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6)
2023(7381)
2022(6195)
2021(5564)
2020(4324)
2019(9955)
2018(9805)
2017(18302)
2016(10200)
2015(11177)
2014(11367)
2013(11272)
2012(11046)
2011(10374)
2010(10860)
2009(9967)
2008(9871)
2007(9176)
2006(8570)
2005(8254)
作者
(30811)
(25464)
(25332)
(24154)
(16313)
(12302)
(11415)
(9901)
(9802)
(9303)
(8928)
(8571)
(8450)
(8450)
(8073)
(7892)
(7586)
(7481)
(7401)
(7232)
(6885)
(6389)
(6178)
(5995)
(5858)
(5718)
(5701)
(5687)
(5194)
(5096)
学科
(51295)
经济(51252)
(25996)
管理(24506)
中国(20688)
(19103)
企业(19103)
地方(18495)
(14924)
方法(13439)
业经(12810)
地方经济(10727)
数学(10702)
数学方法(10565)
农业(10532)
(10412)
(10073)
(10019)
金融(10018)
(9850)
(9707)
银行(9693)
(9571)
(9514)
产业(8437)
(8328)
贸易(8315)
理论(8100)
(7925)
环境(7499)
机构
学院(153238)
大学(152766)
(64469)
经济(63066)
研究(59674)
管理(51069)
中国(44502)
理学(41904)
理学院(41259)
管理学(40538)
管理学院(40235)
科学(35322)
(34471)
(31225)
(30682)
研究所(27878)
(26225)
师范(25999)
(25830)
中心(25654)
(24541)
财经(23153)
北京(22896)
(21176)
(21020)
师范大学(20864)
(20751)
经济学(20217)
业大(19268)
(18784)
基金
项目(90179)
科学(71182)
研究(70819)
基金(62358)
(53374)
国家(52811)
社会(44691)
科学基金(44427)
社会科(42287)
社会科学(42279)
(36974)
教育(33168)
基金项目(31985)
(31058)
编号(29526)
(26536)
成果(25878)
自然(25472)
资助(25329)
自然科(24838)
自然科学(24833)
自然科学基金(24381)
课题(22794)
发展(21724)
(21344)
重点(21301)
(19765)
(18532)
(18398)
国家社会(18029)
期刊
(85568)
经济(85568)
研究(56388)
中国(40309)
教育(28039)
(24557)
学报(23084)
(22987)
科学(21794)
管理(21497)
(17965)
金融(17965)
大学(17904)
农业(16647)
学学(16329)
业经(14990)
技术(14158)
经济研究(13568)
财经(13074)
问题(11513)
(11442)
图书(8513)
(8430)
(8290)
(8069)
论坛(8069)
世界(8025)
商业(7887)
(7836)
技术经济(7816)
共检索到259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邱引强  
本文从分析生产力的基本职能出发,揭示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越来越多地释放出生产就业者,日益发达的生产能力会生产出超过人们购买能力的产品(含服务品)。这里主张将这些剩余的人力物力用于学习就业,反过来学习就业又可以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形成互为促进的积极意义。然而,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动将这些剩余的人力物力配置到学习就业上,以改革传统的财政收入方式,增强社会再分配能力来发展学习就业事业就成为我们可供选择的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美玲  赵旭强  潘晔  
产业升级需要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的流动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产业和就业二者的协调与否是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选取太原市经济和就业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方法,得出太原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优化的结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兵  冉启秀  
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漆向东  
就业结构大致包括就业的城乡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优化的就业结构能够发挥结构效应,产生结构效益,客观上使就业总量达于最大。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可表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城乡价值链结构推动着产业链结构的形成与优化,就业的产业结构又要求一定的连接城乡的技术链结构与之适应,技术链决定就业链,进而决定着就业结构的水平及其优化的程度,并使这种就业结构在城乡不同所有制结构经济体中得以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涂淼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并借助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就业结构;受经济基础、数字基建等因素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强,中部次之,对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影响有限;综合比较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后发现,相较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技术供给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弱,但正处于不断增强态势。据此,研究提出未来应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劳动力的数字素养提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端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探索就业优先政策,弱化数字经济“就业破坏”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思雨  杨悦  
本文基于200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发展整体上促进中国就业,在第一产业减少就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智能化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创造效应不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涂淼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并借助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就业结构;受经济基础、数字基建等因素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强,中部次之,对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影响有限;综合比较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后发现,相较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技术供给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弱,但正处于不断增强态势。据此,研究提出未来应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劳动力的数字素养提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端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探索就业优先政策,弱化数字经济“就业破坏”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势必会对高质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并将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结构纳入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和绿色低碳水平,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从理论机制来看,缩减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和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可以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技能劳动力会强化人工智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而东北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抑制高质量发展,低技能劳动力会加剧人工智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上述结论意味着,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赋能高质量发展,同时各地区应根据就业结构等客观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莉  范徐飞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就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协调发展这一视角,分析我国就业结构转变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用19792014年数据对我国的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进行实证研究,计量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关系不明显,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而第二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显著。此外,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否协调发展进行研判,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偏差的原因及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青海  赵晓冬  孙庆宏  于洪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君  刘尚俊  田宝龙  
利用中国1983—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实证模型,采用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论有:第一,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整体上呈倒"U"型,即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就业规模先下降后上升,但环境污染水平对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第二,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合理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集中,导致就业结构的转变不合理;第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业规模会逐渐提高,其中,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提高幅度最大,促使就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使得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锡富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民众收入,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推动了人的发展。但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妨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阻碍了经济发展中人的素质提高。应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人的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华  官金华  侯秀芳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31.06%下降到2009年的13%;第二产业则呈现起伏缓慢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庆丰  
文章从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析,指出现有研究在分析工具、滞后时间测度、国际比较方法、作用机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应该继续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机理、如何衡量二者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