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77)
2023(4612)
2022(3739)
2021(3881)
2020(3151)
2019(7431)
2018(7029)
2017(12646)
2016(6992)
2015(8581)
2014(8241)
2013(7971)
2012(7543)
2011(7215)
2010(7002)
2009(6582)
2008(6424)
2007(5367)
2006(4839)
2005(4597)
作者
(18533)
(15465)
(15367)
(15076)
(9963)
(7342)
(7063)
(6155)
(6133)
(5506)
(5328)
(5192)
(5131)
(5077)
(4927)
(4824)
(4637)
(4499)
(4411)
(4254)
(4160)
(3734)
(3652)
(3603)
(3528)
(3425)
(3335)
(3165)
(3149)
(3062)
学科
(32373)
经济(32335)
管理(14122)
方法(13581)
中国(12803)
数学(12518)
数学方法(12414)
(12175)
(9008)
贸易(9002)
(8902)
(8654)
(8491)
企业(8491)
(6789)
教育(6672)
(5674)
关系(5661)
(5614)
(5272)
(5029)
银行(5022)
(4966)
(4966)
金融(4966)
(4757)
业经(4616)
环境(4439)
(4405)
(4315)
机构
大学(105418)
学院(99971)
(51530)
经济(50939)
研究(42377)
管理(33181)
中国(32645)
理学(28357)
理学院(27921)
管理学(27495)
管理学院(27291)
(23716)
科学(22532)
(21224)
(21185)
研究所(19406)
经济学(18509)
财经(17424)
中心(17406)
经济学院(16535)
(16340)
北京(16130)
(15777)
师范(15684)
(14644)
(13671)
财经大学(13217)
师范大学(13154)
科学院(12732)
(12670)
基金
项目(63456)
科学(51055)
研究(49491)
基金(48274)
(41980)
国家(41652)
科学基金(34827)
社会(33775)
社会科(31985)
社会科学(31982)
教育(24444)
基金项目(24061)
资助(20714)
(20353)
自然(19849)
自然科(19404)
自然科学(19398)
(19112)
自然科学基金(19098)
编号(18523)
中国(17244)
成果(17121)
(16761)
国家社会(15342)
教育部(14906)
重点(14839)
大学(14706)
课题(13889)
(13520)
人文(13363)
期刊
(54107)
经济(54107)
研究(37401)
中国(24374)
教育(19188)
(15180)
学报(14897)
科学(14329)
管理(12696)
(12362)
大学(11924)
学学(10459)
经济研究(10384)
财经(9903)
世界(9617)
(9271)
农业(9164)
(8793)
(8687)
金融(8687)
国际(8669)
技术(7387)
问题(7324)
(6515)
图书(5409)
业经(5016)
技术经济(4704)
(4526)
论坛(4526)
统计(4393)
共检索到160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林伟  
自1903年起,美国大学校园里掀起了旨在联合各国学生、宣扬世界主义与和平主义的世界会运动,清末民初的留美中国学生始终参与其间,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留学生对世界会精神的接受秉持了兼容并包、融通中西的原则,尤其是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理想投射其中。在参与世界会运动的过程中,许多留美学生形成了一种"超而不越"的国族认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贫弱国家民族地位的焦虑与局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学良  
中国学生对西方社会科学误解的三个根源○丁学良一引言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笔者有机会在数所大学和研究院里任教、作研究或参与短期学术交流项目。这些大学和研究院分别属于三个华人社会———香港、中国大陆和台湾,及两个西人社会———美国和澳大利亚。本文便是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素燕  
鼓励创新,注重实用的英式教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留学英国。文本试图通过对500名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学生的切身体验的调查,来剖析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以及两种教育理念下对中国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活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碧荷  
3月10日,由美国大学网开发的"美国文化评估测试"在线教育应用程序在腾讯教育宣告发布。这是首个搭载美国文化教育的在线教育工具登陆中国。"美国文化评估测试"在线教育应用程序由美国文化专家和大学招生官员共同研发,旨在帮助国际留学生判断他们是否为体验美国大学和美国文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通过注册,每天都将在线回答囊括美国历史、俚语、地理、体育、礼节等不同内容的测试题。答题采取电子计时方式,回答正确且速度最快的选手将获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吕中舌  
阅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吕中舌在我国,英语不是一种普遍的日常交际工具,我们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成千上万的英语学习者只能通过阅读来提高英语的水平,阅读因此而成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在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中,我们总是把阅读放在首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晓红  
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是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形成的.深入研究文化传统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心理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加以正确引导,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质量很有价值.本文拟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研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马万华  匡建江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统计,目前国际学生的数量已经增至450万~[1]。这些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在国际高等教育系统之间流动,他们根据各自的意愿流向不同的国家。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流向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中国学生占据较大比例。2014年,中国留学生占美国国际学生的31%,占加拿大国际学生的32%,占英国非欧盟国际学生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红霞  吕林海  
基于实地观察和脑科学理论,本文提出中国学生知识结构存在两个脱节:传统文化知识与生活经验脱节;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人文、科学知识脱节。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面临三个层面的知识重构任务: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科目之间、中西文化之间。鉴于西方国家目前基础教育内容最基本的结构框架是"重演西方社会发展史",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需要的是"重构人类文化史"。通过跨文化"虚拟探究",可以将中国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建立起一个统领德育与智育、语文与科学等各科的体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吕中舌  涂远程  
一、背景简介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有关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当该项研究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的研究者们也开始在该领域做一些研究工作。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以及认知理论都已证明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季俊杰  
中国学生贷款的利率上限管制压低了贷款利率,虽可以减轻学生还贷负担,但也会引起贷款供给不足等问题。研究表明,用间接补贴去弥补利率管制的不足,容易引起补贴资金浪费,降低贷款运行效率,而放开利率管制,并将间接补贴转化为直接补贴,才是保障贷款供给与减轻学生还贷负担的两全之策。中国学生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分为利率上限微调、取消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三个阶段实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霍秉坤  许颂声  
考试在中国地区对莘莘学子构成重大压力。学者对此表示忧虑,也提出多项改革措施,然仍无法解决问题。近年,有些学者以囚徒困局描述或解释这种现象,说明学生作为决策的个体,然却互相影响对方的决策结果。本文尝试以囚徒困局的理念为基础,综合学者对困局分析,最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艾迪资源系统公司联合发布了一项针对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进行的比较研究成果。此次中国地区的调查对象是北京、重庆、湖北荆州、广东佛山、辽宁瓦房店、甘肃临洮等地的1868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吕中舌  
很多学者发现二语和外语学习者,特别是亚洲学生的英语学术论文让西方人读起来常常感觉"主题不明确"或者"根本没有主题",这主要因为他们的修辞手段不被西方学术同行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期末论文分析探讨了中国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评价、学术写作中有挑战之处以及他们论文写作中出现的修辞问题。结果表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修辞手段和思维。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宫兴林  
中外学生广泛交流营造国际化校园环境,对加速大学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全球意识且适应性强的国际化人才,能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从教育国际化应积极“面向国内”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学生社团组织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无可替代的角色和积极作用,并提出今后在交流层面与水平上不断扩展、提高的一些思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庆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新的重要指导性文本,必将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分析和建议具有时代特征,也反映了迄今为止人们在教育问题上思考的成果。就其中的文化基础来说,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与文明人和现代人的培养具有内在的关联。从理论的角度可以说,人文底蕴是文明人的基本标识;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这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