书(17756)
(16364)
职业(15661)
(15442)
问题(15060)
科技(14514)
理论(14021)
(13974)
(13689)
(13396)
论坛(13396)
共检索到4407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巴战龙  
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研究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研究主题,其根本论题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现代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教育人类学不主张对这一主题进行抽象的思考,而是主张将学校教育置于其所在的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常常采用民族志这一特定的经验研究策略进行考察,而且在吸纳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业已发展出了差异视角、系统视角和过程视角三种基本视角。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玉峰  
学校各科教育都可渗透传统文化,但需"全息的浸润"。至于主阵地语文课,则应注意保持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可引导学生在博览基础上进行人物专题研究,以求"知人论世",择善而从,同时对本国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如此便可远离那些让学生思想贫乏、人格矮化、使人变得奴化愚昧或仅是为了牟利的"伪传统文化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武升  
教育既传承和创新着文化,本身又具有文化内涵,是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丰富而成的。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的文化内涵、精神的文化内涵、主体的文化内涵、制度的文化内涵和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等。提升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需要教育从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内涵型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由教育家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改革办学评估标准和方法,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茂江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悄然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也为今天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的积淀,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提出了"热爱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和生活的关联是一个关乎教育观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我们对教育与生活关联的中心理解是:学校教育是生活。以此核心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系列化的教育探索实践。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杜亮  李卉萌  王伟剑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和梳理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学校教育对农村学生以及农村社会的意义的三种不同解读:文化传承,文化传播,重要的文化生产场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农村学校借助农村教师和本土化课程稳固了农村社会,传承了农村特有文化。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农村教育构成现代化国家建构进程的一部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赋权。从文化生产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农村学生中的文化生产与社会再生产、"阶层突破"之间的内在关联。要把握当前农村教育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应当进一步认识学校教育作为物理空间、物质空间和话语空间在农村的复杂性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姜月  
学校教育既促进人的发展又束缚人的发展。其文化精神限制了人的生成,简化了人的丰富性;其文化选择不能充分反映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使学生失去其他发展的可能;其文化传递采取图式化运作,使学生对学校教育文化有着过度的文化认同,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其文化约束可能使学生形成消极的边际人格和分裂的人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藤  
只有充分理解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才能正确指导社会、学校和学生理性而有效地选择教育途径和目标,科学地配置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部分张扬或者抑制人的自然天性。作为对学校教育功能研究的基础假设,新的学校教育功能观应包括从抑制到张扬——学校教育之于个人的发展;从无限到有限——学校教育之于社会的发展;从有用到有意义——学校教育功能的超越。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清华  刘海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托马斯·波克维茨  阚维  
长期以来,在美国学校教育中高扬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原则,即超越传统民族国家忠诚归属界限,带有普世价值的全球公民意识,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思想,进入学校课程系统,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理性与合理性精神、时间概念的转变和进步主义思想的推动,使得世界主义在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中长久不衰。它以改造儿童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对人文学科,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世界主义又是一个主张包容、却推行社会排斥的系统,主要体现在:它通过问题解决、赋权原则、自由解放、言论开放和选择权利等手段,引导儿童的成长;但又对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进行分类,以换喻、分类等方式,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玉福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难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要求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呼声和愿望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大有可为,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必须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黄胜  
教育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水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要注重教育的特殊作用,要努力构建水族文化传承的长效教育机制。为此,要积极贯彻落实有关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要加强水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大力实施水汉双语教学;要大力开展水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还应建立水族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沈沫  
对2008年至2017年国内学术界有关教育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性回顾,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在10年间明显扩展,研究成果有所增加,但仍存在理论针对性综合性不足、研究方法重思辨轻实证、数据支撑力偏弱、对决策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对此,未来要以民族地区学校的语言传承、知识传承、文艺传承为重点,统筹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问题诊断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全面揭示学校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上的作用、功能及限度,并为改进学校文化传承活动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校教育系统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只有相互作用产生合力,才能产生增力效果。从系统耦合理论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面临着文化主体耦合度不高的现状,学校教育体系之间存在非直接耦合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内容耦合适应性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系统未产生耦合效应等问题。可通过构建"多主体"场力耦合、注重课程建设与评价改革的方法耦合、加强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时序耦合以及完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区域耦合等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迪特里希·本纳  彭韬  
本文论述了有关公共学校教育目的的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教养”为教育系统赋予了一种传授和保障基本教养的功能;第二个概念“素养”来源于英文“literacy”一词,最初也属于基本教养的范围,后来被用于心理测量学;第三个概念“能力”体现出一种从传统的投入导向向能力测量的产出导向的转变。这些概念都受到争议,各有侧重,它们都无法全面定义教育系统中的教学实践。传统的教养概念未能形成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素养概念虽然被用于心理测量,但尚未与实际教学形成联系;能力概念必须与教养理论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才有意义,能力测量不仅要测量学生达到的水平,也要考察相应的教学质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班建武  李凡卓  
当前,学校教育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观照并有选择地吸收部分大众文化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教育的这种做法,反映了教育关注日常生活,向生活世界回归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民主化发展在教育中的体现,有利于教育创新。同时,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观照和选择性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教育的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认识与价值引导。但是,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将会削弱学校教育的传统价值根基,同时,大众文化的当下性和感官刺激性则容易导致学校教育丧失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涵养与提升功能,而大众文化的犬儒性也不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人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