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1)
2023(9958)
2022(8528)
2021(8132)
2020(7069)
2019(16202)
2018(16475)
2017(31537)
2016(17593)
2015(20252)
2014(20317)
2013(19609)
2012(18184)
2011(16643)
2010(17001)
2009(16326)
2008(16396)
2007(14627)
2006(13167)
2005(12086)
作者
(47019)
(39318)
(39268)
(37653)
(25298)
(18685)
(17979)
(15078)
(15057)
(14308)
(13363)
(13262)
(12676)
(12669)
(12300)
(12119)
(11657)
(11459)
(11444)
(11425)
(10196)
(9623)
(9556)
(8922)
(8913)
(8911)
(8874)
(8858)
(7921)
(7600)
学科
(68713)
经济(68598)
管理(52810)
(47688)
(39520)
企业(39520)
方法(33125)
数学(30059)
数学方法(29813)
中国(23597)
(22509)
(21808)
(18205)
(14637)
(14550)
银行(14538)
业经(14534)
(13934)
(13325)
金融(13323)
(12969)
贸易(12958)
(12717)
财务(12691)
(12654)
财务管理(12650)
体制(12408)
企业财务(12100)
理论(12059)
教育(11326)
机构
大学(252833)
学院(244895)
(105924)
经济(103660)
管理(93809)
研究(80883)
理学(79869)
理学院(78984)
管理学(77781)
管理学院(77278)
中国(64017)
(56798)
(53103)
财经(43573)
科学(42690)
(39596)
(38849)
(38054)
中心(37131)
北京(34335)
研究所(34114)
经济学(34018)
(32782)
(32697)
师范(32522)
财经大学(32445)
经济学院(30678)
业大(30344)
(29621)
(29426)
基金
项目(151555)
科学(120606)
研究(117862)
基金(110427)
(93291)
国家(92456)
科学基金(80088)
社会(76165)
社会科(72139)
社会科学(72122)
教育(58237)
(57868)
基金项目(57395)
(48861)
自然(48285)
编号(48277)
自然科(47170)
自然科学(47159)
自然科学基金(46363)
资助(45871)
成果(42640)
(36495)
课题(34927)
(34418)
重点(34137)
教育部(32653)
大学(31964)
(31894)
国家社会(31534)
(31255)
期刊
(119775)
经济(119775)
研究(85280)
中国(57084)
(45125)
教育(40843)
管理(36843)
学报(32635)
科学(30257)
(29444)
(29387)
金融(29387)
大学(27956)
学学(24507)
财经(23427)
技术(21849)
(20115)
经济研究(19397)
农业(19118)
业经(17882)
问题(16144)
(14271)
理论(12671)
技术经济(12017)
国际(11825)
图书(11590)
统计(11531)
实践(11164)
(11164)
商业(10945)
共检索到390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娟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术制度变革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为研究学术制度变革影响下的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变迁,在线抓取6类项目人才9 534份简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规模、流动频率和流动周期中的变化与年代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改革开放后从单位制到聘任制的制度转换带来了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规模的快速上升,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两大工程与"双一流"建设将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规模推向高峰。尽管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频率在7代人中逐渐降低,但制度变革对人才流动的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年龄对50后、60后流动频率的制约。学术制度变革对有序流动的合法性辩护使7代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周期逐渐缩短,但各学科间的变化速度存在较明显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田瑞强  姚长青  袁军鹏  潘云涛  李俊峰  
本文从ESI高被引作者库中的华人科学家入手,通过网络搜集到其中233名科学家的履历信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利用Kaplan-Meier法研究了不同因素下各阶段生存风险率的差异,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了成长过程中各因子的具体影响效果。KM结果表明在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别对科技人才的职业成长具有显著影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或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都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实现快速成长;在较高级阶段这种影响越来越不显著。Cox结果表明博士毕业后选择在研究所工作增加了助教和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从而加速职业成长;而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则降低了助教和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从而减缓了成长速度。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田瑞强  姚长青  潘云涛  袁军鹏  
从ESI高被引作者库中的华人科学家入手,通过网络搜集到其中233名科学家的履历信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根据科技人才流动的维度定义流动性指数,从而对科技人才的流动情况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流动网络结构、人才流动的典型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高层次人才流动特征。指出从海外华人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的典型模式看,应加强与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海外人才的合作交流机制的建设,积极利用师生传承、同窗同事、国际会议、来访互访等各种资源和渠道进行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应尽快建设国家层面的高层次人才数据库。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海刚  连洁  
大学高层次人才在国别、区域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为关注的议题,但对其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基于经济与专业发展,而从个体因素角度的研究较少。研究以1999—2014年共计1840名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为例,将"海外经历"视为大学高层次人才重要的群体特征,利用CV分析法和Logit模型,分析其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本土人才,拥有海外经历的人才选择"跳槽"的概率更高;相对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外工作经历更可能促进大学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流动;在流动路径和模式上,具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与本土高层次人才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引入年龄、性别、学科和地区GDP,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年龄"亦是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说明,"海外经历"是职业流动的重要资本,亦提升了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部分原因是"海外经历"使得大学高层次人才与本土学术网络的联系较松散,"流动成本"更低。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杰  刘佐菁  陈敏  叶小刚  
当前国内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广东省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考验,对此,将人才环境感知分为人才政策环境感知、事业环境感知、团队环境感知和生活环境感知4个部分,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人才环境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人才环境能有效留住人才、抑制人才流失,事业环境和团队环境对人才省内及省际流动意愿均产生负向影响,而人才政策环境和人才生活环境则分别单方面影响人才省际流动意愿和省内流动意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打造人才生态、以环境留才的政策出路。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忠艳  赵永乐  
新经济时代,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逐步成为各地打造创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制度杠杆。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11个国家高新区83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作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并揭示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双创政策呈现出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完善,但适用对象、激励时机、产业选择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双创政策的地方性元素还有待于深入挖掘,以高层次人才双创发展周期性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化、精准性的政策供给能力还有待提高。最后围绕突出问题,提出契合地方发展元素的高层次人才双创政策供给体系和差异化精准治理的改革路径和具体策略。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忠艳  赵永乐  
新经济时代,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逐步成为各地打造创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制度杠杆。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11个国家高新区83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作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并揭示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双创政策呈现出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完善,但适用对象、激励时机、产业选择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双创政策的地方性元素还有待于深入挖掘,以高层次人才双创发展周期性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化、精准性的政策供给能力还有待提高。最后围绕突出问题,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孙彦玲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人才项目,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本研究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各部委人才项目为例,在政策文本分析、实地调研访谈基础上,从选拔主体、选拔范围、选拔时间、选拔程序、评价内容和标准等方面重点剖析了在高层次人才项目选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人才项目的定位与统筹管理、完善选拔制度、规范选拔程序和加强评估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刚刚  彭自力  王能东  
"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对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日益频繁,这也为高校与高层次人才流动博弈提供了条件。根据理性人假设,从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和委托-代理博弈角度出发,多维度分析高校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流动博弈。研究发现:高校与高层次人才博弈存在博弈均衡解问题,高层次人才流动还与薪酬奖励、城市发展、家庭幸福和科研平台有直接关系。最后立足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并结合博弈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江珊  刘少雪  
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层次人才聘任成为各高校力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层次人才聘任涉及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与规划等宏观战略性问题,也涉及高校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等微观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通过对上海市4所不同类型的公立本科院校进行深入调研,探析当前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聘任机制的运行现状,以期能从政策制度的公开透明、非行政性的参与力量和问责制度建设3个方面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水平。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双成   刘建江   熊智桥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创新发展,而绿色创新的核心资源则是人才。为考察政府的人才政策支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人才政策支持对企业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的促进作用,并从内外部资源角度分析其作用机制。其次,通过知识宽度法测度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利用2007—2020年834家重污染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才政策支持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的“量质齐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考虑内生性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人才政策支持对大企业、高技术人员结构企业、高竞争性行业的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从内外部环境来看,人才政策支持具有资源嫁接的信号功能,并通过优化创新资源结构、增加外部融资两条路径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研究结论可为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缓解“专利泡沫”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本红  陶友青  邓瑾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一)胜任力的内涵与分类胜任力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为高校如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了全新的依据。一般认为,胜任力是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化思  
人才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是实现人力资本深度融通、社会智力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红利充分释放的核心和关键。"双一流"建设对于人才流动和配置具有天然的虹吸效应,高薪酬高待遇更加剧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无序流动,由此给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和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对现行高校重金"挖人"的竞争怪状和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失控的现实情况,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契约化管理,成为规范高层次人才有序流动,引导人才市场良性健康发展的有力工具。应以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范围、聘用合同的性质界定为基础,重新定性高层次人才与高校之间的人事聘用关系,以期借助契约范式缓解高层次人才无序流动的现实困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虹  唐莉  
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跨国流动是高层次人才积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学界就跨国流动如何影响高层次人才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较为鲜见。本文聚焦我国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1998—2017年入选的178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对象,构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履历数据库,从学习-工作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不同类别跨国流动对高层次人才职业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别的跨国流动均能影响职业发展(殊途同归),不同类别跨国流动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差异显著(殊途异效)。从海外学习经历看,人文社科领域学者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工程技术领域学者赴海外联合培养加快职业发展速度;从海外工作经历看,赴海外任教加快职业发展速度,而赴海外访问延缓入选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进程。藉此本文尝试提出解释机制及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伟  
全社会都渴望和期盼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但他们的出现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依赖于他们所置身的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破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质量提升,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环境氛围的营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