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15)
2023(7069)
2022(6151)
2021(5684)
2020(5098)
2019(12117)
2018(12039)
2017(23858)
2016(13215)
2015(15504)
2014(15989)
2013(16007)
2012(15442)
2011(13996)
2010(14255)
2009(13401)
2008(13815)
2007(12973)
2006(11358)
2005(10129)
作者
(39727)
(33126)
(33046)
(31820)
(21166)
(15943)
(15556)
(12881)
(12546)
(12066)
(11237)
(11229)
(10629)
(10589)
(10576)
(10563)
(10290)
(9785)
(9754)
(9546)
(8438)
(8298)
(8170)
(7622)
(7617)
(7588)
(7578)
(7576)
(6813)
(6747)
学科
(55358)
经济(55304)
管理(32173)
(30674)
方法(27320)
(23857)
企业(23857)
数学(23827)
数学方法(23636)
(19153)
银行(19008)
(17714)
(16915)
中国(15268)
(15239)
(13760)
金融(13758)
(13655)
(12320)
贸易(12312)
地方(12303)
(11983)
(11436)
(11255)
制度(11250)
业经(10564)
业务(10260)
农业(9838)
(9140)
银行制(8715)
机构
大学(193374)
学院(190473)
(80007)
经济(78160)
管理(70102)
研究(66681)
理学(58498)
中国(57806)
理学院(57800)
管理学(56854)
管理学院(56476)
(42086)
科学(39683)
(38578)
(36567)
(34804)
中心(32479)
研究所(31410)
(30982)
财经(29926)
农业(29128)
业大(28479)
北京(27015)
(26992)
经济学(25377)
(25230)
(25222)
师范(24954)
(24214)
(23267)
基金
项目(117930)
科学(90309)
研究(87557)
基金(82807)
(71637)
国家(71035)
科学基金(59099)
社会(52973)
社会科(50073)
社会科学(50054)
(46145)
基金项目(43700)
教育(41244)
(39196)
自然(37240)
编号(37009)
自然科(36298)
自然科学(36286)
自然科学基金(35622)
资助(35280)
成果(31621)
重点(27103)
(26971)
课题(26118)
(25914)
(23859)
科研(23004)
教育部(22846)
(22750)
大学(22704)
期刊
(88739)
经济(88739)
研究(60850)
中国(40524)
(33549)
金融(33549)
(32552)
(30128)
学报(29928)
科学(25918)
管理(23207)
教育(22802)
大学(22257)
学学(20486)
农业(20198)
技术(16945)
财经(15027)
经济研究(13718)
业经(13477)
(12784)
问题(12509)
国际(12213)
(11739)
(11372)
图书(11028)
理论(10752)
实践(9855)
(9855)
技术经济(9703)
统计(9280)
共检索到304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冬喆  吴遵民  赵华  
建设学分银行,沟通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实现围绕个体一生提供终身教育机会的理念,已经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政策导向与基本共识。在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也同样呈现出了积极创建的景象,但一哄而起、跑马圈地式的态势,亦使学分银行建设陷入了设置重叠、资源浪费的困境。为保证学分银行建设的良性发展,汲取与借鉴当代国际学分银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则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部分国家及国际组织在学分银行建设与运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并通过比较研究对其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以期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具体而客观的经验借鉴和参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迎  张润芝  黄荣怀  
当今社会,学分银行建设作为实现终身学习重要举措之一显得日益重要。如何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开展有效有序的学分银行建设更是成为了我国时下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采用"6W分析方法"对国际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并重点对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核心内容,即学习成果认证的层级指标和规则,学分积累与转换的规则和工具,以及学分银行运营及组织架构的典型实践及研究予以剖析,研究不同层面的具体做法,以期为推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红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系统的核心单元。探究全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是实现我国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学分银行作为一种较为成熟且优异的管理机制,在国外得到了充分实践。我们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学分制运行中积累的优质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学分银行的标准机制、学分认证机制以及"存—贷—换"的学分联动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海曦  
银行国际化的历史悠久,但中国的银行国际化进程却刚刚起步。从国外银行国际化的实际步伐和理论研究来看,银行国际化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并且具有多种实现的途径选择。此外,影响银行国际化的因素众多,抓住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中外学者们对银行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及有关途径问题有一些研究,可谓众说纷纭。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比较及评析,以期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导中国的银行改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邓毅  吴晓雪  
"学分银行"引入中国是为了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早在2010年,我国就开始进行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尤以上海、北京、广东、云南等几省、市作为试点基地,在各专家学者的努力钻研、政府的倾力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外的学分互认机制也为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仍然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依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试图从问题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阶段的学分银行建设的问题及其困境进行整体上的梳理。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黄欣  赵华  
建设学分银行,搭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教育"立交桥",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共识与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分银行的建设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而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委托中进行,于是学分银行建设陷入缺乏法律授权、机构重叠、资源浪费、公信力欠缺等困境。那么,立法为何对于学分银行建设至关重要,缺失法律授权的学分银行又将遭遇怎样的问题与困境,无法律授权获取的文凭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又在哪里?本文基于国际经验以及对本土实践的分析,对学分银行的立法与运作内容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黄欣、赵华在《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中撰文,阐述了学分银行立法在国际上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并对学分银行的立法与运作内容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还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设‘学分银行’制度"。"他山之石可以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杨晨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基本认识、技术操作和深层次障碍三大问题。从政府文件解读,我国的"学分银行"既是学习成果、学分累积和转换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又是各级各类办学单位普遍建立和遵守的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的建设要重视形成需求机制,明确认证服务对象,建设可评定和换算的学分体系,建立与各办学单位特别是与开放大学的密切合作关系。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转变管理思维定势和行政管理方式,深化招考制度、教学制度和学分制的改革,促进终身学习,从而帮助"学分银行"清理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各级各类办学单位要主动顺应教育开放的发展趋势,建构起与"学分银行"制度相适应的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习和成才...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庆春  寇立群  孔令军  张小永  史永博  崔文娟  
学分银行制度是开放大学的重要制度,学分银行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学分认证方式,它是学分制的延续与发展,在推动我国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黄欣  吴遵民  蒋侯玲  
"学分银行"(Cred 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自愿选择学习地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制度的创建,不仅代表着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架构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视野下学分银行制度内涵与特点的分析、学分银行运行规则与机制的探究、学分银行认证机构及建设的意义与目的的研究等,为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上海开放大学的建设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宇红  
"学分银行"制度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系统的运行基本原理,对学分进行存储、转换与兑换的教育管理机制,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制度。文章在介绍发达国家实施"学分银行"积累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的"学分银行"的试点,提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构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虞江锋  王洁曼  
学分银行建设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不少先行先试经验。与此同时,如何促进区域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间有效的合作和联合,成为当前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现状及文本资料,聚焦四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治理体系、运行模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技术平台建设等内容,全面比较和分析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差异情况。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四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均通过组建以教育机构为主的联盟实现治理,但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学习者等更广泛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还没有形成;缺乏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标准,造成自建标准缺乏科学依据且无法跨省适用;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功能同质雷同,缺乏为学习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遵循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政策趋向,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一体化发展需要共建标准互通的区域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加强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统一与运维,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领域破解区域藩篱,促进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立法进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康霖  徐良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志敏  
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国内商业银行与国际同业相比,盈利结构中利息净收入占比过高,两者盈利结构和盈利能力相差甚远。而实际上,利息净收入至今仍是各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承宗  谢翠蓉  
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模式“道德银行”目前出现了萧条的局面 ,当然有复杂的社会原因 ,但是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道德银行模式无论从内涵还是从运作来分析 ,都与经济密不可分。要使道德银行能够继续发展 ,就必须打破道德银行与经济分离的格局 ,从道德银行与经济的结合上重新定位道德银行的发展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