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26)
2023(5573)
2022(4589)
2021(4425)
2020(3538)
2019(8230)
2018(8096)
2017(13598)
2016(8855)
2015(10059)
2014(10402)
2013(9420)
2012(8871)
2011(8454)
2010(8847)
2009(7671)
2008(7669)
2007(6935)
2006(6346)
2005(5722)
作者
(24069)
(20277)
(20148)
(19221)
(12796)
(9659)
(9253)
(7980)
(7895)
(7390)
(7020)
(6895)
(6592)
(6514)
(6459)
(6360)
(6263)
(6022)
(5963)
(5754)
(5456)
(5238)
(4926)
(4757)
(4715)
(4513)
(4467)
(4455)
(4266)
(4045)
学科
(32202)
经济(32171)
教育(19671)
管理(17223)
中国(14290)
(13653)
方法(13071)
数学(11423)
数学方法(11235)
(10750)
企业(10750)
地方(10735)
(10570)
理论(8952)
(7479)
地方经济(7392)
教学(6372)
(6327)
(5427)
业经(5348)
发展(5255)
(5133)
环境(4977)
农业(4896)
技术(4885)
(4749)
研究(4405)
(4255)
金融(4253)
(4112)
机构
大学(127057)
学院(120256)
研究(48755)
(38449)
经济(37329)
管理(36787)
理学(32288)
教育(31893)
理学院(31593)
科学(31313)
管理学(30627)
(30412)
管理学院(30362)
师范(30260)
(29052)
中国(27806)
(25487)
师范大学(25353)
研究所(23676)
(20030)
中心(19575)
北京(19152)
(18826)
(17521)
(17256)
业大(16814)
技术(16594)
(15689)
农业(14802)
职业(14209)
基金
项目(80231)
科学(65478)
研究(63534)
基金(55293)
(48595)
国家(48028)
科学基金(39774)
教育(38185)
社会(38040)
社会科(35670)
社会科学(35663)
(32701)
(30642)
基金项目(28759)
编号(27577)
成果(25588)
自然(24824)
自然科(24245)
自然科学(24234)
自然科学基金(23794)
课题(23307)
资助(21736)
重点(20591)
(19570)
(19344)
(19221)
规划(18128)
教育部(17120)
(16505)
(16161)
期刊
教育(51292)
研究(45366)
(42302)
经济(42302)
中国(32966)
学报(20195)
科学(18939)
(16325)
大学(15949)
技术(13815)
学学(13272)
职业(12324)
管理(12064)
农业(11527)
(11408)
技术教育(8206)
职业技术(8206)
职业技术教育(8206)
(7622)
论坛(7622)
(7554)
财经(6869)
(6433)
金融(6433)
资源(6313)
经济研究(6283)
(6160)
业经(6135)
(5980)
(5925)
共检索到186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汪杰锋  
学校教育场域中传统师生关系的裂变,主要表现为师生精神共识的断裂,教师传统权威的日渐旁落,以及师生情感交流趋于淡漠。其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内在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异化,及其所引发的师生交往心理阻隔;另一方面,则在于外在社会环境中多元文化碰撞所引发的师生文化价值观冲突。为顺应时代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变革,需着力打造师生交往冲突安全阀机制,疏通师生理解与心灵沟通渠道,开拓学校多元文化融合行进路线,以真正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当代重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嘉伟  
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多族士人圈。士人圈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新变:少数民族士人作为师长,进行汉文化传播。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元代中央科考、地方官学、私人办学、民间游学等教育形式中,有大量的非汉族士人参与汉文化教育传承。少数民族士人以自身的民族性格,给予中华文化以有益补充,为元代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精英教育的延续,大众教育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伟连  吴克象  
作者论述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导”与“学”的关系,提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突出“导学关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吕晓乐  杨晓  
正确的指导理论能够促进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理论研究的深入。本文提出利用解构主义理论来研究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并与主体性理论作了对比论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尤小立在2009年1月20日的《科学时报》上指出,反思当下中国大学的师生关系,知识隔膜或称知识断裂是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畸变的重要因素。如今在校大学生关心的大多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直接利益相关以及与社会流行文化相关的那部分知识,我们的大学则在教授公认的经典理论和知识。大学中的知识断裂是以经典理论及其相关知识的普遍被忽视或受冷落为标志,却以知识关注点的彼此差异作为其表象的。知识关注点的霄壤之别,倒不见得只是在大学的师生之间,实际上也是大学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与社会流行文化之间差异和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岳喜  李洪星  
由于传统的知识化教学长期以来受"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师生关系亦表现为一种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的两元对立,无法促成教学中师生在精神生活中的"相遇"。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师生关系则转变为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我与你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对话的主体间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师生关系观念的根本转变与超越。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淑萍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紧张与疏远的特点,其根源在于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关心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关心能力,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是构建师生关心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昱岿  
应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考察分析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果发现:阿细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且两种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可以和谐共生;他们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同构性、差异性和层次性;两种认同的基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国土意识、共同血缘、共同历史记忆、共同的英雄人物、共同的国家象征符号等共同基础之上,而学校教育场域是构筑这些共同性基础的重要场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健  于泽元  
在学徒制的不同阶段,师生关系有着各自的内涵和特征,在传统学徒制时期,师生关系一方面表现出了"等级性、契约性、雇佣性"等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较强的"亲密性、情感性和道德伦理性"。而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师生关系则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利益导向的功利取向师生关系、主体流动性及人文性矛盾下的弱情感关系、界限模糊的权责划分关系"等问题。现代学徒制中可以从建立健全责权明晰的师生交流保障制度,重塑"追寻完整的人"的教育价值理念,提升和增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重塑尊师爱生的道德伦理等方面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利君  
当代研究生师生关系出现了"利益化""片面化""复杂化"等异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旨在通过对异化现象原因的探究,提出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的目标为"动态和谐",而"动态和谐"研究生师生关系之构建,既要借鉴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理念,也要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把握"立足现实""遵循规律"的基本原则。从制度、社会环境以及师生关系主体等多方面入手,探究构建之途径,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既好又快地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阳  
师生关系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从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看,当下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化,原因包括研究生教育宗旨存在偏差、导师素质参差不齐、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等。构建亲密、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应当制定以育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目标,着力提升导师的师德修养,改变对导师的评价制度,并引入对研究生的淘汰机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施鹏  张宇  
介绍了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阐述了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条件与时代价值,在探寻当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基础、着力点、动力、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路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新慧  
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探讨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及其对流动儿童校园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与教师间的师生关系良好,但存在性别和就读年级的差异。师生关系影响流动儿童的教学活动参与、学习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教师转变态度接纳流动儿童、转变角色构建朋友型师生关系、关注初中后教育需求建立稳固型师生关系都是融合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曲可佳  邹泓  李晓巍  
以北京市1016名流动儿童和446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水平存在学校差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公立校和混合校;(2)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有显著年级差异;(3)师生关系中,师生亲密性、支持性和低冲突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4)学业行为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蔡文伯  周维莉  
平等对话、交往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共享是师生教学关系的主要特征。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开发者、促进者、咨询者、合作者。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强调的是师生间、学伴间的联结与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