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0)
2023(6722)
2022(5372)
2021(5342)
2020(4315)
2019(9813)
2018(9870)
2017(16791)
2016(10582)
2015(11652)
2014(11821)
2013(10865)
2012(10147)
2011(9442)
2010(9746)
2009(8277)
2008(8468)
2007(7665)
2006(6778)
2005(6234)
作者
(29779)
(24974)
(24779)
(23979)
(16119)
(12153)
(11315)
(9717)
(9508)
(9185)
(8713)
(8668)
(8250)
(8139)
(8062)
(7829)
(7692)
(7556)
(7313)
(7166)
(6611)
(6416)
(6121)
(5921)
(5865)
(5652)
(5551)
(5522)
(5238)
(5041)
学科
(28992)
经济(28954)
管理(20361)
(19550)
教育(19332)
(15459)
企业(15459)
中国(14101)
方法(13972)
(13258)
数学(12145)
数学方法(11875)
理论(9548)
(8545)
(7844)
教学(6704)
技术(6210)
(5949)
(5646)
业经(5549)
(5322)
财务(5312)
财务管理(5300)
(5259)
银行(5236)
农业(5159)
(5146)
金融(5145)
企业财务(5135)
(5037)
机构
大学(146765)
学院(139615)
研究(57462)
(44114)
经济(42829)
管理(42349)
科学(37953)
理学(36878)
理学院(36155)
中国(35271)
管理学(34893)
管理学院(34595)
(33346)
教育(31855)
(30863)
(30693)
师范(30607)
研究所(28571)
(26287)
师范大学(25599)
中心(24203)
(22913)
(22529)
业大(21744)
北京(21695)
(21048)
农业(20936)
技术(19188)
财经(18231)
(17654)
基金
项目(95960)
科学(76934)
研究(71108)
基金(67947)
(61779)
国家(61190)
科学基金(49950)
社会(41757)
教育(41325)
社会科(39257)
社会科学(39246)
(37420)
(35797)
基金项目(34872)
自然(33514)
自然科(32755)
自然科学(32742)
自然科学基金(32164)
编号(29159)
资助(27820)
成果(27099)
重点(24611)
课题(24544)
(23185)
(21227)
(20625)
(19782)
教育部(19756)
(19636)
科研(18938)
期刊
研究(50134)
教育(49630)
(44523)
经济(44523)
中国(36178)
学报(27718)
科学(24302)
(22369)
大学(21010)
学学(18323)
(16488)
农业(15367)
管理(13890)
技术(13561)
职业(11622)
(9547)
金融(9547)
财经(8864)
(8572)
(7756)
技术教育(7635)
职业技术(7635)
职业技术教育(7635)
(7587)
经济研究(7275)
业大(7215)
(7199)
论坛(7199)
(7084)
资源(6631)
共检索到212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凌  
当前我国关于学业评估的研究不少,作为教育筛选的主要工具,甚至唯一工具,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学业评估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具有公平性与有效性,或者说人们的注意力似乎更多地放在"正式学业评估"的编制和落实上,而本文则试图关注学业评估活动由于人的参与而具有的复杂性和多重参照性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超越有限,追寻普遍与永恒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乃在于其承载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以通识培育通人,即培养完整的人,而非通才。大学通识教育需要超越专门知识训练而达至整全意识,以向着经典、自由求知为取向的阅读与交往乃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路径。通识教育不仅关涉大学教育的目标与内涵,同样关涉中小学教育品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邵兰  胡永红  
教育人种志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工作和研究对象,尤以学校组织、行为文化为重点的一种工作和研究方法。在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引入该工作方法有利于评估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全面、协调发展。介绍了教育人种志的一般特点,分析了审核评估中引入该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运用的具体流程及应注意的问题。可为丰富审核评估工作方法、完善审核评估方法体系、获得更加真实客观的审核评估结果提供学术参考和实践指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人文知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人文知识的语言性。揭示这些特性将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何杰  
作为再分配性的教育政策的一种,支持性教育政策,实质是指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实施的一些补偿性的教育政策,教育补偿与维护教育公平是其基本的意蕴。支持性教育政策的产生切合了问题特征同政治制度和环境互相耦合并导致政策方案形成的一般过程。与一般性的教育政策相比,它具有自身的特征,而其突出的特征在于政策目标群体的补偿性、支持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它需要规避政策的行政驱动色彩明显、农村学校边缘化、政策能力的有限性和地方社会的关系网络及关系运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金  
作为人类思考问题的一种新范式,现代性不仅涵盖物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凸显与强化了人的现代化。廓清现代性的研究论域与边界,是对其概念进行合理界定的关键。职业教育的现代性意蕴主要表征为职业教育现代化要达到的理想状态、现代职业教育形态主要特征的理论概括、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共生。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立足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目的的整合性、服务的公共性、需求导向的全面性以及治理主体的多元性等维度来规约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应然趋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山立  韩玺  
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是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基本逻辑起点,规定着中职学生学业评价具有基础衔接、融通发展、特色鲜明等独特的类型意蕴。但是,我国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目前还面临类型特色认同危机。新时代的中职学生学业评价必须紧扣类型化改革的工作主线,通过突出类型价值、彰显类型特色、落实类型保障三大方面的革新发展,服务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与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协同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武秀霞  
同情具有多面性。它不仅仅是情感或情绪的反应,也并不与认知、理智等相对立,甚至也不是将智性因子排除在外的盲目的情感冲动,而是由情感、认知、体验、理解、态度、行为等因子交融而成的具有多个向度和价值追求的多面体。同情拥有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主要向度。不同向度的同情往往也含涉了一定的情感、情绪、理智、行为、意志等成分,并拥有相对不同的价值基点和意义追求。正因为如此,同情性教育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可以实践、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永刚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功效,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与共享社会公共利益为旨归,葆有显著的公共性品格。公共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公益、平等、共享是教育公共性的内在意蕴。在当今时代培植、护卫与拓展教育的公共性,需做到以下几方面,即提升意识:大力倡导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责任:健全与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以提升教育的平等性;统筹协调:统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治理以延拓教育的共享性,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公共性的延伸与扩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现象学精神是现象学的灵魂。作为"做"哲学的方式,现象学就是哲学本身。现象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看"世界的关系思维方式,现象学最终给出了看世界的路标,即结构世界与意义世界,而且现象学尤为关注发生的世界。现象学精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学追求,现象学精神从方法论到范畴与主题等方面都导致了教育学世界的深刻变革。渗透着现象学精神的教育学实践,将使每一个教育学境遇中的人成为一个敏行的、富有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学实践者。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不同的人性观对应着不同的教育。预成性人性观认为人生过程由其本质决定,它否定了人的丰富性、能动性和无限性。依据预成性人性观建构起来的教育强调按已有的规律和规则去塑造学生,结果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其实,人的本质是生成的,即人在其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其本质。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可以从管理学、现代哲学、哲学人类学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生成性人性观让我们看到,学生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因而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教育过程应具有生成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金祥  
20世纪30年代,何思源在大力发展山东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职业教育改革。他主张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启示在于: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紧密联系社会,加强实践,并且以人为本,做到因地制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个体成长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绝非个体发展的终结。如果说个体成人或成熟的标志乃是个体的哲学自觉,也即意识到自我作为人的目的与责任,由此而走向自我生命的深度反思,那么个体哲学自觉发生的关键时段在青年期并延伸到成年阶段,个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一般在35-40岁。一个人青春年少,难免血气旺盛,不足以达成深度的反思,因而需要持续的实际生活历练。个体走向哲学自觉的标志性实践形式是成为父母并懂得如何恰切地教育子女,子女的成长成为见证个体完整成人的试金石。我们需要立足终身发展,重新审视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并适当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