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38)
2023(14885)
2022(12810)
2021(12072)
2020(9884)
2019(22774)
2018(22767)
2017(43008)
2016(23224)
2015(25877)
2014(25959)
2013(25102)
2012(22934)
2011(20597)
2010(20563)
2009(18571)
2008(17820)
2007(15535)
2006(13439)
2005(11590)
作者
(65375)
(54203)
(53834)
(51088)
(34560)
(25922)
(24495)
(21320)
(20699)
(19242)
(18618)
(18174)
(17265)
(17049)
(16654)
(16595)
(16192)
(16145)
(15588)
(15359)
(13412)
(13324)
(12979)
(12470)
(12226)
(12090)
(11992)
(11821)
(10850)
(10797)
学科
(84145)
经济(84026)
管理(69464)
(66219)
(56980)
企业(56980)
方法(37087)
数学(31032)
数学方法(30620)
中国(24587)
(23305)
(22202)
业经(20525)
(20336)
技术(19938)
理论(17570)
地方(17422)
(17217)
农业(15424)
(14777)
(14505)
贸易(14494)
(14330)
银行(14282)
(14066)
教育(13960)
(13940)
金融(13932)
(13688)
(13637)
机构
大学(320217)
学院(317369)
管理(127651)
(121266)
经济(118471)
理学(110892)
理学院(109609)
管理学(107735)
管理学院(107145)
研究(106012)
中国(77258)
(68444)
科学(66481)
(55913)
(52375)
(50147)
中心(48108)
研究所(47975)
业大(47587)
(46220)
财经(44719)
(44345)
师范(43904)
北京(43120)
(40748)
农业(39208)
(39073)
(37383)
师范大学(35600)
技术(35510)
基金
项目(222934)
科学(175630)
研究(165989)
基金(160053)
(139930)
国家(138438)
科学基金(118905)
社会(103005)
社会科(97388)
社会科学(97363)
(88362)
基金项目(85382)
自然(77055)
教育(76921)
自然科(75275)
自然科学(75255)
(74420)
自然科学基金(73907)
编号(68173)
资助(64153)
成果(55975)
(50053)
重点(49610)
(48634)
课题(47575)
(47252)
创新(45963)
项目编号(42594)
科研(42179)
教育部(41860)
期刊
(132682)
经济(132682)
研究(94455)
中国(65212)
学报(51285)
管理(48389)
科学(46837)
教育(45623)
(45402)
(41729)
大学(38817)
学学(36059)
农业(31690)
技术(28852)
(24661)
金融(24661)
业经(22457)
财经(20957)
经济研究(20792)
图书(18715)
(17920)
科技(17870)
(16739)
问题(16539)
技术经济(15110)
理论(15073)
(14775)
现代(14114)
(13822)
论坛(13822)
共检索到463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德云  严艳芬  李伟保  
近年来,协同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创新体系的三个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相关分析,阐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环境支撑,之后重点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机制的主体、知识类别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一定展望。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翠萍  
知识信息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有效的知识信息管理可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利用效率。对国内外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管理与信息保障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管理与服务、信息沟通与知识流动、知识信息保障、技术中介服务等角度对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归纳与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杜根旺  汪涛  
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异同点比较、国家创新体系的各组成部分间关系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评价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评价相关研究的特征和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普适性发展评价理论;可借鉴系统评价方法、网络分析方法和经济学方法等;应更注重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环境中的发展评价;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角度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内部要素及其子系统的动态关系;应开拓国家创新生态体系评价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严锦梅  刘戒骄  
本文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目的性、整体性、动态相关性、涌现性与开放性等系统特征出发,梳理美国及日本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探析政府在系统中的作用。分析表明,政府作用不仅在于修复失灵,更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领航人,政府的主导与能动作用重点表现在以下方面:制定创新战略,指引创新方向;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夯实创新基础设施;激励创新主体,唤醒创新活力;协调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效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资助重点领域创新,促进多元创新涌现;推进开放创新,引入全球优质创新资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高宏伟  
对地理临近与知识溢出效应、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嵌入性理论3个层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证明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存在,并给出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表现。从技术体制的相关研究中提炼影响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关键因素,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在技术体制分析中增加本地创新环境这一分析维度。最后,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关键因素以及特征表现,依据创新系统方法,提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分析框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廖中举  程华  陈士慧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系统回顾国家创新体系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探讨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从投入-产出、类别等视角探究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从政府、高校等方面分析了其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的直接关系、间接关系等。并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的研究以及政府更好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谢庆红  黄莹  
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界定;其次,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别就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先进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典型应用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了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创新体系模型,以期为我国高新区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柳卸林  马驰  汤世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相瑞兵   田成诗   侯立春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立足本土实际,从城市视角客观评价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这对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政策,推动体系效能提升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构建基于城市视角的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引入TOPSIS/DEA混合模型,从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对35个中心城市的创新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中心城市的创新效率偏低,创新能力偏弱,呈现由东到西逐级递减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的协调性测度结果显示,各中心城市以高水平协调和低水平协调为主,两者间多呈现同步变化;而创新条件和创新投入产出转化能力是影响城市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晓峰  高芳  胡志民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静   姚东旻  
我国正处于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是国家创新体系转型与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演化范式构建创新市场选择的演化分析框架,刻画国家创新体系内发生创新“突变”时所面临的不同市场选择,以及政府借助不同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影响科技创新的“遗传与扩散”过程。国家创新体系转型需遵循创新市场演化的基本规律,顺应科技创新演化规律的财政科技支持手段方能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成功转型。创新体系有效转型需从物质基础、市场选择、关键动力、融资机制四方面着力,为面向重大应用的基础研究提供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以财政手段引导多元主体融合参与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共生演化过程,遵循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市场选择规律,最终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循环动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柯梦琳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特征。美国和日本作为拥有全球顶级创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成为国际上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国家的典范。在其强大而完备的知识应用体系支撑知识、技术的迅速商业化以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外部制度环境之外,企业创新的根本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依赖于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视角出发,拥有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美国和日本,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其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知识传播与创新复合型创新型人力资源培养与输送、终身学习机会创造与供给等作用,对企业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红  
本文根据美国研究与开发(R&D)体系经费的投入方向、基础研究活动和科技成果形成的密集程度,详细地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在R&D体系中的“集结点”作用,说明研究型大学是美国R&D体系中的特殊群体。这对我国当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借鉴意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镇柔  
三、研究生教育要加快改革和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1正确认识研究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江总书记多次讲过:“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