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74)
2023(3517)
2022(2763)
2021(2896)
2020(2259)
2019(5175)
2018(5241)
2017(7161)
2016(5302)
2015(6026)
2014(6261)
2013(5096)
2012(4775)
2011(4423)
2010(4700)
2009(3857)
2008(3836)
2007(3730)
2006(3212)
2005(3070)
作者
(12685)
(10340)
(10324)
(10072)
(6653)
(4960)
(4921)
(4211)
(4034)
(3972)
(3677)
(3440)
(3429)
(3387)
(3346)
(3289)
(3199)
(3179)
(3043)
(2999)
(2889)
(2631)
(2624)
(2539)
(2386)
(2369)
(2302)
(2296)
(2211)
(2194)
学科
教育(18637)
中国(10058)
(8653)
经济(8650)
管理(6988)
理论(6961)
教学(6943)
(5802)
(4882)
方法(4165)
研究(4070)
(3722)
企业(3722)
(3720)
数学(3544)
发展(3440)
数学方法(3329)
(3318)
学法(3309)
教学法(3309)
(3305)
改革(3258)
思想(3167)
高等(3093)
技术(3080)
政治(2981)
学理(2868)
学理论(2868)
思想政治(2842)
政治教育(2842)
机构
大学(65215)
学院(60071)
教育(26956)
研究(25617)
(19930)
师范(19842)
(16959)
师范大学(16598)
科学(15988)
管理(14849)
(12907)
(12676)
技术(12576)
理学(12503)
理学院(12178)
职业(12013)
经济(11985)
中国(11938)
研究所(11914)
北京(11844)
管理学(11544)
管理学院(11372)
(10991)
教育学(10291)
中心(10097)
(9831)
(8642)
职业技术(8238)
研究院(8151)
业大(7691)
基金
项目(37039)
研究(34107)
科学(29729)
教育(25038)
基金(21722)
(18720)
国家(18391)
社会(17106)
编号(17021)
成果(16861)
(16389)
(16196)
社会科(15934)
社会科学(15932)
课题(15614)
科学基金(14602)
(13667)
规划(10940)
项目编号(10410)
重点(10289)
基金项目(10219)
(9597)
研究成果(9564)
(9394)
(9203)
资助(9102)
(9047)
(8853)
年度(8737)
教育部(8590)
期刊
教育(46672)
研究(28470)
中国(23542)
(13583)
经济(13583)
职业(11463)
技术(11073)
学报(9146)
大学(8248)
技术教育(7463)
职业技术(7463)
职业技术教育(7463)
科学(7337)
(5701)
学学(5695)
高等(5430)
管理(5178)
(5147)
成人(5092)
成人教育(5092)
(5091)
论坛(5091)
图书(4910)
高等教育(4786)
(4331)
农业(4186)
职教(3773)
发展(3763)
(3763)
书馆(3377)
共检索到103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编者按:发轫于20世纪中叶的人工智能研究,虽然历史不长,但在短短六十余年间已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以低姿态进入21世纪的人工智能,十余年后在计算机硬件性能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激增、企业核心业务的大数据智能化处理需求迫切以及关键研究团队长期坚持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取得突破,成为大企业之间和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备受公众瞩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2018年3月18日,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赵沁平,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主席Eugene G.Kowch等中美两国教育科技界的知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雯   李永智  
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最大变量。调研发现,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政策、学术研究、行业发展和教育实践应用等维度发生转向。各国政府、相关组织相继出台政策,全球很多院校从禁止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转向指导性应用;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潜在风险;市场应用在教育类型、学科覆盖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长远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产业组织形态、用工模式、用工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重构人才培养目标、重塑教育形态、赋能科学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幻觉”问题,潜在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风险,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对教育公平的新挑战不容忽视。我国应以提高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作为应用前提,以跨学科、有组织的国产研发破解应用难点,以更严格的政策约束确保应用安全。同时,为避免造成新的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公平,应建立统一研发标准,降低应用成本,通过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最终实现全体师生共享普惠优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带来的发展红利。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教育已逐渐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教育的同时,也在给教育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本研究旨在分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使用算法及计算模型对教育进行量化和计算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并分析其产生根源,提出风险管控建议。研究首先采用预测分析法,对算法本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算法的简约化、算法的大规模应用、算法黑箱、算法偏见、算法鸿沟以及过度依赖算法给学生、教师学习成长和个性发展带来的风险;然后采用矛盾分析法对比分析教育的模糊性与算法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与算法公式化之间的矛盾、教师专业能力具身性与算法去技能化之间的矛盾、教育规则的灵活性与算法硬规则之间的矛盾等,探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保持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主导地位、以教育学的方式应用和管理人工智能算法、保持算法和计算模型的透明化和可解释性、建立算法教育应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等管控算法风险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丽云  宋保林  
生活世界中人工情感研发得到快速发展,但还不能比及人类情感真挚、真切,语境残破和缺身涉入是两个重要原因。人工情感的增强不能单纯依靠赋予其丰富的语境以及增强其虚拟身体的自我感受能力,而应该通过建构语境与虚拟身体的协同创新来增强人工情感的逼真度;在教育、客服、营销、制造、安防等领域应用人工情感将有助于提高人机交互的有效性、体验性和真实性。随着人工情感的增强,既要积极推进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向,也要做好应对相应技术风险、人际情感危机以及技术伦理等问题的防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程宇  
2010年11月15日至17日,一年一度职教战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学术活动在中国杭州隆重举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的召开,恰逢中国职教学会成立20周年。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吴勇  余洁  王尚纯  张超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审计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明晰人工智能概念本质内涵及其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梳理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区块链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审计领域的国际研究成果,并从国际"四大"的AI应用状况、审计领域AI应用面临的商业伦理困境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模式变革和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等多个维度,系统探究了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审计应用的策略与路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郝丹  张爱文  
系统的研究方法论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研究方法的规范应用亦是提升教育研究的关键之一。本刊一直关注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继举办"中外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现状与展望:中国远程教育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等学术圆桌活动之后,又同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于2007年12月23日联合举办主题为"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远程教育专家论坛",着重探讨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剖析远程教育研究方法与一般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共性和特殊性,揭示远程教育研究方法可以为教育研究提供的新启示,并试图比照国际相关发展态势,分析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与存在的问题,探讨...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何伟光  
由于人们忽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分别沿着人工智能或者教育的逻辑进路对其进行浅层式本质批判,导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本质问题悬而未决。从技术视角和教育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本质进行解读均存在局限,应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这两种视角进行突破和整合。从文化符号系统、文化关系生态和文化创造活动的维度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可视为具有解放人类属性的特殊形态文化存在。教育和人工智能所蕴含的解放本质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解放本质进一步揭示提供线索。立足文化视角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多维本质进行具体阐释,可发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通过人机协同解放师生生命的活动、利用人机合智解放教育的实践以及助推智能时代人类解放的人机共生新型教育形态,确证了解放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深层次本质。要实现其解放本质,应理性对待相关异化问题并通过行动扬弃异化。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志祯  张玲玲  李芒  
"智能化领跑教育信息化2.0"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共识。但目前学校教育的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学校是手工"工场",而非机器生产的"工厂",多数教育工作者并未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为应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需求,教育工作者需明确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技术限度,需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把握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本文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三层次相互作用模型:(1)潜在作用层次,源于人类的知识和知识实践的纽带作用,改变知识实践方式的人工智能必然会影响主要是知识传播实践的教育活动;(2)直接作用层次,人工智能帮助教育实现教学自动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提供课程内容,教育为人工智能培养人才、提供实践场域;(3)间接作用层次,人工智能更活跃,通过对个体、社会的影响提出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倒逼教育变革。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作用的"推拉"效应、大规模教学个性化需求、教育机构降低成本分工细化等因素作用下,教学自动化具有逻辑必然性,而教育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公众人工智能意识提升、前期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的宏观政策等因素,使教学自动化具有现实可能性。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尚难支撑大规模教育智能化实践。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亟待超越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设想研究,亟待开展有关人机分工教学法的机制与效果及其对教育机构的全面影响的系统化理论研究与高生态效度的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吴吉义  平玲娣  
远程教育如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运用AI的最新成果来提升教育水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性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热点,包括远程教育智能网络教学平台、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智能检索系统、智能仿真远程实验教学系统、远程教育智能化测评等。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袁莉  曹梦莹  约翰·加德纳  迈克尔·奥利里  
随着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发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和改进教学评估,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科研人员、教育科技公司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数十亿学习者在各种学习平台随时随地进行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形成了特定的活动轨迹和大量学习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海量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给学生提供自动反馈和评估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运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教育评估的效率和有效性也引起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人工智能在高风险考试中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备受质疑,其在形成性评估中应用的潜力和局限仍有待探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计算机测评领域相对成熟的两个自动测评系统:作文自动评分系统(AES)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AT)的应用以及学术界对其存在问题的争论入手,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评估的前景进行分析,并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形成性评估中的应用潜力和局限开展讨论。本研究认为,尽管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提高了自动测评系统的反馈速度和准确性,但其对学生深度学习和能力发展评价的应用价值仍然有限,教育评估中应用人工智能要掌握和了解计算机在总结性评估(如AES和CAT等)中的特征和局限,充分利用学习分析在形成性评估中的潜力,促进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卢宇  余京蕾  陈鹏鹤  李沐云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ChatGPT系统因其良好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体现出较高的多领域应用潜力。本研究以ChatGPT作为主要对象,基于其四项核心能力,即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和程序语言解析能力,探讨在教师教学、学习过程、教育评价、学业辅导四个方面的潜在教育应用。在此基础上,在真实系统中进行了习题生成、自动解题、辅助批阅等教育应用的初步验证。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所面临的局限和对教育的启示。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志祯  张玲玲  罗琼菱子  郑葳  
在设想与推进人工智能的大范围教育应用时,不仅应关注未来、可能与工程技术,还应关注历史、局限与教学过程。为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历史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从教育教学过程与历史发展角度,而非技术开发、系统架构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增强与扩展,从教育"应用"完整过程中的人机分工问题呈现人工智能到底"自动化"了什么以及如何"自动化"。利用舒尔曼的教学实践推理框架,以Cognitive Tutor和AutoTutor为例,分析了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辅导系统的自动化方法;按照实现与应用流程,以Course Signals和WISE+c-Rater为例,分析了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学习分析系统和适应性指导系统的自动化方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受限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常识与符号接地、迁移等难题,智能教学系统则存在设计、开发与迁移、生态化应用、识别与评价等难题。总体上,在教育领域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自动化程度还很有限,增强教师的设计比替代教师的设计更具现实可能性。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权国龙  顾小清  汪静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价值归宿是为教育主体赋能、为教育系统赋能。何以可能、如何赋能是其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交互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关键,如何理解并运用其视觉交互方式,扩展实践赋能空间,增强实践赋能"活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结合研究文献和实践应用考察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形态及特性,在"交互赋能"观念下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交互形态及视觉交互方式;立足"可视化"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了视觉交互的"赋能"通则;最后在教育赋能层面上从学与教两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为教育主体带来的影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可见性、可变性与智慧性是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的三大赋能通则。人工智能视觉交互的赋能实践,可充分发挥赋能通则的认知"内辅"与互动"外辅"效用,设计并运用视觉交互方式与形态,从认知方式到行动策略全面促进学习,从个体差异到群体共性精准改进教学,并在赋能行动的智能理想与教育现实间辩证地应对人工智能交互赋能的机遇和挑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