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9)
2023(12874)
2022(11350)
2021(10826)
2020(9039)
2019(21098)
2018(21205)
2017(40187)
2016(22082)
2015(24660)
2014(24610)
2013(24253)
2012(22084)
2011(20078)
2010(19945)
2009(18294)
2008(17781)
2007(15342)
2006(13754)
2005(12281)
作者
(63917)
(52875)
(52527)
(50046)
(33630)
(25333)
(23773)
(20691)
(20210)
(18891)
(18140)
(17921)
(16890)
(16790)
(16479)
(16361)
(15814)
(15786)
(15220)
(15076)
(13271)
(12965)
(12822)
(12215)
(11932)
(11837)
(11668)
(11554)
(10724)
(10430)
学科
(82731)
经济(82595)
管理(63947)
(57315)
(48905)
企业(48905)
方法(37889)
数学(32618)
数学方法(32216)
中国(22838)
(22678)
(21851)
(20060)
(19956)
业经(18915)
地方(16366)
理论(14681)
农业(14213)
(14011)
(13875)
贸易(13862)
(13678)
银行(13626)
技术(13590)
(13482)
(13437)
(13133)
金融(13132)
(13048)
(12715)
机构
大学(308411)
学院(303113)
管理(120151)
(117900)
经济(115219)
研究(105617)
理学(104035)
理学院(102788)
管理学(100954)
管理学院(100380)
中国(77998)
科学(66944)
(66871)
(56690)
(53812)
(51869)
研究所(49106)
业大(47214)
中心(47168)
(44759)
财经(44228)
北京(42658)
(41304)
师范(40842)
农业(40667)
(40363)
(38775)
(36011)
经济学(34909)
师范大学(33359)
基金
项目(210624)
科学(164799)
基金(152553)
研究(152393)
(134395)
国家(133286)
科学基金(113512)
社会(94546)
社会科(89342)
社会科学(89317)
(81534)
基金项目(81204)
自然(75447)
自然科(73660)
自然科学(73640)
自然科学基金(72338)
教育(70462)
(69786)
资助(62822)
编号(61602)
成果(50677)
重点(47499)
(46640)
(44074)
(43732)
课题(43056)
创新(40768)
科研(40420)
教育部(39834)
大学(39244)
期刊
(130386)
经济(130386)
研究(93771)
中国(63899)
学报(52350)
科学(47068)
(46376)
管理(45412)
(42110)
大学(39418)
教育(39269)
学学(36584)
农业(31887)
(26298)
金融(26298)
技术(25474)
财经(21692)
经济研究(20537)
业经(20460)
(18501)
图书(17714)
(16774)
问题(16584)
理论(15608)
科技(15308)
实践(14338)
(14338)
(14047)
技术经济(13910)
现代(13440)
共检索到453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徐洋洋  林新奇  习怡衡  
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职场工作情绪,职场孤独感逐渐成为组织行为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尽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职场孤独感对组织和个体的破坏性影响,但关于职场孤独感如何产生破坏性影响的机制研究却严重缺乏,尤其是在我国集体主义和关系导向的文化背景中。本文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检验了我国情境下职场孤独感的构念结构及其对工作投入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变革型领导对上述二者关系的权变效应。结论如下:(1)EFA和CFA结果均验证了基于中国情境的职场孤独感二维结构的有效性;(2)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能够缓解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的负向预测,变革型领导也能缓冲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投入的负向关系;(4)当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变革型领导水平都很低时,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的负向影响最强。当员工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感知到的变革型领导不一致时,即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低但变革型领导感知较高,或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高但变革型领导低时,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的负向效应均得到弱化。当员工的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感知到的变革型领导都处于较高水平时,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能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本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关于如何降低职场孤独负向效应的实践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林新奇  徐洋洋  
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探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激发反馈寻求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试图验证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以及变革型领导在该模型中的两阶段调节作用。通过255个样本数据,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层级回归法和被调节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反馈寻求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通过工作投入间接影响员工反馈寻求行为;(3)当员工感知到高水平的变革型领导时,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通过工作投入对反馈寻求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寻求反馈的管理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石冠峰   刘澳龙   王锦慧   庞惠伟   吴玉莹   陈清玲  
工匠精神作为企业实现提质增效、构建竞争优势等目标的关键推手,如何有效培育组织成员工匠精神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了一个包括情感型领导、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员工工匠精神的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通过双时点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型领导对员工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积极影响;情感型领导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间接影响员工工匠精神;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不仅正向调节情感型领导、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员工工匠精神间关系,而且正向调节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本文厘清了情感型领导与员工工匠精神间的内在机理,也为组织有效培育员工工匠精神提供了指导。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光  周眙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和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组织环境中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帮助提升组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主动变革行为变得愈发重要。探讨如何激发员工的主动变革行为成为理论学者和管理实践者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考察了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对收集到的多时点-多来源的328份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的主动变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主动变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感知组织目标清晰度不仅调节了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心理安全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调节了自我牺牲型领导通过员工心理安全感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间接影响。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莞  阮荣彬  
【目的/意义】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作为引发员工主动职业行为的重要动机资源,其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在关联机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设计/方法】基于调节焦点理论,构建以工作促进型调节焦点为中介变量,工作旺盛感为调节变量的统一框架来描述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结论/发现】以工作促进型调节焦点为中介,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员工创新行为呈正相关,高工作旺盛感强化这一正向关联。结论不仅丰富了工作调节焦点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对企业在未来应如何利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引导员工产生创新行为提出管理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琛琳  张博坚  
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开展有效的求职行为对于个体就业至关重要。本研究从未来工作自我的视角揭示了求职行为的形成机制,特别地,基于自我调节理论引入了求职目标清晰度的中介作用,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引入了环境支持、阻碍的调节作用。以390名来自山东省、江苏省的高校毕业生为样本,结果发现:(1)未来工作自我与求职行为呈现显著正向关系;(2)未来工作自我通过求职目标清晰度间接影响求职行为;(3)环境支持正向调节未来工作自我与求职行为之间经由求职目标清晰度的间接关系,环境阻碍负向调节未来工作自我与求职行为之间经由求职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青  李玲  王广曦  
文章以情感事件理论和情绪循环理论为基础,探讨工作场所孤独感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44名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工作场所孤独感对工作投入有负向预测作用;领导成员交换在工作场所孤独感与工作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员工的传统性对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工作投入的正向关系有调节作用:员工的传统性越低,员工与领导的交换关系质量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越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璐  谢鹏  韦依依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广西和江西92家企业的382名员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考察了目标清晰度和组织支持感在下属默契与员工主动担责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下属默契正向影响员工主动担责行为,目标清晰度在下属默契与员工主动担责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下属默契和员工主动担责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首次从工作场所默契的视角,构建并探讨了下属默契对员工主动担责的作用机制及实践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金毅  陈昊  李雅文  
通过扩展个体内部信息寻求的视角和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探讨了员工的双渠道(领导和同事)负向反馈寻求行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角色清晰度(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北京某民营医疗中心的162位一线员工及其直接领导和同事的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同事那里寻求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正相关,但高过程清晰度会逆转这种关系;从领导那里寻求的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负相关,且该关系受到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的调节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金毅  陈昊  李雅文  
通过扩展个体内部信息寻求的视角和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探讨了员工的双渠道(领导和同事)负向反馈寻求行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角色清晰度(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北京某民营医疗中心的162位一线员工及其直接领导和同事的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同事那里寻求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正相关,但高过程清晰度会逆转这种关系;从领导那里寻求的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负相关,且该关系受到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的调节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金毅  陈昊  李雅文  
通过扩展个体内部信息寻求的视角和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探讨了员工的双渠道(领导和同事)负向反馈寻求行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角色清晰度(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北京某民营医疗中心的162位一线员工及其直接领导和同事的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同事那里寻求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正相关,但高过程清晰度会逆转这种关系;从领导那里寻求的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负相关,且该关系受到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的调节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于博  刘新梅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组织和文化中,变革型领导与员工的工作态度等结果变量成正相关关系,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对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文章针对当前关于变革型领导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变革型领导的影响机理问题的深入探讨,对领导行为等外部因素转化为员工内在动机的机理问题应加强系统研究,对中介自我调节过程的研究应给予足够重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艳  姚禹含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5家制造业企业员工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软件和AMOS软件,采用层次回归方法检验心理资本和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探究工作价值观分别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和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中所起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和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价值观对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和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果丰富和拓展了员工创新行为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晓明  
中、英文字符在结构、数量、字体等方面存在差异,相较来说,中文字符需要的线对数要求更高。数转模技术结合中文字符的特征,以文字使用频率和笔画复杂度为遴选依据,确定中文典型字符。以中文典型字符为研究对象,采用缩微影像可读性质量分析、文字光学等级测算和实验验证等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厘清解像力、缩率与字符高度等要素的关系,提出数转模技术对被拍摄中文字符高度的要求。中文字符数转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保证文献拍摄清晰度符合要求,实现对文献的保护。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洋  苏莹莹  李仲秋  刘宝巍  
员工工作投入一直是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未来工作自我、感知组织支持等。但是这些因素是如何组合导致工作投入的呢?这是近年来研究者和管理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影响工作投入的因素进行整合性分析。最终得出六条等效路径,并按照核心条件分为三类:对主动性人格的员工,企业可以通过塑造清晰的未来工作自我来提高工作投入;对非主动性人格的员工,企业可以通过塑造员工清晰的未来工作自我和共享价值观来刺激工作投入;对于未来工作自我不清晰的员工,企业可以通过塑造共享价值观和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来提高工作投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