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05)
- 2023(9335)
- 2022(7977)
- 2021(7375)
- 2020(6353)
- 2019(14581)
- 2018(14179)
- 2017(27977)
- 2016(14627)
- 2015(16548)
- 2014(15997)
- 2013(15677)
- 2012(14143)
- 2011(12375)
- 2010(12076)
- 2009(10396)
- 2008(9835)
- 2007(7998)
- 2006(6519)
- 2005(5485)
- 学科
- 济(55394)
- 经济(55335)
- 业(43303)
- 管理(42494)
- 企(34325)
- 企业(34325)
- 方法(29791)
- 数学(26626)
- 数学方法(26258)
- 财(16005)
- 中国(14241)
- 农(13487)
- 贸(12412)
- 贸易(12408)
- 易(12145)
- 业经(11924)
- 务(10440)
- 财务(10397)
- 财务管理(10380)
- 制(10289)
- 企业财务(9840)
- 学(9584)
- 技术(9187)
- 地方(9151)
- 农业(8916)
- 理论(8864)
- 和(8350)
- 银(8071)
- 银行(8060)
- 融(7886)
- 机构
- 大学(195175)
- 学院(191837)
- 济(80853)
- 管理(80847)
- 经济(79321)
- 理学(71195)
- 理学院(70469)
- 管理学(69431)
- 管理学院(69003)
- 研究(58107)
- 中国(42567)
- 京(38933)
- 财(35948)
- 科学(33042)
- 财经(29792)
- 中心(28814)
- 经(27440)
- 江(26975)
- 业大(26848)
- 所(26453)
- 农(26178)
- 范(25669)
- 师范(25419)
- 经济学(25412)
- 研究所(24172)
- 北京(23532)
- 经济学院(23180)
- 财经大学(22685)
- 商学(21739)
- 院(21612)
- 基金
- 项目(140347)
- 科学(112858)
- 研究(105010)
- 基金(104361)
- 家(90089)
- 国家(89336)
- 科学基金(78707)
- 社会(69033)
- 社会科(65501)
- 社会科学(65485)
- 基金项目(55359)
- 省(53525)
- 自然(50292)
- 教育(49594)
- 自然科(49208)
- 自然科学(49197)
- 自然科学基金(48316)
- 划(45610)
- 编号(42363)
- 资助(41823)
- 成果(33526)
- 部(32434)
- 重点(31276)
- 创(30216)
- 发(29875)
- 国家社会(29370)
- 教育部(28800)
- 创新(28154)
- 人文(28150)
- 课题(27829)
共检索到268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赵茜 钱阿剑
学校和行政机构有效地选择和组织课后服务,需基于对各类课后服务项目效果的判断和分析。本文基于国际比较视角,选取PISA2018测试的16个主要参测国家(地区)样本,分别从学校、学生视角研究不同类型课后服务项目对教育质量、公平的效用。研究发现,学校组织的学业类课后服务项目对于学校平均成绩以及学生个体成绩的提升作用均非常有限,而充实类课外活动尤其是与音乐或美术相关的创造性课外活动,在不同国家(地区)样本中对学生成绩提升具有普遍的正向显著影响。但是,在大多数国家(地区)样本中,这两类课后服务项目会进一步扩大学生间固有成绩差距,并且会导致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在课后服务获益上的不平等。另外,超过半数国家(地区)样本数据表明,开展多元课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行为、提高学生教育期望和职业期望,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学生逃学、逃课和迟到频率。研究结果启示我们:一是回归课后服务本质,加强充实类课后服务活动,重视自习;二是政府购买服务,提高课后服务参与度,助力薄弱学校;三是重视本国国情,聚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建立质量评估制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赟 丁洁琼
学校处于教育政策执行结构的最底层,其政策执行往往决定着教育政策的最终效果。运用米特-霍恩框架对F小学的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进行分析,发现学校在政策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困境,包括政策目标与标准的宽泛化,教师、空间和经费资源保障不足,政府与学校间的“事责财权”不匹配,执行组织关系松散且具有“间歇性重构”特征,社区环境的结构性固化和家长的功利化参与,执行个体的认知偏离和利益冲突。突破个案来看,要促进学校有效执行教育政策,则需提高区县级教育决策质量,扩大政策执行资源供给,健全学校与政府间的沟通机制,重构符合专业化特点的学校组织架构,优化多元协同的执行环境,提升教师的教育政策执行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匡增杰 窦大鹏 赵永辉
在信息技术的加成下,服务化转型成为当前各国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进而抢占全球价值链(GVC)高端位置的重要方式。文章采用2008~2020年国际投入产出表,从跨国视角考察了服务化转型对一国制造业GVC位置提升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并显著提升该国制造业在GVC中的位置;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服务化转型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两个渠道促进制造业GVC位置的提升;而相比高技术制造业,在经过服务化的改造加成之后,中低技术水平的制造业更能够显著提升其在GVC中的位置;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来自本国所在区域价值链(RVC)的内部服务投入更有利于促进该国制造业GVC位置的提升。考虑当前GVC的“区块化”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获取外贸竞争制高点,一国更应该通过参与RVC来促进服务化转型对本国制造业GVC位置提升的影响。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其与RVC的深度融合,这是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在GVC位置提升的核心关键。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化 全球价值链位置 区域价值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冰 程天君
政策能否有效执行事关政策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过程-事件"分析方法透视学校课后服务执行的动态过程,揭示隐藏于其中的实践逻辑及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学校课后服务遵循着"权宜性执行"的实践逻辑,表现出"重策略而轻规则""、重硬指标而轻软指标""、重短期而轻长远"的特征,造成了"高参与率、低实效性"名实分离的执行偏差。政策制定的一统性与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压力型体制下的层层加码与学校组织运行资源匮乏、教育竞争的愈演愈烈与学校关系网络下的共谋行为分别为权宜性执行的生成提供了制度空间、组织基础和社会土壤。促进学校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需要统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动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转变,优化社会环境以形成执行合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高巍 杨根博 龚欣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亦是保障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为提升教师课后服务参与的积极性,探究其参与课后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我国中西南北四省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意愿的调查发现: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意愿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通过“服务学生获得精神满足”与“学生获得能力提升”的“结果期望”两个激励因素正向影响其参与意愿;“获得课后服务津贴”这一保健因素显著提升其参与意愿,“引入校外师资”降低在职教师参与意愿。其他特征如教师性别、教龄、学校性质与所处学段也显著影响其参与意愿。基于实证发现,提出如下建议:建立课后服务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学活力;优化课后服务管理制度,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夯实课后服务教研活动,多方协同合作教学;重视课后服务成果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运胜 刘慧慧 杨晨
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下研究服务业开放如何影响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OECD发布的2000~2020年贸易增加值数据(TiVA)及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TRI),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并验证了制度质量及贸易壁垒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服务业开放显著提升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位置;服务业自由化通过改善制度环境、削弱贸易壁垒两条路径对制造业的价值链分工位置产生影响,这一机制存在显著的国家、行业与部门异质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更大,并且销售、信息通信和金融保险等细分服务部门提升作用更强。文章对于新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实现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 国际分工地位 制造业服务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得勇
本文旨在向国内学者介绍如何利用互联网上的统计类数据(statistical data)和社会调查数据库(social survey data)资料进行跨国比较研究,并提供了相关站的链接,以使读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资料。数据分三类,一类是统计类数据库,介绍了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网站上的各种统计数据;一类是社会调查类数据库,介绍了国际社会调查项目,世界价值观调查,欧洲价值观调查,欧洲社会调查,亚洲指标调查,亚洲民主动态调查,非洲指标调查,拉丁美洲指标调查;另外一类是将前两类数据合并为一的数据库,主要有全球指标跨国数据库,政府质量数据库等。最后作者对建设中国...
关键词:
互联网资源 数据库 跨国比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传毅 郑湘 杨佳乐
基于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2000年后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的历时性分析,发现: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需求仍然偏小,结构还有待优化,质量尚有明显的提升空间。未来国家应扩大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的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遴选中加大教育学科的支持力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清溪 邬志辉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呈现国家政策短时间内调整较大、地方政策细则差异显著的特征。当前课后服务实践中服务人员的模糊性、教育收费的敏感性、服务时间的复杂性、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课后服务政策落地的现实堵点。课后服务可以分为课后看护服务和课后发展服务,二者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不一样,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同。为此,应及时更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管理,将课后看护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管理,同时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发展服务体系。
关键词:
义务教育学校 课后服务 堵点与疏通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一帆 周福盛
实现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促进乡村教育公平,是“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乡村学校面临的突出难题。高质量的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追求公平性的教育地位、平等性的实践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共享性的资源使用等教育公共属性,而目前乡村学校课后服务面临着公平地位的失缺、实质平等参与机会提供不均、公益服务力量支持有限、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不足的公共性困境,需要从保障公平地位的支持条件、落实学生实质平等参与、拓展公益服务支持力量以及开发共享优质资源方面着手,寻求高质量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公共性困境突破,实现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伏霖 高然 蒋汇
本文用Panzar-Rosse模型的H值度量了我国银行业2002-2008年特许权价值,发现特许权价值呈现U型变化轨迹,先降低再升高,总体来看我国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巨大。进一步,本文将影响特许权价值变动的因素分解为管制性因素、银行因素和宏观因素三个方面,通过对86个国家的跨国实证分析表明,市场准入限制、经营范围限制、资本金管制、监管力度、银行成本控制能力、银行业发达程度和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银行特许权价值正相关,外资参与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许权价值负相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董也琳 王辉龙
增加值出口率是判断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在产业和双边层面该指标会失效。本文将增加值出口率核算拓展至国家、产业和双边层面,并分析了代表国家在这三层面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方式,研究发现:(1)一国出口产业结构显著影响该国增加值出口率,由于经济全球化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增加值出口率持续下降,而发达国家增加值出口率较为稳定。(2)产业增加值出口率可判断不同国家相同产业参与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方式,美、德等发达国家农业处于国家价值链下游直接参与全球价值链,服务业处于国家价值链上游并支持下游制造业、间接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杨连星 牟彦丞
利用我国2000~2014年制造业跨国并购数据,分别在行业与国家层面对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论是在行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升级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其影响的传导中介,对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另外,根据行业高低技术水平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分样本研究发现,高技术行业与更高价值链地位的并购目的国更有助于提升跨国并购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正向影响。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施卓敏 张彩云 伍良娱 金春姬
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出海品牌带来了挑战。中国品牌通常采取两种来源国身份策略走向海外:表明中国身份策略与隐藏中国身份策略。这两种策略会如何影响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是国际营销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信息加工理论,通过对越南市场和日本市场进行调研与比较,探索来源国身份策略对海外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对策缓解中国品牌在海外遭遇的风险。研究表明:与隐藏中国身份策略相比,表明中国身份策略会对越南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产生消极影响,但会对日本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两国消费者在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的依赖上存在明显差异。越南消费者更依赖其对出海品牌所感知到的逃避情绪与亲近情绪形成品牌态度,而日本消费者更依赖其对出海品牌的品质评价形成品牌态度。最后,文章提出并验证通过所有权置换对策和品牌隔离对策可改善越南消费者对中国出海品牌的情绪感知和品质评价,提升品牌态度。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施卓敏 张彩云 伍良娱 金春姬
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出海品牌带来了挑战。中国品牌通常采取两种来源国身份策略走向海外:表明中国身份策略与隐藏中国身份策略。这两种策略会如何影响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是国际营销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信息加工理论,通过对越南市场和日本市场进行调研与比较,探索来源国身份策略对海外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对策缓解中国品牌在海外遭遇的风险。研究表明:与隐藏中国身份策略相比,表明中国身份策略会对越南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产生消极影响,但会对日本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两国消费者在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的依赖上存在明显差异。越南消费者更依赖其对出海品牌所感知到的逃避情绪与亲近情绪形成品牌态度,而日本消费者更依赖其对出海品牌的品质评价形成品牌态度。最后,文章提出并验证通过所有权置换对策和品牌隔离对策可改善越南消费者对中国出海品牌的情绪感知和品质评价,提升品牌态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