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98)
- 2023(4106)
- 2022(3316)
- 2021(3519)
- 2020(2726)
- 2019(6441)
- 2018(6573)
- 2017(10517)
- 2016(6969)
- 2015(7957)
- 2014(7981)
- 2013(6971)
- 2012(6515)
- 2011(6007)
- 2010(6105)
- 2009(5179)
- 2008(4791)
- 2007(4255)
- 2006(3835)
- 2005(3509)
- 学科
- 教育(19049)
- 济(15761)
- 经济(15748)
- 中国(10753)
- 学(9741)
- 管理(9013)
- 理论(7819)
- 教学(7079)
- 业(6879)
- 农(5691)
- 地方(5620)
- 企(4518)
- 企业(4518)
- 发(4457)
- 研究(4132)
- 方法(4095)
- 农业(3923)
- 发展(3852)
- 思想(3823)
- 展(3730)
- 政治(3706)
- 学法(3647)
- 教学法(3647)
- 经济学(3571)
- 技术(3408)
- 革(3396)
- 改革(3237)
- 数学(3231)
- 高等(3222)
- 业经(3219)
- 机构
- 大学(83976)
- 学院(78710)
- 研究(31317)
- 教育(27585)
- 范(24148)
- 师范(24063)
- 管理(21207)
- 京(20589)
- 师范大学(20130)
- 济(19816)
- 科学(19469)
- 经济(18964)
- 理学(17763)
- 理学院(17330)
- 管理学(16828)
- 管理学院(16628)
- 中国(16420)
- 所(15050)
- 江(14108)
- 研究所(13847)
- 北京(13687)
- 职业(13648)
- 技术(13442)
- 中心(13427)
- 院(11516)
- 州(11094)
- 教育学(10579)
- 农(10375)
- 业大(10073)
- 职业技术(9354)
- 基金
- 项目(50118)
- 研究(45649)
- 科学(39989)
- 基金(30845)
- 教育(29508)
- 家(25729)
- 国家(25302)
- 社会(24557)
- 编号(22661)
- 社会科(22651)
- 社会科学(22647)
- 省(21882)
- 成果(21439)
- 科学基金(20581)
- 划(20487)
- 课题(18838)
- 年(16828)
- 基金项目(16131)
- 规划(13902)
- 项目编号(13038)
- 重点(12758)
- 发(12450)
- 部(12153)
- 性(12115)
- 度(11985)
- 研究成果(11704)
- 自然(11653)
- 资助(11379)
- 自然科(11280)
- 自然科学(11278)
共检索到129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铁芳
人文教育是以人格的养成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确立人自身在世间的存在地位,由此而让个体甄定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识为基础,以心智思维的历练也即人文思考为中介,以个体生命的融会贯通与整体提升也即人文精神的获致为目标,最终指向个体人生的幸福与社会整体的福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关键词:
教育意蕴 刘小枫 教育观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孙露
就古典劳动诗歌来分析劳动教育的意蕴,意在回返个体成人的基础性视域,拓展劳动教育的文化意涵。个体在劳动之中,不仅仅是劳其筋骨,同时也是向着劳动之物打开自我身体官能,向着他人打开自我生命之爱与希望,向着天地四时打开自我生命节律,劳动教育的意涵乃是以劳动的方式引导个体融身天地他人之中。劳动的展开呈现出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成年人的劳动更多地呈现为向着家庭的责任分担,儿童的劳动则更多地基于儿童天性。由此,劳动教育的意涵乃是以劳动的方式促成个体在天性与责任之间趋向个体成人。个体成人趋于完成阶段,则意味着个体对劳动之艰辛的勇敢担当。今日劳动教育应体现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简朴劳动的基础性。在个体成人初始阶段体验人类初始性的生存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人类初始性的生存方式置于个体生存的基础性结构之中,以扩展个体生活的基本视域,扩展意义生活的可能性。
关键词:
劳动 劳动教育 古典意蕴 个体成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人文知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人文知识的语言性。揭示这些特性将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关键词:
人文知识 特性 人文教育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段继红
清代文化昌盛,与重视素质教育密不可分。以皇家宗室为例,从伦理道德、语言文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弓羽骑射等方面,实行素质教育,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
关键词:
清代 皇室教育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顾瑾
古典诗学原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成份,是中华民族重要而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它的诸多范畴以及重境界、重性情、重风骨、重体悟、重涵泳、重生成等基本精神,完全可以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与今天教育界通过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有许多内在契合点。这样一种古代与当代的契合,是文化的契合、资源的契合、发展的契合,所以,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尝试去操作实施。
关键词:
古典诗学原则 语文教育 资源 实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秦红岭
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伦理学解读,指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思想中所蕴含的基本伦理指向是:城市是为美好生活而存在的。认为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古希腊城邦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以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为载体,促进了公共生活的充分发展,使城市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培养公民民主意识与公共精神的人性场所,使公民与城市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互动与共鸣关系。
关键词:
古典时期 雅典 城邦 公共空间 美好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教育学是以个体成人为根本指向的学科,人文品性理当成为教育研究的基本品性。目前,教育研究的整体人文品性尚在生长之中。教育研究的人文诉求必须置于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人文诉求的框架之中,以提升教育学整体的人文品格。探询教育研究的人文品格,探询教育研究、乃至关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意蕴,探询标示着人文科学,或者人文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区别的根本之所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切实而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研究 人文科学 人文意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莫亮金 刘少雪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都是为了纠正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从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对通识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又促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曹永国
古典学术研究历经追求真知、正义与全德实践的学术奠基,转入内在理想自我实践的学术志趣,达致超验性信仰之光的学术虔诚。这是一种由外趋内的追求崇高的精神阶梯与学术逻辑。它确立了学术研究的古典传统,捍卫了学术伦理的绝对价值。在此,学术研究表达一种照看自我的精神志气,一种追求真理、成就崇高的精神修炼和精神境界,意在将自身提升到一个宏伟的世界视域。这是一种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学术生活方式,它将追寻真理和自我理想及其实践统一起来,即学术研究是研究者自我生命的神圣追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现象学精神是现象学的灵魂。作为"做"哲学的方式,现象学就是哲学本身。现象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看"世界的关系思维方式,现象学最终给出了看世界的路标,即结构世界与意义世界,而且现象学尤为关注发生的世界。现象学精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学追求,现象学精神从方法论到范畴与主题等方面都导致了教育学世界的深刻变革。渗透着现象学精神的教育学实践,将使每一个教育学境遇中的人成为一个敏行的、富有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学实践者。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絮飞 李国新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关注园林植物的生态意义和外在审美因素;事实上,作为园林的主要语素之一,园林植物还承载了文化内涵、情感因素和吉祥寓意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要想对园林植物有更为透彻的认识,就要尽量对其精神内涵进行研究和阐释,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对植物的"悟对神通"。把握园林植物语素的综合审美意蕴,在造园中更好地加以运用。
关键词:
园林学 中国古典园林 植物 审美 语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学 概念界定 价值意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