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83)
2023(17040)
2022(14694)
2021(13765)
2020(11547)
2019(26447)
2018(26046)
2017(49081)
2016(27398)
2015(30702)
2014(30558)
2013(29240)
2012(26564)
2011(23857)
2010(23506)
2009(20892)
2008(20052)
2007(17193)
2006(14682)
2005(12170)
作者
(76629)
(63736)
(63257)
(60213)
(40427)
(30750)
(28732)
(25170)
(24416)
(22462)
(21735)
(21255)
(20007)
(19922)
(19741)
(19655)
(19309)
(19107)
(18267)
(18211)
(16001)
(15426)
(15421)
(14518)
(14298)
(14097)
(14024)
(13997)
(12900)
(12712)
学科
(99458)
经济(99349)
管理(74346)
(70476)
(58660)
企业(58660)
方法(52517)
数学(46751)
数学方法(46125)
中国(29358)
(26399)
(26175)
(23454)
教育(23048)
业经(21525)
理论(19364)
(18666)
贸易(18662)
地方(18612)
(18104)
技术(18056)
农业(17673)
(17417)
财务(17344)
财务管理(17312)
企业财务(16444)
环境(15644)
(15540)
(15000)
(13718)
机构
大学(378220)
学院(373510)
管理(146249)
(139845)
经济(136825)
理学(129430)
理学院(127941)
管理学(125351)
管理学院(124676)
研究(121678)
中国(82821)
(79625)
科学(78261)
(62834)
(61964)
业大(60081)
(59815)
(55947)
研究所(55526)
师范(55353)
中心(55250)
(52285)
财经(51771)
农业(49817)
北京(49644)
(47488)
师范大学(45347)
(44370)
技术(42768)
(42367)
基金
项目(270166)
科学(213366)
研究(195217)
基金(195077)
(171718)
国家(170229)
科学基金(146117)
社会(121828)
社会科(115419)
社会科学(115391)
(106680)
基金项目(103801)
自然(97426)
教育(96588)
自然科(95230)
自然科学(95203)
自然科学基金(93504)
(91974)
资助(80120)
编号(79752)
成果(63980)
重点(61597)
(60545)
(57142)
(56723)
课题(56637)
创新(52720)
科研(52405)
教育部(52359)
大学(50987)
期刊
(135954)
经济(135954)
研究(107335)
中国(68721)
教育(64567)
学报(64497)
科学(56136)
(54543)
管理(49488)
大学(49319)
(45996)
学学(45665)
农业(37918)
技术(34973)
(24777)
金融(24777)
财经(24448)
业经(23286)
经济研究(22587)
(20818)
(19364)
科技(18640)
(18040)
问题(17944)
图书(17498)
业大(16963)
技术经济(16530)
理论(16240)
统计(16194)
职业(16065)
共检索到514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龚欣  李贞义  
学前教育被认为是影响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很少有实证研究考察学前教育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模型中的"能力"除认知能力外还应包括非认知能力。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分析了学前教育经历对我国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得存在不平等性,受小学前的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年限等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一和初三学生的思维开通性、自律性和朋友质量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正影响,对消极情绪性具有降低效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褚佳  
利用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以经3PL模型调整的认知能力测试标准化得分为被解释变量,实证考察了周一至周五及周末补课时长对九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示:周一至周五补课时长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周末补习时长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杨莉  
本文基于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利用OLS与分位数回归方法、控制学校固定效应,分析了班级同伴成绩高低及离散程度对初中生成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分位点处学生均显著受益于班级同伴成绩的提升,且中间能力水平学生的受益程度最大;班级同伴成绩离散程度能显著提高优等生的成绩,但对差生成绩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女生相比,不同分位点处男生受班级同伴成绩的影响更为一致;相较于弱势家庭,优势家庭学生从班级同伴效应中获益更多,受损更少。因此,学生与家长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学业基础及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避免跟风择校;学校在进行混合编班的同时,还需采取一些有利于补偿差生的配套措施。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郑力  
班级规模是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发现班级规模对以学生成绩为代表的认知能力存在显著影响,但对于班级规模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进行探索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基于CEPS2013-2014年的实证研究发现,班级规模对学生非认知能力仅在某些维度存在显著性影响:以"中班"(班级规模为40-58人的班级)为参照组的准实验研究的估计结果显示,当干预为"学生进入小班"(班级规模为40人及以下的班级)时,班级规模仅对学生的"情绪控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当干预为"学生进入大班"(班级规模为58人以上的班级)时,班级规模仅对学生的"毅力"与"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梁文艳  叶晓梅  李涛  
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框架下,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考察父母参与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识别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具有持续影响的父母参与行为,评价当前家校合作活动对父母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向子女投入时间和精力构建闭合的代际关系,是提升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本,尽管这种积极效应更多体现在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的参与行为上。(2)和孩子交流学校发生的事情、陪孩子参观博物馆、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联系老师这四项父母参与行为对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儿童自我教育期望来实现。根据自我决定理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方超  黄斌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提供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学前教育经历对青少年成就发展的现实影响,讨论"去小学"化的现实必要性。结果发现:接受学前教育和未接受学前教育的青少年在学业表现、家庭特征与个体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Logit模型发现了家庭人力资本存量、经济资本以及家庭规模均对学前教育参与率的提升起到积极影响,但农村青少年的学前教育参与率相对于城镇要低2.3个百分点,显示出学前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非均衡分布;倾向得分匹配法揭示了学前教育经历对青少年的学业表现具有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语文和数学成绩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但提前接触小学教育内容并不能帮助青少年赢在起跑线上。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光宝  侯艺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是研究者长期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链式中介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日常关怀、自我教育期望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初中生认知能力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日常关怀、自我教育期望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初中生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链式中介效应。因此,为了促进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家长关怀子女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影响和塑造子女积极的自我教育期望之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佳丽  
本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估计科尔曼社会资本中的家长参与和代际闭合各指标变量对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初中生可以直接从科尔曼社会资本中获益,如家长参与指标父母的生活陪伴、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代际闭合指标家长与子女朋友的联系都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父母对子女的文化陪伴对学生认知能力没有影响,学习督导对学生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可能与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教子技能、指导学生学习的辅导方法有关;另外,家长参与和代际闭合对7年级和9年级的学生影响效应都不存在差异。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伊雯  叶晓梅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同伴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用大五人格框架下的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与尽责性来衡量非认知能力。研究发现:良好同伴的比例更高(即好朋友多数都学习努力刻苦或想上大学)会对青少年的尽责性、宜人性、外倾性和开放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能显著降低青少年的神经质水平。相反,不良同伴的比例更高(即好朋友多数都逃课、经常上网吧、早恋)会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还发现同伴表现的优化会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反之则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家长和学校应把握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交友管理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友。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翌琳  
课外补习由于依附于主流教育,因此被称为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本文通过对全国112所初中进行抽样调查,对现阶段我国初中生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支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显示: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规模庞大。九年级比七年级课外补习的强度更大。课外补习支出与家庭经济水平呈正比例关系。女性比男性的补习参与几率、强度与支出都高。成绩排名越高,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参加补习的几率、强度与支出越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珺子  王小军  
学校如何培育高素质人才、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个人如何有效提升人力资本是当今经济学家和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微观实证研究,探索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即如何通过教育提升个人能力,进而分析影响收入的作用机理;并分别估计个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发现学校教育主要培养了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主要从工作中获得;对于男性来说,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更显著,而女性则是认知能力。最后,本文分别从个人、学校和企业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珺子  王小军  
学校如何培育高素质人才、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个人如何有效提升人力资本是当今经济学家和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微观实证研究,探索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即如何通过教育提升个人能力,进而分析影响收入的作用机理;并分别估计个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发现学校教育主要培养了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主要从工作中获得;对于男性来说,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更显著,而女性则是认知能力。最后,本文分别从个人、学校和企业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要要  
基于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考察教师支持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教师支持(学业支持、情绪支持和关系支持)对学生非认知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即教师支持能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且这一研究结论在替换因变量、考虑到情境效应和关联效应,以及应用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保持足够的稳健性。进一步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教师支持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期望促进非认知能力发展。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完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激励教师给予学生支持;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行为表现,与学生及其家长密切沟通,为学生提供适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应主动与老师交流、互动,争取教师支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周颖  杨天池  
本文采用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了样本自选择性问题所带来的内生性估计偏误,分别研究了留守、随迁对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留守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有显著负向作用,并且对女童、非独生子女及高年级的儿童影响程度更大;第二,随迁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并对女童、非独生子女及高年级的儿童影响程度更大;第三,生均拨款的提高会显著增强农村儿童的认知能力。基于此,本文得到以下启示:为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教育政策,政府部门应该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贾晋  李雪峰  王慧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起点,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在分析家庭学前教育决策行为的基础上,通过评估学前教育经历对青少年的多维能力发展影响,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供精准的发力点。研究发现,学前教育经历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认知能力、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而在探索求知、语言表达和健康水平方面未能表现出显著影响。此外,部分教育效能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消减。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政府应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建立科学的国民教育评估体系,从根本上转变社会的应试教育观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