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9)
2023(381)
2022(320)
2021(372)
2020(257)
2019(545)
2018(546)
2017(766)
2016(455)
2015(514)
2014(507)
2013(468)
2012(480)
2011(434)
2010(471)
2009(422)
2008(468)
2007(407)
2006(379)
2005(339)
作者
(1249)
(1058)
(1031)
(1013)
(627)
(509)
(439)
(435)
(400)
(384)
(362)
(347)
(347)
(323)
(321)
(320)
(309)
(299)
(287)
(281)
(271)
(266)
(249)
(247)
(233)
(219)
(215)
(214)
(211)
(210)
学科
(1484)
经济(1460)
中国(974)
教育(820)
管理(756)
社会(699)
理论(677)
(616)
(608)
(570)
(549)
(525)
企业(525)
(411)
业经(404)
方法(402)
问题(388)
(376)
(361)
(332)
(329)
政治(328)
建设(306)
思想(305)
工作(304)
保障(292)
社会保障(292)
(292)
福利(279)
地方(276)
机构
大学(7221)
学院(6667)
研究(2878)
(2297)
经济(2212)
中国(1919)
管理(1834)
(1630)
科学(1623)
(1549)
师范(1547)
理学(1485)
理学院(1447)
(1432)
管理学(1411)
管理学院(1392)
(1345)
师范大学(1304)
教育(1269)
研究所(1257)
社会(1152)
北京(1131)
中心(1108)
(1053)
(992)
财经(971)
(868)
(840)
(794)
研究中心(779)
基金
项目(3930)
研究(3299)
科学(3043)
基金(2758)
社会(2504)
(2268)
国家(2233)
社会科(2072)
社会科学(2071)
科学基金(1775)
教育(1602)
成果(1560)
编号(1466)
(1366)
基金项目(1294)
(1228)
课题(1064)
(945)
(943)
(939)
资助(937)
项目编号(931)
重点(880)
国家社会(875)
中国(865)
(853)
(847)
阶段(843)
教育部(835)
(823)
期刊
(3490)
经济(3490)
研究(3164)
教育(1960)
中国(1939)
学报(1314)
(1162)
大学(1136)
科学(1052)
学学(948)
(924)
财经(706)
管理(672)
社会(644)
(621)
图书(596)
农业(580)
(533)
经济研究(512)
书馆(473)
图书馆(473)
社会科(466)
社会科学(466)
(464)
金融(464)
问题(449)
改革(420)
(420)
(416)
(403)
共检索到11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占君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劳动是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是具有深厚历史修养和深刻历史思想的政治家。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出发,回应时代的需要和挑战,发表了关于历史的一系列论述。自2008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的讲话,到2017年4月考察广西合浦县汉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伟  栾天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秉公  
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长期以来也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哲学基础,受以民为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存在着人的缺位和工具理性等弊端,因而德育应从以民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学校德育的哲学本体论概念,它既是一种德育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德育方法论。以人为本的德育以学生为本体。实行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功成  
本文认为,在当代社会保障发展中,存在着只关注现实而轻视历史和不善于借鉴他国经验与教训的短视与狭隘性缺陷,这是导致许多国家社会保障政策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作者主张,只有确立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观与全球视野,将注意力从关注现实延伸到兼顾历史,将视野从关注本国扩展到考量全球,并理性地对待历史与他国的经验教训,才能超越现实、超越狭隘,寻找到当代社会保障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并为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笑龙  
习近平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论述,体现出其鲜明的历史观,如注重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探讨,强调历史的实践性;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视历史人物的精神信念;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等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党史、国史研究、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们对于历史理论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习近平的历史观形成的理论背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存朝  董大伟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其历史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文章认为,这一转变的实现,既有情感品质和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社会实践基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历史观 ,回溯经济史学史 ,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 ,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 ,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 ,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 ,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 ,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丙乾  
中国财政学会2001年年会暨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今天开幕了,这是我们进入21世纪的第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中国财政学会向大家问好! 我们这次年会的宗旨,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精神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并结合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安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过去的工作,布置今后的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继往开来,不断开创财政研究和财政工作的新局面。我在此谈几点意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家连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周家连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培养人才问题。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人才的理论,对于我们当前的改革实践,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顺利完成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清荪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不仅对当前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治理整顿的时间、目标、任务、方针和措施都提出了符合实际的要求。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五中全会极其深刻地总结了建国四十年来在经济工作中的一条最重要的教训,这就是必须解决好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指导思想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健  
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着江苏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江苏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区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教育进一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服务学生及其家长高质量、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以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宫军  
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国家审计活动,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在财政经济体制、机制方面特有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回顾我国专项审计调查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有关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困惑,深刻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科学价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文佳  刘伟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理解为"阶级斗争论""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种解释模式,这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延续和统一。目前人们大多以"人本主义"的文化结构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观,看似高扬人主体地位的背后其实是人的价值的缺失和实践的不在场。要想深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问题的关键还应该在于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识,以人的"在场"问题为核心观点,表明人的本质通过劳动实践生成,整个社会历史也是向人而生并通过实践创造发展的,进而明确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性运动,在实践中也具有现实趋向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崔世广  
近年来,日本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逆流不断升级,与德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形成了巨大反差。日本的错误历史观,既根源于战后处理的不彻底,也受到政治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与日本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有着内在关联。抵制批判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翻案活动,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是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社英  Jason L.Powell  梁小楠  
文章剖析了后工业时代社会全球化的历史性变化,包括其如何在风险与不平等的条件下发展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改变社会福利保障的状况及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随着贫富分布不均以及社会阶层化等现象的出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正在重新构建,迅速成长的自由市场带动相关经济力量的发展,并伴随着关于理性化、标准化、商品化或是世俗主义思想的扩散。在经济下滑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软化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今,原有的20世纪的福利国家形式已被21世纪一种更有竞争力的形态所取代,即所谓"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