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91)
2023(11087)
2022(9637)
2021(9556)
2020(7739)
2019(18482)
2018(18980)
2017(34541)
2016(19913)
2015(22452)
2014(22908)
2013(21710)
2012(19649)
2011(17769)
2010(18019)
2009(15954)
2008(15365)
2007(13039)
2006(11667)
2005(10381)
作者
(53095)
(43667)
(43467)
(41773)
(27847)
(20935)
(19942)
(17219)
(16846)
(15674)
(15196)
(14547)
(13821)
(13763)
(13589)
(13300)
(13297)
(13017)
(12530)
(12339)
(11021)
(10923)
(10388)
(10039)
(9881)
(9863)
(9738)
(9689)
(8697)
(8577)
学科
(66257)
经济(66172)
管理(49715)
(44788)
(38560)
企业(38560)
方法(30750)
数学(26364)
数学方法(25959)
教育(23490)
中国(23401)
(17557)
(17170)
(17076)
理论(16917)
业经(15528)
(14449)
地方(13729)
教学(13112)
技术(11864)
(11786)
农业(11359)
(10590)
(10560)
贸易(10554)
(10225)
环境(10021)
(9990)
银行(9958)
(9765)
机构
大学(266706)
学院(260848)
管理(100830)
(92934)
经济(90522)
研究(90059)
理学(87421)
理学院(86330)
管理学(84718)
管理学院(84219)
中国(60373)
(58909)
科学(56335)
(46047)
师范(45763)
(44788)
(44015)
研究所(40953)
教育(39961)
中心(39208)
(38707)
北京(38492)
师范大学(37709)
(37009)
业大(36881)
财经(34624)
(32587)
技术(32392)
(31499)
(31482)
基金
项目(178042)
科学(140601)
研究(139337)
基金(124452)
(106826)
国家(105776)
科学基金(90498)
社会(82622)
社会科(77836)
社会科学(77815)
教育(71644)
(70687)
基金项目(66240)
(61485)
编号(60674)
自然(57821)
自然科(56415)
自然科学(56404)
自然科学基金(55354)
成果(52198)
资助(50665)
课题(44524)
重点(40739)
(40624)
(38292)
项目编号(37354)
(37170)
(36564)
教育部(35623)
规划(35122)
期刊
(101827)
经济(101827)
研究(88107)
教育(67652)
中国(60263)
学报(38475)
管理(36405)
科学(36033)
(32981)
(32015)
大学(30216)
技术(27427)
学学(26500)
农业(23271)
(18796)
金融(18796)
职业(16433)
财经(16238)
业经(16215)
图书(16104)
经济研究(15383)
(13773)
理论(13206)
问题(12762)
(12569)
论坛(12569)
科技(12523)
实践(12351)
(12351)
(12198)
共检索到390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裴新宁  
学习科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着眼于从不同的人(儿童及从业者等)及其所处的不同场景,来揭示人类学习的复杂机制,以建立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系统知识体系。近十年学习科学研究发展迅猛,许多成果已为教育研究者所接纳,研究方法也被应用于课堂及非正式学习环境的设计与研究,从而逐步形成了教育领域的学习科学研究,以系统地揭示多种情境和目标领域中学与"教"的关系。国际上,学习科学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素养"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的关键基础,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政策引擎。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齐军  李如密  
教学时空变革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了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教学时空变革典型,其主要是围绕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激活教学空间、如何更有效地超越教学时间的限度和逾越教学空间的限制来开展变革的。在变革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工具理性、教学习惯、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了形式化、功利化等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阚维  
20世纪后期以来,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如春潮涌动,又伴随着大量争议,一路走来。与15年前相比,随着大国崛起和本土化教育经验被国外重新认识,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自信程度以及学校教育实践层面对课程改革的自觉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屏心静气,检视我国课程改革的种种经验、教训。在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回答:全球化大潮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应当如何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本土化探索?如何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建构,推动课堂教学实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从教材改革入手推进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之选。这一课程改革推进视域尽管有其必要性,但也有使改革成为单一的技术操作行动、遭遇改革的瓶颈阻碍之危险。当下的课程改革需要回到课程改革作为文化变革实践这一继承性变革的视角,通过关注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和尊重教师的文化主体地位,将自上而下的专业化改革行动与自下而上的文化创造与革新相互联结,以突破课程改革作为教材改革实践的痼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邓双喜  
作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主渠道的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与基础教育对接,全方位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保持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的进步性和实践性,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正确的方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郭建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事关课程改革的是非成败与未来走向。学习观是课程理念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对知识、教学、情境、师生等问题的看法。学习的获取观与参与观是当前两种主要的学习观。获取观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参与观认为学习是参与共同体的过程。这两种学习观互斥又互补、矛盾又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两种学习观决定了我们需要建构多样综合的课程理念,摒弃非此即彼、对立替代的思想,扬长避短、兼容并蓄,共同建设教育理论和指导教育实践。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惠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中小学教学的互动、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等,以确保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性和方向性,实现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引领与促进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和学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为了创设适合新一代儿童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既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同时又能体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华  郭兆明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排斥(或边缘化)与职业有关的内容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导致了毕业生升学选择盲目、就业竞争力差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这需要我们以生涯教育为支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从而一方面满足经济发展对更高职业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做出明智的生涯选择,同时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效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牡丹  肖自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了重大而现实的新课题;高师教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教育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安安  
"教育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必然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课程目标要体现全球精神;突出外语课程的核心地位;课程内容要融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结构要保证均衡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新型人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隆民  苏桂美  
台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称之为九年一贯课程改革,自1997年启动迄今,若问其成败,大致可曰"改革尚未成功,盘整仍须努力";若论其成效与展望,则大致可曰"病急乱投,矫枉过正,错误在所难免;对症下药,提纲挈领,细调应可回春"。课改过程及其成效所涉因素与配套,千头万绪,颇为繁杂,无法一一丝缕细说,爰仅能就其荦荦大者,诸如改革的背景脉络、改革理想与现实、执行战略与战术、教科书编审选用、职前师培素质与教师在职专业增能等议题,略就研究者于改革实施以来参与行动实践与研究之经验、省思与心得。总结而言,台湾课改政策之执行,先前由于一纲模糊而致治丝益棼,今课改成效回春之方剂或在于,参照并调整"板桥课程发展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马开剑  
"学科"是学术性的,而"术科"则代表了与学科相对应的另一种课程品性——实践与行动品性。"术科"理应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早地位,而"术科课程"则被忽视,甚至没有"术科"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建立"术科"概念,为此,就要创新课程理论、革新知识观与课程价值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成尚荣  彭钢  张晓东  
本文在考察了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走向之后 ,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三级课程管理中如何转变工作方式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出规范性的建议 ,明确了地方在国家课程的实施 ,地方课程的开发 ,学校课程的指导中的作用与地位 ,以及相应的指导思想、权利和职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